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德育課程。你知道是什麼嗎?接下來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供大家閱讀!
篇【1】
《新課標》指出,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生活經驗,和不同成就感。因此,課堂教學應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使不同個性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要精心設定情景,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體驗到課堂的樂趣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本人在教學的過程中採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課前閱讀教材
課前的幾分鐘,是一節課的熱身時間,可以全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輕鬆愉快地閱讀教材,熟悉教材。使每個學生進入預習狀態。因此,我在教學時,讓每個班選擇一個有感召力讀書聲音大的學生帶動全班同學閱讀教材3至5分鐘,營造課堂氣氛,使學生把精力集中到思想品德課的學習中來。這不僅在最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積極主動性,還鍛鍊了一些同學的膽量和語言閱讀能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生經過課前熱身,響亮起來,那麼學生在課堂上就會積極思考,對老師的課就會主動響應。
二、重視基礎
我所說的基礎,就是要求學生對教材中的某些內容***基礎知識***要掌握好,該記的必須記住。現在有許多人都反對死記硬背,其實,在我看來,不管是死記硬背還是活記巧背,只要能達到記憶效果就行,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不管是白貓還是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由於政治科考試實行了主觀題型考試,許多學生以為不用讀書和記憶,其實不然,有這種想法的學生,就算能考及格也很難取得高分,教學實踐足以證明。
三、堅持做好集體備課工作
我校十分重視集體備課,要求每科每週都要進行一次集體備課。通過開展集體備課,我們幾位老師可以統一教學進度,可以探討教學方法,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可以分工合作,可以讓資訊和資源共享,可以提高學科的整體成績等等。我認為這是一項很有成效很有意義的常規工作,應該堅持和完善這項工作。教師之間可以互相交流經驗體會,把有效的經驗做法吸收進來,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
相信大家都有同感:現在的學生不好教!學生有違紀行為,你不能對他太過嚴厲批評,更不能動粗,否則後果難以預料,輕則不喜歡你,也就不喜歡你教的學科;近幾年,我很注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每一學年的第一節課,我都會把自己的電話告訴學生,希望學生和我做朋友,多些交流溝通。課堂上,對違紀的學生,我儘量用眼神、手勢去提醒,堅決避免正面衝突。適當時候和學生說說笑,對成績好的有進步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對成績差的,與其談話,以鼓勵為主,千萬不能歧視和放棄。
五、適當做些作業和試題,增強訓練,鞏固提高。
現在一些學生認為思想品德課是開卷考試。只要考試充分發揮,找些資料翻翻,就能考好,課後懶得去複習,動腦筋。認為思想品德課,就是懶惰課,上課不動腦筋,課後不思考,練習作業不去做,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平時不去思考訓練,不懂得解題方法,不知道,不熟悉教材的知識觀點,不知道靈活運用所學觀點去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單憑一些小聰明,即使能考及格,也難得高分。因此我們強調學生適當做些作業和試題是必要的,有利於提高課題教學效率。另外通過做些作業老師也能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以及熟練程度,提供反饋資訊改進課堂教學。老師應該經常通過作業和反饋,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做到心中有數。
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課後輔導也是一項重要的常規工作。
教師要充分利用自習課下班輔導時間,到學生中去走走,看看。聽取學生的要求,意見。瞭解學生存在的困惑。輔導學生不懂的問題。一節課短短的四十來分鐘,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會覺得有些不足,那麼課後輔導也許能彌補這些不足。此外,利用輔導課,還可以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對學生作業和練習中出現的錯誤進行評講;二是對中上層生的培優和中下層生的轉化。另外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可以加深師生之間的感情,讓學生更喜歡老師,喜歡老師的課,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教師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內容,不同學生的提到,選擇自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篇【2】
這種“坐而學道”的教學方式,不僅割斷了道德教育與學生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聯絡,而且影響了道德行為能力的培養,造成所謂“開放式教學”,指在教學指導思想上衝破“閉合式”教學的怪圈,衝破課堂約束,參與社會實踐,打破課程侷限,做到各科相互滲透,形成學校、社會、家庭全方位育人網路。筆者認為只有從做開放型的現代教師,學開放型的教學內容,建開放型的教學模式等方面入手,才能提高思品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
更新教育觀念,做開放型的現代教師,扮演欣賞者的角色。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年級的升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參與教學活動的能力也不斷增強。為了充分調動學生自學、自勵的積極性,我逐漸擴大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我對四、五年級的學生,開展了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課前做足準備,上課做課堂上的小組人,並讓學生做小老師等。在課堂上學生展示自己製作的PPT,給同學們講解。雖然開始的他們,顯得稚嫩和生疏,但很快發現學生們對思品的學習興趣卻大大提高了,並從製作課件、上課講課這兩個方面,更深入得了解到了老師的辛苦工作。
把課堂實踐加入到教學環境中來,不是要更多的教學環節,而是要通過幾個環節來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感悟。小學思想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根據中規定:“思想品德課是學生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課程”。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社會主義建設基礎理論知識,必須堅持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改進教法,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中,運用“讀、議、講、測”是課堂教學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讀”是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的基礎。老師要指導學生讀,提高讀的質量。結合實際把握好重難點,提出讀的提綱。同時要精讀,讀懂,掌握基礎知識;“議”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方式,也是學生互相學習,自我教育的過程,老師要把握好主題,明確議題,開拓思維,適時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有效地培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講”是老師對關鍵問題的點撥。老師對重點知識給予精講,及時對學生糾偏,解疑。“練”是知識鞏固、培養能力的重要環節。“測”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測試,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覺得在課堂上將所學知識及時鞏固,對教學及時反饋,及時補缺。使學生基礎知識得到鞏固,形成知識樹。教學的形式是多樣的,我們應根據不同課題,結合學生實際,採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如:“探求式、導讀式、討論式”等。總之,要體現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原則。達到傳授知識,提高學生政治理論知識水平,又發揮德育功能,提高學生道德覺悟和政治素質,使知與行統一。
