痛風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痛風是一種由於嘌呤生物合成代謝增加,尿酸產生過多或因尿酸排洩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那麼,對於痛風有什麼治療方法嗎?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痛風的症狀:

  1、無症狀期

  血清尿酸鹽濃度隨年齡而升高,又有性別差異,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血尿酸持續或波動性增高,從血尿酸增高到症狀出現時間可長達數年至數十年,只有在發生關節炎時才稱為痛風。

  2、急性關節炎發作期

  是原發性痛風最常見的首發症狀,好發於下肢關節,以拇趾及第一跖趾關節為多見,初發時為單關節炎症,反覆發作則受累關節增多,痛風的發作表明血尿酸濃度長時期過飽和而導致大量尿酸鹽在組織中沉積。

  3、間歇期

  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週可自然緩解,不留後遺症而完全恢復,而後出現無症狀階段,稱為急性發作間歇期,此後可再發,約60%患者1年內復發,間歇期也有長達10餘年者。

  4、痛風石

  及慢性關節炎期 未經治療或治療不佳的患者,尿酸鹽結晶沉積在軟骨,肌腱,滑囊液和軟組織中,痛風石為本期的常見表現,常發生於耳輪,前臂伸側,跖趾,手指,肘部等處,尿酸鹽在關節內沉積增多,炎症反覆發作進入慢性階段而不能完全消失,引起關節骨質侵蝕缺損及周圍組織纖維化,使關節發生僵硬畸形,活動受限,隨著炎症的反覆發作,使病變越來越加重,嚴重影響關節功能,早期防治高尿酸血癥,病者可無本期的表現。

  痛風的西醫治療方法:

  ***一***治療

  治療目的在於:

  ***1***用抗炎藥物終止急性發作。

  ***2***每天預防性應用秋水仙鹼以防止反覆急性發作***若發作頻繁***。

  ***3***通過降低體液內尿酸鹽濃度,預防單鈉尿酸鹽結晶進一步沉積和消除已經存在的痛風石,預防性保護措施應針對兩個方面,即防止骨,關節軟骨侵蝕造成的殘疾和防止腎臟損傷,特殊療法應根據本病所處不同時期及病情輕重選用,應治療同時存在的高血壓,高脂血症及肥胖症。

  1、一般處理

  蛋白質攝入量,限制在1g/***kg·d***左右,不進高嘌呤食物***動物心,肝,腎,沙丁魚等***,嚴格戒酒,避免誘發因素,鼓勵多飲水,使尿量在2000ml/d以上,當尿H 濃度在1000nmol/L***pH值6.0以下***時,宜服鹼***物,如碳酸氫鈉1~2g,3次/d,使尿H 濃度維持在630.9~316.3nmol/L***pH值6.2~6.5***為宜,若晨尿呈酸性時,晚上加服乙醯唑胺250mg,可使尿保持鹼性,增加尿酸溶解度,防止結石形成,同時,不應使用抑制尿酸排洩的藥物,如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噻***,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醯胺和煙酸等。

  2、急性關節炎期的治療

  應絕對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累關節負重,持續至關節疼痛緩解後72h左右方可逐漸活動,應儘早應用下列藥物控制關節炎,緩解症狀。

  ***1***秋水仙鹼:對控制痛風性關節炎具顯著性療效,當為首選,一般於服藥後6~12h症狀減輕,24~48h約90%以上的患者可得到緩解,常規劑量為每小時0.5mg或每2小時給1mg口服,直至症狀緩解或出現腹瀉等胃腸道副作用或雖用至最大劑量6mg而病情尚無改善時,則應停用,靜脈注射秋水仙鹼能迅速奏效,胃腸道副作用少,用法:秋水仙鹼2mg,溶於10ml生理鹽水,緩慢注射***注射時間不短於5min***,如病情需要,隔6h後可再給予1mg,一般24h總劑量應控制在3mg以內,但應注意:如果靜脈注射時藥液外漏,則可引起組織壞死,應嚴加防範,此外,秋水仙鹼除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外,尚可導致骨髓抑制,肝細胞損害,脫髮,精神抑鬱,上行性麻痺,呼吸抑制等,因此,原有骨髓抑制及有肝,腎功能損害患者劑量應減半,並密切觀察,血白細胞減少者禁用。

  ***2***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對不能耐受秋水仙鹼的患者尤為適用,此類藥物與秋水仙鹼合用可增強止痛效果,但應在餐後服用,以減輕胃腸道反應,常用的藥物有吲哚美辛,吡羅昔康***炎痛喜康***,萘普生,布洛芬,保泰鬆和羥布宗等,其中以吲哚美辛應用最廣,本類藥物一般在開始治療時給予接近最大劑量,以達最大程 度地控制急性症狀,然後,在症狀緩解時逐漸減量。

