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鄉情的隨筆文章

  當我們在漫無目的走在城市的街頭,當我們為了追逐夢想而離家前往遠方,家鄉也在不斷的改變,那兒時的回憶不經意間就從你身邊劃過改變。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希望對你有用!

  關於1:憶鄉情

  一片落葉,是一縷鄉情,把記憶歸根在故土裡化為永恆。

  鄉村老家,是一幅水墨畫,淡雅而雋永,洗盡鉛華呈素姿。

  ——題記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是幸福的。無需掛畫,窗外便是一幅最美的寫生。不用養鳥,每天皆有鳥語盈耳。就連野花芳草的氣息也能悄悄飄滿屋子的每個角落。

  老家的房子,雖建得粗糙,卻開闊明亮。正大門一向敞開著的,隨時有著熟悉的鄉音,可以隨意互串門,嬉笑打鬧。不像大城市裡的房子,亂蹦亂跳,必然遭來一番投訴。一扇扇冰冷的鐵門後面是一張張陌生的臉,周圍的人有著四面八方的語言,是陌生。

  前幾日和老總一起吃飯,席間還聊了些許童年在農村的趣事。如他的話所說:我們這代人,還能對老家有份濃濃的鄉情,而下一代人慢慢都變成了城裡人,已然沒有了老家的概念。小時候,相約小夥伴,抓泥鰍,捏泥巴;再長大些,便下田插秧,打下手,對田間農作習以為常再熟悉不過,而今的孩子只當一種新奇。

  再後來,水稻改成了茶園,茶葉開始興起,便見證了一段小小的繁華……而這些難能可貴的就是有同一批村裡人共同成長著,經年之後,回到老家都還能有相同或相近話題拉進情感,那是一份無法說得出的親切。

  鄉村的早晨,是被雄雞啼醒的,接著便是房屋上空裊裊炊煙開始飄起。哪家的猴孩子,要是跑遠去玩耍,吃飯的時間,便是家人扯開了嗓子到處喊到處找人。餐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一天就開始了;到了晚上,則是早早地睡去。良好的作息習慣,日以繼夜的迴圈著。

  老家,沒有燈紅酒綠的生活可以享受,也沒有熱情似火的時尚可以追隨,甚至連買個東西都不方便。沒有教育及醫療設施的完善,這也是造就近年來大部分人為了孩子,慢慢輾轉留在了城裡的原因。於是,原本寧靜的小山村,越發的清幽。

  而過年,是每家每戶最狂歡的日子。回家,是一個最溫暖的詞彙了,這個修生養息的地方,城裡謀生的人,都趁著這個假日的空檔回家陪父母過節,於是村子漸漸熱鬧起來,家殺雞、西家宰鴨、南家做年糕、北家貼對聯,忙的不亦樂乎,村子裡到處洋溢著過年的喜悅,年味兒十足。

  我喜歡這樣的一種情感,極深的歸屬感,素淨的生活。走在村落,內心總是祥和安穩,可以不慌不忙的和鄰里拉拉家常,可以坐下來暖暖地喝一杯山泉水泡的鐵觀音。停下忙碌的腳步回家看看,家還是那個家,質樸而依然滿眼翠綠,那是一份篤定的迴歸感。

  鄉情濃濃,牽引著每一個遊子的心。

  鄉音悅耳,伴著和風永不老去!

  關於2:鄉土 鄉情 鄉愁

  鄉土,曾經令多少文人雅士魂牽夢繞,為多少人所向往。那靜謐、悠然自樂的田園生活,為多少人所神往。今天它已離我們漸行漸遠,難覓蹤跡。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不斷地更新人們的思想、生活理念、價值觀,中國土地上延續幾千年的農耕文明被改革開放的浪潮所擊垮。

