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關於讀書學習的名句

  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下面小編為你整理讀書勵志名句,希望能幫到你。

  學習態度的論語名言***經典版***

  1***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2***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3***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

  4***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5***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6***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7***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8***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9***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10***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11***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佚名

  12***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13***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14***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15***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1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18***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19***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20***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學習態度的論語名言***最新版***

  0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並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0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今譯】

  孔子說:“顧不上追求飲食的滿足,顧不上追求生活的安逸,而對於學問之事和國家之事能夠敏銳地觀察和細微地思考,謹慎地發表言論,還能夠向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老師求教,從而不斷修正和提高自己的修養,這樣的人可以稱得上是好學的了。”

  03.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不學,吾必謂之學矣。”

  【今譯】

  子夏說:“尊重有賢德的人,而看輕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盡力而為;為君主做事,能有獻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能講信用。這樣的人即使是說沒學習過什麼,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

  04.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今譯】

  孔子說:“君子[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態度]不莊重,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為政第二

  0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今譯】

  孔子說:“時時溫習已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

  0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 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 那就危險了。”

  0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今譯】

  孔子說:“仲由,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里仁第四

  0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今譯】

  孔子說:“如果在一個國家裡,如果一個人早上能達成了一直堅持的理想。實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仁政***,那麼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

  公冶長第五

  0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今譯】

  孔子問子貢:“你與顏回相比,誰更強些?”子貢回答:“我哪裡敢與顏回相比呢?顏回聽到一件事可以推測知道十件事,我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你是不如他,我贊同你的話,是不如他。”

  10.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今譯】

  子貢問道“孔文子何以得諡為文呀?”先生說:“他做事勤敏,又好學,不以問及下於他的人為恥,這就得諡為文了。”

  11.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今譯】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憑孔子這樣的對聖人,仍須努力地學習,這不是對今人是一種勉勵嗎?

  雍也第六

  12.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今譯】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哪一個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身上,也從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就死了,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了,再也沒有聽說過有這樣的人了。”

  13.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今譯】

  孔子告誡其弟子子夏:"像女人一樣婆婆嘛嘛膽小如鼠和沒有什麼作為的男人都不是君子。”

  14.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今譯】

  孔子說:“性情過於直率就顯得粗魯,禮儀過於恭敬就顯得虛浮,恰當的性情與禮儀,才是成熟的人該有的樣子。”

  15.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今譯】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6.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今譯】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述而第七

  17.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今譯】

  孔子說: “默默地記住〔所見所聞所學的知識〕, 學習永不滿足, 耐心地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1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今譯】

  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

  19.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今譯】

  孔子說:“ 不培養,學問不研究,聽到了正義的道理,卻不能馬上實行,身上的缺點也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

  20.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今譯】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三個月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21.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今譯】

  孔子說:“以我多年對《易》的學習,和“五十而知天命”的人生體驗,兩個方面相結合,研讀《易》,以《易》為指導,為人做事才可以沒有大的過錯。”

  22.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今譯】

  孔子使用標準話的場合,孔子在誦讀《詩經》、《尚書》和主持典禮的時候,用的都是標準官話。

  23.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今譯】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2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今譯】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懂得知識,只不過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地去探求它罷了。”

  2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今譯】

  孔子說:“〔如果〕三個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長處, 而跟從〔學習〕;看到有什麼不好的地方, 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