  ①吲哚美辛:開始劑量為50mg,每6小時1次,症狀減輕後逐漸減至25mg,2~3次/d,此藥可有胃腸道刺激,水鈉瀦留,頭暈,皮疹等副作用,有活動性消化性潰瘍症者禁用。

  ②布洛芬:常用劑量為0.2~0.4g,2~3次/d,通常2~3天內可控制症狀,該藥副作用較小,偶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及肝轉氨酶升高,應加以注意。

  ③保泰鬆或羥布宗:初始劑量為0.2~0.4g,以後每4~6小時 0.1g,症狀好轉後減為0.1g,3次/d,該藥可引起胃炎及水鈉瀦留,偶有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有活動性潰瘍病及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④吡羅昔康***炎痛喜康***:作用時間長,20mg/d,一次頓服,偶有胃腸道反應,長期用藥應注意周圍血白細胞數和肝,腎功能。

  ⑤萘普生:抗炎鎮痛作用較強,而胃腸道反應較輕,口服0.25g,2~3次/d。

  ***3***糖皮質激素:對急性關節炎的發作具有迅速緩解作用,但停藥後容易復發,且長期應用易致糖尿病,高血壓等併發症,故不宜長期應用,僅對用秋水仙鹼,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無效,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證者,可考慮短期使用,一般用潑尼鬆***強的鬆***片10mg,3次/d,症狀緩解後逐漸減量,以免復發。

  ***4***抽吸關節和液,隨後注入皮質類固醇酯也可控制痛風急性發作,根據受累關節的大小,注入強的鬆龍叔丁乙酯10~50mg,ACTH80u單劑量肌內注射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和靜脈用秋水仙鹼一樣,特別適用於術後不能服藥的痛風發作的病人,多關節發作時,也可短期應用強的鬆,如20~30mg/d,偶爾需聯合應用幾種藥物治療痛風急性發作。

  ***5***除特殊療法外,還需要注意休息,大量攝入液體,防止脫水和減少尿酸鹽在腎臟內的沉積,病人宜進軟食,為了控制疼痛,有時需要可待因30~60mg,夾板固定炎症部位也有幫助,降低血清尿酸鹽濃度的藥物,必須待急性症狀完全控制之後應用。

  3、間歇及慢性期的治療

  雖經上述治療但症狀仍不宜控制,反覆發作者,可用小劑量秋水仙鹼維持治療,方法:0.5~1.0mg/d,在用藥過程中應密切注意秋水仙鹼對骨髓的可能抑制作用和定期複查肝,腎功能,合理應用具有抑制尿酸合成與促進尿酸排洩的藥物,控制高尿酸血癥,使血尿酸水平維持在360 μmol/L***6mg/dl***以下。

  這兩類藥物均無抗炎,止痛作用,通常依據患者的腎功能及24h尿尿酸排洩量進行選擇,如果腎功能正常,24h尿尿酸排洩量小於3.75mmol者,可選用促進尿酸排洩的藥物;如腎功能減退,24h尿尿酸排洩量大於3.75mmol者,則應應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

  ***1***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主要有別嘌呤醇,為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它可抑制黃嘌呤氧化酶,使次黃嘌呤和黃嘌呤不能氧化為尿酸,因而可迅速降低血尿酸濃度,減少痛風石及尿酸性結石的形成,若合用促進尿酸排洩的藥物,可加快血尿酸水平的下降,並動員沉積在組織中的尿酸鹽,溶解痛風石,常用劑量為100mg,2~4次/d,病情需要時可增至200mg,3次/d,直至血尿酸濃度降至360μmol/L***6mg/dl***後,逐漸減量,用藥初期可能會因血尿酸轉移性增多而誘發急性關節炎發作,此時可加用秋水仙鹼治療,少數患者使用本藥可發生過敏綜合徵,表現為發熱,過敏性皮疹,腹痛,腹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應提高警惕,一般經停藥和對症治療均可恢復,個別患者可發生嚴重的上皮組織中毒性壞死溶解,急性脈管炎,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害等,甚至大面積的肝壞死,病情危重,應積極搶救治療,通常副作用多見於有腎功能不全者,因此,伴有腎功能損害的患者,使用劑量應酌情減少並密切觀察,此外,老年患者使用此藥也應謹慎。

  ***2***促進尿酸排洩的藥物:此類藥物主要通過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尿酸排洩而降低血尿酸水平,適用於腎功能正常,每天尿酸排洩量不高的患者,對於24h尿尿酸排洩量大於3.57mmol***600mg***或已有尿酸性結石形成者,應用此類藥有可能造成尿路梗死或促進尿酸性結石的形成,故不宜使用,為避免用藥後因尿中尿酸排洩量急劇增多而引起腎臟損害及腎結石,故應注意從小劑量開始,同時應口服碳酸氫鈉3~6g/d,以鹼化尿液;並多飲水,保持尿量在2000ml/d以上,某些藥物如噻嗪類利尿藥,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醯胺,煙酸等,可抑制尿酸的排洩,應避免同時使用。

