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質量管理規定

  放射科是醫院重要的輔助檢查科室,在現代醫院建設中,放射科是一個集檢查、診斷、治療一體科室。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一、質量管理目標

  ***1*** 從質量、安全、服務、費用等方面入手,依法行醫,規範管理,確保以病人為中心,為病人提供優質以以醫療服務。

  ***2*** 加強放射醫技人員“三基”培訓,做好患者及家屬的放射防護工作,抓好常規X線、CT、MRI、DSA及介入等各種檢查技術質量。提高放射科各種診斷報告書寫質量及診斷水平。

  ***3*** 以三級醫師負責製為核心,建立診療責任原則,在病人來放射科檢查全過程中的各環節、規範落實各崗位工作人員的責任。對病人做到及時檢查、認真檢查,診斷做到正確、及時。

  ***4***減少放射科醫療質量差錯及醫療事故。

  二、質量管理制度

  1、 實行專家督導、主任監督下的組長負責制,診斷、技術組組長在科主任的指導下定期對全科醫療工作的檢查、考核,對醫療質量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提高全科醫療質量。

  2、每月召開一次質量分析會,找出薄弱環節,對反饋意見有改進措施,有記錄及效果評價。每季度定期按放射科的醫療質量考核標準,對技術、診斷組的醫療質量進行檢查、考核、評分,做好記錄,及時分析、評價、總結、反饋,提出改進意見,並對改進結果追蹤複查。

  3、 具體的醫療質量管理,包括技術組崗位責任制;診斷組崗位責任制;介入組崗位責任制;影像影象質控管理;診斷報告質量管理;疑難、少見病例處理規範;漏診、誤診病例討論讀片制度。具體見附表

  4、制定具體的工作程式:

  ①、建立相關的醫療質量專案指標。

  ②、由科室主任和診斷、技術組長對技術、診斷各組進行定期檢查考核。

  ③、定期進行的檢查考核結果,要及時評定總結。

  ④、對質量檢查中出現的問題,要認真進行研究,並做記錄,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辦法和對策,提出改進措施。

  三、 質量管理指標

  1、 技術:嚴格按常規操作,檢查部位準確,無錯項、漏項,做好防護工作。X線甲級片率40%以上,廢片率<2%。

  2、 診斷:診斷報告書寫規範,專業術語運用恰當,描述詳細。描述與診斷結論符合,能準

  確回籤臨床提出的問題。報告簽發制度完善並能落實,各種資料記錄完整、準確。進修、實習醫師、住院醫師書寫的診斷報告必須有上級醫師簽名。普通X線檢查診斷符合率≥70%,CT檢查診斷符合率≥70%,核磁共振檢查診斷符合率≥70%。大型檢查診斷符合率不達標者要有病例分析。

  3、 介入:檢查診斷符合率≥70%,治癒、好轉率應為同級醫院均值以上。

  4、 有讀片、核對制度,診斷與技術組每週一次以上集體閱片解決疑難問題,提高診斷質量。

  5、 建立、健全審閱片制度並堅持執行。建立病例追蹤制度並做好有關記錄。每2個月進行一次疑難、少見病例、錯漏診病例的病例討論讀片制度。

  四、質量管理計劃與措施

  放射科擔負著全院各科室的放射、CT、MRI檢查及DSA檢查報告工作,工作範圍較大,涉及面較廣,檢查時間較緊促,醫療質量管理也較複雜。所以,我們必須統籌安排,建立科室質量控制管理組,由科室主任、及診斷、技術組長組成。從制度上把關,嚴格做好各項制度的落實工作,定期組織業務、政治學習,各級醫務人員各施其責,嚴格強調在崗責任,不得擅自離崗,規範交接班及值班制度,對急診病例儘量做到及時迅速處理。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細化、完善各項制度,確保責任落實到人,進一步提高管理質量。提高人員素質,增強質量意識,調動全科積極性;嚴謹求實,奮發進取,鑽研醫術,精益求精,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術水平。進一步改善服務態度,保證醫護人員在短時間內提高自身形象,得到絕大多數病人的認可。