篇【3】
在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品德與生活課作為一門新的課程,如何讓學生喜愛它,進而產生濃厚的興趣呢?我認為要根據一年級兒童年齡小、愛玩好動、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和具體的課文內容,依託兒童現實生活,搭建生活平臺,在課堂上創設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在聯絡兒童生活實際中,對兒童實施品德教育,培養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認識,指導道德行為,提高道德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
一、角色扮演引發共鳴
近年來,有識之士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思品”、“思品教學體現活動化”等觀點。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臺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著買東西的一段情節,就可以讓學生以模擬的百貨商店為背景,由學生來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說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後評,評了再演。這樣在評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內化為學生的行動而外顯出來。
再如教學《父母的疼愛》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來扮演自己的父親或母親是怎樣關愛自己的。以劇本的形式,進行親身體驗,學生有如身臨其境之感,充分體會到父母之愛的偉大與無私,深切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從而使學生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組織辯論深化明理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侷限於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電視臺曾經現場直播“國際大專辯論會”,吸引了無數觀眾。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旁針博引,脣槍舌劍,向廣大觀眾展示了敏捷的思維,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衝突或抓住學生認知衝突,讓學生採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燈不撥不明,理不爭不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創設道德認知衝突,為學生營造有利於開展課堂辯論的環境。例如教學《心中的110》一課時,我藉助多媒體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放學路上,從一輛汽車上走下來一個陌生人對小紅說‘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帶我去見你的班主任嗎?’小紅應該跟陌生人走嗎?我沒有讓學生直接回答,而是讓同意走的同學坐左邊,不同意的同學坐右邊,座位調整使課堂成為辯論會場,在對抗辯論中,使學生得到啟發,明白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著危險,不要忘了撥打心中的110,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道德思辯能力和認知水平。
再如上網,這是目前在學生中比較流行的一種活動方式。對於它的利弊,社會上的看法眾說不一。但在家長和老師看來,學生上網利大於弊,因為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擱學習。那麼學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誘惑還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於屢禁不止。為此我在教學《哪些地方不能去》時,有意安排了學生辯論賽的教學形式,讓學生通過彼此的脣槍舌戰來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後進行總結和正確引導,肯定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表揚他們勤于思考,善於辯論,這樣在辯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實處。
三、創設生活情境,引發學習興趣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道德寓於兒童生活中,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道德存在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創設生活情境,儘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認識,指導行為,培養能力,從而引發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課時,我首先組織學生觀看同學們平時生活中坐、立、走的錄影,再請特約嘉賓--民警叔叔現場表演各種佇列和規範的坐、立、走的姿勢。然後在民警叔叔的示範下,討論分析坐正、立直、走穩的基本要領,最後通過練習模仿、個別指導、小組比賽、模特表演等形式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坐、立、走的正確姿勢。又如教《我換牙了》一課,如何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正確的刷牙方法呢?在課堂中教師先出示牙模型,請同學上來表演自己平時刷牙的方法與過程,其他同學朗誦兒歌“小牙刷,手中拿,順著牙縫上下刷。裡裡外外都刷到,牙齒潔白我歡笑!”這樣學生在活動中不但掌握了刷牙的正確方法,而且增強了趣味性。
四、體驗生活過程,鞏固學習興趣
美國休斯敦的一家兒童博物館裡有一句醒目的話:“我聽過了,就忘了;我見過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句話告訴我們實踐對掌握知識是何其重要。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體驗實踐活動是鞏固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如教《他們需要關愛》一課時,針對學生只能看到殘疾人日常生活的艱難,而沒有真切的感受,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兩個體驗性活動:一是讓學生用一隻手去收拾書包,體驗肢體殘疾給生活帶來的不便;二是讓學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來在教室行走,體驗盲人行路的不便。學生們通過這兩個體驗活動後,感受到殘疾人需要我們正常人的關愛,讓我們對殘疾人獻上愛心吧!又如《關心老人》一課,我讓學生們在課堂中開展“我關心爺爺奶奶”活動,模仿給老人們梳頭、端水、捶背、過馬路等,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感受到關心老人給老人們帶來的快樂,鞏固了學習的興趣。在《春天來了》一課,我給學生設計的“找春天”活動,讓學生從身上找、在家裡找、去大自然中,學生通過看、聽、聞、想等方式發現了春天的主要特徵,在活動中體會到了親近大自然的樂趣,培養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總之,在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要以育人為目的,提高國民素質為核心。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多樣性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儘量用科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主動的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發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