  每次回到故土,看到一棟棟嶄新的房子拔地而起,那古老的村莊又重新披上新裝,平坦的水泥巷道,讓祖輩雨天生活在泥濘中的鄉親們擺脫了久遠的泥濘。大紅的大鐵門,時尚的門面,讓曾經古老的滄桑蹤跡遠遁。村落裡難以看到古老的參天大樹,沒有了去日的樹蔭濃密,似乎一切變得幹練空曠。只有不遠處古老的土城牆依然矗立於風雨之中,目睹歲月的變遷。

  村邊那棵數百年的古槐,依然精神矍鑠地站立在路邊,默默地賜予路人萌蔭。那一排蒼老的柿子樹依然一年比一年健壯,不辭辛苦地年年掛滿串串燈籠似的柿子;秋日裡,那火紅的樹葉如同路邊一把把燃燒的火炬。

  村子邊不遠處的山坡上,曾經的光禿禿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一顆顆茁壯成長的樹木;夏日裡,走在林中一股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幾聲鳥鳴不時傳來,還有那山雞時不時地引吭高歌,與村落裡雞鳴犬吠交相輝映,一種愜意之情油然而生,那悠然的感覺在喧鬧的城市裡永遠無法尋覓,不由得貪婪地深吸兩口氣,閉上眼睛,靜靜地站立在那兒,清空思緒,讓思緒自由地飛翔,驅趕走往日快節奏的生活、工作壓力,一種輕鬆自在,渾身的舒坦瀰漫與整個身心。秋日裡,這裡層林盡染,風光更是無限。

  舉目望去,那村落裡兒時記憶中的東西已遠逝,只能深深地留在記憶當中。那大雜院中,五、六戶數十口人的吵雜聲縈繞於耳旁,還有生產隊收工回來,父輩們放農具的聲音;母親們急急忙忙地演奏著的鍋碗瓢盆交響曲;不一會兒,瀰漫於整個三進三出的黃土高原古老宅院的炊煙,嫋嫋升起於空中;孩子的哭聲,大人們的責罵聲,那紛雜的交響樂時不時的與我夢中相遇。

  村子裡的巷道中,沒有了牲畜的蹤跡,路邊再也看不到牲畜的糞便,一切變得乾淨衛生整潔。那曾經豎立於巷子邊的一個個精雕細鑿的拴馬莊,早已不知去向。拴馬莊是用青石為材料,精雕細鑿而成,上面是形態各異的猴子,下面是高一米有餘的四稜見方的石柱,一部分埋在土中,牛馬等拴在上面。牲畜在這裡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初步的機械化農業生產替代了以牲畜為主的農業生產;村裡僅剩的幾頭牛是年長的父輩們情有的獨鍾,孩子們的記憶裡,沒有驢、騾、馬的一席之地,對它們的認知只能從影視作品中偶爾得知。曾經立於大門兩旁的做工精美的石雕獅、猴等門墩石今日也看不到了。

  村中央的那口澇池,也被廢棄。曾經是村子裡重要的水源地,夏日裡孩子們烈日午嬉戲的樂園,飲家畜、洗衣服、澆菜等用水都依靠它。到了雨季,村子裡的雨水從四面八方被人們引到澇池裡,一部分被引入水窖之中,解決生活用水。曾經的過去家鄉的人們都是靠天吃飯,遇到天旱,澇池的巨大作用就得以發揮,幫助人們渡過難關,迎接雨季的到來,告慰乾涸的土壤。村民們用水是相當的節約,最大限度地發揮水的作用。每年春季村民們自發集中起來,一起淘澇池,清理雨季沖積的淤泥,以備雨季蓄水。如今家家都接上了自來水,用水相當的衛生,澇池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院落裡的兩面蓋的廂房越來越少了,那考究的門窗也已銷聲匿跡。只能留在記憶中的。記憶中的房門是兩開的,左右兩扇,門扇上有能工巧匠雕刻的浮雕刻畫,以經典的“二十四孝”、傳說故事為主,人物栩栩如生。窗子是若干個格子組成的窗框,上面用白紙糊上,講究的女主人會在上面貼上自己或請別人剪得剪紙畫。房子裡面還有一個大土炕,上面鋪上席,冬日裡把炕燒的熱哄哄的,大家坐在一起暖暖活活地。房子裡面還有結實龐大的櫃子、箱子、八仙桌……站在遠處可以看到土木結構的房子,工藝依舊的考究,處處撒發出黃土地上獨有的古香古色味道。