  ①丙磺舒***羧苯磺胺***:初始劑量為0.25g,2次/d,2周後逐漸增至0.5g,3次/d,最大劑量不應超過2g/d,約有5%的患者可發生皮疹,發熱,胃腸道反應等副作用。

  ②磺吡酮***苯磺唑酮***:為保泰鬆的衍生物,其促進尿酸排洩的作用較丙磺舒強,副作用亦相對較少,與丙磺舒合用具有協同作用,初始劑量一般為50mg,2次/d,漸增至100mg,3次/d,最大劑量為600mg/d,該藥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潰瘍病患者慎用。

  ③苯溴馬隆:具有較強的利尿酸作用,常用劑量為25~100mg,1次/d,副作用輕微,少有皮疹,發熱和胃腸道反應。

  ***3***輔助療法:所有痛風患者都需要攝入大量液體,每日至少3L,尤其是以前患有慢性尿酸結石患者更應如此,服用碳酸氫鈉或檸檬酸三鈉5g,每日3次,使尿液鹼化,臨睡前服用乙醯唑胺50mg,能有效鹼化晨尿,注意避免尿液過鹼化,因為這可能促進草酸鈣結晶沉積,因為藥物完全可以有效降低血清尿酸鹽濃度,所以通常不需要嚴格限制飲食中嘌呤含量,在痛風靜止期應設法減輕肥胖病人的體重,正常面板區域的巨大痛風石可以手術切除,其他的痛風石均應通過適當的降低血尿酸治療緩慢地解決,為使腎結石崩解可考慮使用體外超聲波碎石術。

  4、併發急性腎衰竭的治療

  由尿酸性腎病所致者,應立即給予乙醯唑胺500mg,其後為250mg,3次/d,同時,靜脈補充足夠的水分,適量滴注1.25%碳酸氫鈉液,為增加尿量,可靜注呋塞米40~100mg,此外,應儘早給予別嘌醇,初始劑量為8mg/***kg·d***,3~4天減為100~300mg/d,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顯著者,可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腎盂或輸尿管尿酸性結石所致尿路梗阻也可引起急性腎衰竭,除使用別嘌醇和鹼化尿液外,可先行經皮腎造口術,以緩解尿路梗阻,待病情穩定後再去除尿路結石。

  5、飲食控制

  減少外源性嘌呤來源,避免食入含嘌呤的飲食如動物內臟,魚蝦類,肉類,豌豆等;防止過胖,一般不主張飲酒,提倡多飲水,保持每天尿量在2000ml以上。

  ***二***預後

  痛風是一種終身性疾病,無腎功能損害或關節畸形者經有效治療一般都能維持正常生活和工作,更不會影響壽命,但如果治療不當,急性關節炎的反覆發作可引起較大痛苦,有關節畸形和腎石病者則生活質量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腎功能損害嚴重者,預後較差。

  當今,痛風已遍及全世界,這與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教育的程度密切相關,但是不能因為痛風是一個古老的疾病而有所忽視,現在越是先進的國家,發病率越高,特別是經濟富裕的國家和地區,因此,痛風的防治及預後還與重視的程度等有關。

  痛風的中醫治療方法:

  1、急性發作期

  【症候】病人發熱、頭痛、關節明顯紅腫、脹痛,證屬風溼熱痺。

  【治法】治宜清熱利溼、祛風通絡。

  【方藥】方用四妙散加味湯。

  2、真寒假熱型

  【症候】關節紅腫、疼痛,口渴不欲飲,苔白兼黃,脈洪無力。

  【治法】以滋陰補腎、清利溼熱。

  【方藥】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桂枝、刨附片以溫經通脈散寒;加木瓜、川牛膝以活血舒筋通絡佐以引藥下行。

  3、慢性期

  【症候】關節疼痛,反覆發作,灼熱明顯減輕,關節僵硬、畸形,活動受限。

  【治法】治宜調理氣血,補益肝腎,酌加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療法。

  【方藥】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

  4、痛風石瘻

  【症候】證屬久病氣衰,陰寒內積、寒阻血凝、肌膚失養、破潰成瘻。

  【治法】治以濟生腎氣丸內服,每次1丸,每日2次,外敷回陽玉龍膏,以暖血生肌;

  【方藥】以乾薑、肉桂、草烏、南星化寒痰,活死肌;以赤芍、白芷散滯血,生肌肉。

  5、合併尿路結石

  可取具有鹼化尿液和促進尿酸結石溶解作用的青皮、陳皮、金錢草煎湯內服,加用鴨跖草,兼有降尿酸和利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