  ***一***、技術組:

  1、 各種裝置、儀器按時檢修、保養,有專人負責並做好記錄,以確保最佳工作狀態。

  2、 堅守崗位,各項檢查操作認真負責,杜絕不必要的損傷。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做好防護工作。

  3、 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諉拒查或拖延患者檢查時間。普通病人各項特殊檢查專案預約時間:不宜搬動病人床邊X光檢查1天內;IVP1-2天,膽道造影2天,上消化道造影1天,結腸造影2天***特殊情況例外***,CT 0-1.5天,MR0.5- 1.5天。

  4、 危重患者或具有危險性的檢查,檢查中要求臨床醫師監護病人,以便隨時進行搶救,有創檢查必須徵得患者或家屬同意並簽署知情同意書。

  5、 強化崗位責任感,加強質量管理的宣傳工作。

  ***二***、診斷組:

  1、普通照片檢查1小時內出報告,急診患者半小時內出報告,CT檢查、MRI檢查24小時內出報告。改善服務態度,保護病人的隱私。

  2、 進修、實習醫師、住院醫師書寫的診斷報告必須有上級醫師簽名。確保每一張片、每一份報告都有明確的責任人,確保每一份報告都有“雙簽名”。

  3、 嚴格執行復審、閱片制度,做好病例追蹤制度及有關記錄。每2個月進行一次疑難、少見病例、錯漏診病例的病例讀片討論,做好記錄,及時分析、總結經驗,提高診斷質量水平。

  4、 每月召開一次質量分析會,找出薄弱環節,對反饋意見有改進措施,有記錄及效果評價,及時上報醫務科。

  放射科質量管理計劃

  一.建立質量管理目標:提高影像專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獲得最佳影像質量,減少放射劑量,為臨床診斷提供準確依據。

  1.提高各級影像專業技術水平;

  2.改善影像科各專業人員間的關係,全面進行質量管理;

  3.建立各種裝置、各項指標的標準和評價方式,為影像診斷質量的提高作出更客觀、正確的決策;

  二.放射科質量保證管理小組***下稱管理小組***負責制定質量保證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負責科室質量控制和日常的質量管理工作。

  三.管理小組以下列法規和檔案為依據和準則,進行質量控制管理和放射防護管理工作。包括《醫用X射線診斷放射衛生防護及影像質量保證管理規定》、《臨床技術操作規範》、《放射診療管理規定》、《兒童X射線放射診斷衛生防護標準》、《育齡婦女和孕婦的X線檢查放射衛生防護標準》;以及市衛生行政部門為貫徹執行以上法規而做出的有關規定和實施細則,同時認真執行醫院的有關規定。

  四.嚴格執行各種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是影像診斷質量保證和減少差錯的重要環節。衛生部醫政司編撰的《臨床技術操作規範》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必須嚴格認真執行。管理小組要組織全科人員認真學習,並經常監督檢查執行情況。

  五.根據我院實際情況,放射科分為普放及CT、MR三個組。CT、MR室由從事多年工作的醫師和技師為固定技術骨幹,其他醫師技師採取定期輪換,以保證質量和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輪換醫師的診斷報告由主治以上的醫師稽核簽發。稽核醫師要負責審查簽發中、晚班的急診報告。各專業組每天各由一名醫師值班。

  六. CT、MR掃描方案和是否增強由醫師進行確定,原則上由原掃描醫師書寫診斷報告。在掃描中凡遇到疑難或不能確定的病例,應及時請其它醫師會診確定進一步檢查方法。在增強全過程,必須密切注意病人情況,如發現過敏或毒性反應,應立即處理,同時聯絡急診科派人蔘加處理。