  電燈替代了麻油燈,過去冬日深夜裡母親們悠悠的紡線聲,還有古老的織布機的織布聲,今日很難聽到。古老的手藝幾近失傳,如今很少有婦女織布,那粗布衣裳、粗布床單難以見到。就連那紡線車和織布機也所剩無幾,看似圖案簡單粗布床單,如今的年輕村婦很少有人能織出來。

  行走在村落的巷道之中,今天能看到的大多是年老的留守者和幾個年紀較小的孩子。條件好的年老體邁者帶著孩子,悠然地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聊天,天南地北、海闊天空;憶往昔崢嶸歲月;大家情有獨鍾的地方戲——秦腔;新聞……話題紛雜,卻也不失精彩。條件稍差的老人依舊在田地裡勞作,努力發揮餘熱,為兒女減輕負擔。

  村裡的年輕人幾乎全部離開了鄉村,到城裡去學普通話、務工,努力改善家庭經濟,他們要改變鄉村古老的命運,改變自己的人生。鄉村失去了“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式的詩情畫意世界。田園生活不再是年輕一代嚮往、追求的目標。在年輕一代的農家子弟心中,似乎有一中鄉村很自卑的感覺,所以他們迫不及待地離開,背井離鄉去開創現代人的生活,去實現人生價值的升值,開創人生的輝煌。

  在老家生活數日,與幾個打工歸來的年輕人交談。他們的心中有一種惆悵和彷徨。如今的人們不是不再關心鄉村,似乎關注的是鄉村消亡的速度。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鄉村就是窮鄉僻壤的代名詞,一些輿論使鄉村聲名狼藉,自漸形穢,明顯地讓鄉村人日益感覺到自卑,巨大地鄉愁正在人們內心深處蔓延。許多傳統的文化正在不斷地消失,古老的風俗、民俗悄然地被冷落,甚至遺忘。曾經給與我們哲學、宗教、文學、美學、文明、風俗、音樂、舞蹈、藝術根基的鄉村,正在被新思維、新思想所吞噬,正因為此,我們生活之中將失去更多古老的傳統,古老的傳統逐漸離我們遠行而去,或許我們將失去更多。

  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幾個詞語在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在國人的骨子裡深深紮根:“落葉歸根”、“衣錦還鄉”……如今許多人衣錦燦爛,卻難覓歸鄉路,記憶中的鄉土不在了,一切變得陌生起來,在芸芸眾生的心頭蒙上一層鄉愁。

  鄉村走向城市化,鄉村人的思想也隨之走向城市化,在城市化的道路上,讓許多鄉村人遺失了淳樸善良,增添了市儈、狡詐;遺失了鄉情,增添了世故、圓滑;遺失了厚道,增添了勢利……

  那鄉土文學、那經典田園詩情畫意、悠閒的農家生活一步一步地遠離我們而去,那曾經魂牽夢繞的鄉愁,思鄉之情,有時只能在鄉土文學或古詩詞中尋覓;那鄉情深深地留在靈魂深處,如同浮雲隨遊子飄蕩四方,默默地關注鄉土的變遷。

  關於3:濃濃鄉情·淡淡鄉愁

  遠離故鄉,惜別故土,屈指一算,已將三十餘載,而家鄉的一草一木,田間小路,天藍雲淡,淳樸民風,夜晚滿天的繁星,麥場裡層層疊疊的麥草垛,深秋收穫後路邊留下的包穀杆,田埂上的野花,田間地頭悠閒吃草的牛羊,路邊參天的白楊樹和夏季崖邊的槐花,果園的果子,卻是我永遠不能割捨的美好回憶。

  我的老家位於關中西府,屬於寶雞轄區的扶風縣召公鎮,南北東西交通便利,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哪裡有生我養我的的故土,有西北漢子的淳樸、厚道、善良和濃濃鄉音和記憶中的童年往事,有周原遺址的巨集偉遺蹟和商周文化的遺俗民風,有大唐盛世法門寺晨鐘暮鼓的迴音繚繞。

  雖遠離家鄉幾十年,卻仍然是鄉音未改,習俗依舊,因為那是一方水土養育了我,哪裡有祖輩的足跡,有我血脈相承的父老鄉親、親戚朋友、兒時一起玩大的發小,還有村裡父母親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而今卻殘垣斷壁,雜草叢生的院落和莊基地,這份濃濃鄉情,淳樸的鄉音永遠不會讓我改變。

  離別家鄉,是因為父親在外工作,我們還年少,家中無勞力,無奈之下,父親按政策解決了戶口,我們有了城市戶口。臨走時,與村裡街坊鄰居告別,鄉親們依依不捨,雙眼飽含熱淚,握著母親的手,千叮囑萬囑咐送我們到村口,看到鄉親們漸漸遠去的身影,當時40多歲母親哭得最傷心動情,畢竟這是母親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故土,這裡有著母親逝去的青春時光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也有她戀戀不捨的老人和兄弟姐妹,母親好長一段時間都不能適應過來,真是故土難捨呀!

  記憶中的老家,過去由於娛樂活動少了又少,人們整天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複著繁瑣而又辛勞的農活,整天忙碌在地裡,到年底卻只是分得僅有的一點口糧,生活可以說是艱辛而平淡,卻總是快樂著一如既往。

  對我來說,兒時最美好的記憶,就是盼著禮拜六早點放學,相好的幾個玩伴一起去村頭的麥場麥垛裡打鬧,等著去看露天電影或者跟著母親去村西頭,村西頭有一個不知那個年代的石磨,母親每次都提前把自產的辣椒用火焙乾,把辣椒放在石碾子上邊,蒙布的毛驢有節奏的轉圈,經過一段時間的碾扎,辣椒的香味四處飄香,玩伴們掏出早已準備好的烤鍋盔,撒上鹽,抹上碾好的辣子醬,那味道天然醇香,對過去的我們來說,雖然吃的滿身冒汗,四肢亂晃,可那就是我們解饞的最好的美味佳餚。

  夏忙秋收,是老家最忙的季節,也是鄉親們最高興和盼望的日子,忙活了大半年,該是收穫,顆粒歸倉的美好季節,農家小院,處處一片豐收喜悅的景象,院中房簷下,樹叉上滿是堆滿的包穀和紅火的柿子,屋裡糧倉裡滿滿的麥子,這也是鄉親們辛苦一年的收成和結果,雖然累了,心裡卻全是喜悅和激動。

  眼看天氣轉冷,冬季的腳步慢慢臨近,過去似乎下雪的機會很多,一望平川,漫山遍野,白茫茫,雪皚皚,特別寒冷。鄉村之間的路似乎也少的可憐,有路,也是羊腸土路。雪地中,人們僅憑藉印象踏著別人走過的腳印,趕往各自記憶中的家。這一季節,對鄉親們來說,是相對最悠閒、舒適的日子,家家戶戶房頂冒起白煙,升起了火,燒起了熱乎乎的炕,農田地裡的活,天寒地凍,該好好休息,歇歇腳了。

  記得小時候,這個季節,奶奶都要去姑姑家住上十天半個月的,奶奶是小腳,我就成了奶奶的柺杖,過去交通不便,十幾裡的地方。我和奶奶走走停停,幾個小時的路程才能到姑姑所在的羊吉嶺鄉。在姑姑家,記憶最深的就是,村裡的豆腐坊,姑姑每天早早起來舀一碗黃豆去換豆腐,領著我,去豆腐坊,剛出鍋的滷水點豆腐,師傅用勺挖一碗剛出鍋未成形的豆腐,就是豆花,回家放上調好的蒜汁,油潑辣子,當時,脣齒間淡淡的苦味,濃濃的老豆腐的餘香,感覺那味道真是純正呀!

  冬季來臨,就盼鎮上趕集、過會,到了這個時期,附近周邊做生意的都提前支起帳篷,佔好攤位,搭起鍋灶,最讓我難以忘記的就是家鄉集市上的羊肉泡饃。過去雖然家裡不富裕,可母親,每逢趕集過會,都要早早起來,烙好鍋盔饃,去集市上端一盆熱乎乎的羊肉湯,給我們姊妹們改善生活,還得悄悄吃,生怕街坊鄰居說三道四,畢竟過去生活條件還是不好,還好父親在外工作,家裡還算可以接濟上,那個時候,我感覺姊妹們是最幸福的,母親是最溫馨的,現在不時還想起媽媽的味道。

  母親幹活是一把好手,雖是農閒寒冬,母親卻一點也閒不住,每年冬季,母親總要點上煤油燈,不是紡線,就是織布、納鞋底,夜深人靜,老屋裡總能聽到紡車咯吱咯吱和母親腳踩織布機和梭子穿梭的咯噔咯噔的聲音,白布織好,每到趕集時間,幾個姨都來了,誰也閒不住,都搭把手,在院子裡搭鍋染布。

  一年四季,姊妹們的內衣,布鞋、鞋底和炕上的床單都是母親一手操勞縫好做成的,母親也不吝嗇,臨走,還給她的姊妹們每人都給一些,想起來,多讓人心酸呀,可惜,母親卻已經永遠離我們而去,只能把這美好的回憶永遠埋藏在深深的記憶中,寄託對母親不能忘記的切切哀思。

  到了臘月,過了臘八,鄉村四野,農家小院,處處有了新年的味道。鄉村四野,鄰家小院,條件較好的開始掛粉條、掛麵、殺豬、炸油鍋,卯足了勁,來犒勞辛苦一年的家人和自己,準備著招待親戚朋友的年貨。

  終於熬到年三十晚上,年味更足了,貼窗花,貼對聯,貼門神,放鞭炮,給灶王爺添供品,到了該團員的時刻,不管一年來兄弟關係好壞,到該吃年夜飯的點上,弟兄們都要各自在自己家做好一盤菜,領著媳婦、子女,哪怕是簡單的豬肉凍粉條,一瓶高脖西鳳酒,都要去老人那裡拜年、團聚、守歲。老人發完壓歲錢,兄弟們都盤腿坐上熱炕,圍著小炕桌,說說家裡的家務事,期盼來年風調雨順,好年景,好收成,兒孫滿堂,其樂融融,一起守歲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大年初一,村裡村外祥和喜慶,街坊鄰居相互祝福,拜年問好,預示著新的一年已經來臨,人們開始要走親串友去拜年,路上多了走親訪友的人流,婦女們頭上的各色頭巾和手中的各種燈籠格外顯眼,在白雪之中顯得格外喜慶。

  走完親戚,又該忙活鬧十五了,家家戶門掛上了大紅燈籠,院子照壁也不例外,點上裡邊裝滿菜油,放上燈芯,用胡蘿蔔刻成的各種蠟燭,擺上各種屬相造型的饅頭,四處通亮,紅火喜慶。十五這天,鎮上組織,鄉親自發,耍社火,踩高蹺,搭臺唱大戲,以各種方式洗涮一年的辛勞,辛苦勞作的一年總算結束,臨近開春,田間地頭,鄉間小路上又多了許多忙忙碌碌,日復一日與莊家為伴的鄉親們,辛勤耕作,盼望期待的新一年又開始了。

  記憶中的東西總是讓人難以忘懷,就像舊掛曆偶爾還想去翻翻,去尋找一下逝去歲月的記憶和對經過往事的回憶。而家鄉的記憶更是一壺陳年的老酒,醇香可口,總是有品不完的味道。家鄉記憶也是一幅永遠不能描述完的心靈畫卷,因為那裡有我血脈相承的根,有生我養我的源,更有濃濃的鄉情和記憶中的淡淡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