  七.堅持集體讀片和會診制度。每日早8:00為讀片時間,由科主任或高年資醫師主持,全科人員參加並作好記錄。工作中遇到疑難病例要主動請上級醫師或其它醫師進行會診。凡是要求會診的醫師必須首先介紹患者的臨床資料和照片上的各種影像徵象,並提出自己的初步意見。參加會診的醫師必須認真負責地閱讀片,對所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並提出診斷意見。首診醫師綜合分析會診意見後寫出診斷報告,並由參加會診的上級醫師稽核簽發。

  八.所有住院醫師的診斷報告需經主治醫師以上人員簽發。

  九. 認真執行《病例隨訪制度》,病例隨訪制是檢查診斷質量、總結經驗提高診斷水平,積累科研教學資料的一項重要措施。科內設有專門登記本,每月下旬派醫師到病房和病案室查閱病歷,核對影像診斷與手術病理及最後診斷並進行登記。每月第四個星期四向科內通報隨訪情況,並進行回顧性讀片,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十.認真書寫診斷報告書。診斷報告書是放射科最重要的醫療檔案;是放射科工作成果的表現形式;也是反映診斷水平高低的最終表現。報告書寫要規範化,要按衛生部編撰的《放射科管理和技術規程》中規定的“診斷報告的書寫要求和格式”書寫診斷報告。

  1.診斷室內保持肅靜,室內光線適宜。嚴禁不用觀片燈,在走道或不宜觀片的地方隨便***,以免發生錯誤。讀片時首先要認真查對片號、日期、投照部位及左右是否與申請單及片袋上一致。有舊片者要與舊片作比較。

  2.書寫報告時,有異常表現的要重點描述。病變描述要真實地反映觀察的過程。對異常徵象應描述其部位、大小、形狀、密度、邊緣、數目及其與鄰近組織、器官的關係或與正常組織的移行帶等。有鑑別意義的陰性表現亦應描述,描述應儘量使用醫學術語。複診病例對診斷明確的,要指明病變演變情況,診斷不明確的通過隨診觀察,可提出新的診斷,但應論述提出新診斷的依據。

  3.承諾出報告時間:

  ⑴X線報告:急診30分鐘,普通1小時;

  ⑵CT、MR報告: 48小時。

  十一.影像診斷意見與臨床症狀及臨床診斷比較,不符合者應重複讀片及分析。在讀片時要認真閱讀申請單,參考各種臨床資料和檢查,必要時要親自檢查患者,詢問並補充病史。如果放射診斷與臨床表現和診斷不一致或差別很大,要重新審查X線所見或診斷意見是否正確,必要時重複X線檢查,如果X線檢查正確無誤,應主動與臨床聯絡,與臨床醫師會診,以明確診斷。要求檢查陽性率≥70%,診斷符合率≥90%。達不到者按考核標準予以扣分。

  十二.每月28日,醫療質量管理小組負責隨機抽查20份照片,按《放射科報告質量要求及評分標準》對照片質量進行評定,規範診斷報告書寫,對診斷質量進行評定,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醫師,評定結果作為專業考核的重要依據,對廢片、錯、漏、誤診與當月績效掛鉤。

  十四.攝片技術、照片質量是X線診斷質量控制的極為重要環節,也是作好受檢人員防護工作的重要環節。醫療質量管理小組成員應協助科主任組織本組業務學習、技術研討、改進技術提高照片質量。

  1.評片制度是保證和提高照片質量的重要措施,每天由質控成員組織評片,全科人員都必須參加。實事求是地評判照片等級,作為技術考核依據。對廢片要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並作好記錄。為了能準確掌握標準,應定期組織學習《X線影片質量標準》,甲級片率要達到≥55%,廢片率≤2%。達不到標準者按考核標準扣分。

  2.攝片時要仔細認真,要求作到三查七對:

  ***1***查申請單:核對姓名、病歷號、X線號、攝片部位和位置。

  ***2***查患者:核對檢查部位和臟器、膠片尺寸、照片範圍。

  ***3***查攝影條件:核對電源電壓、程式、焦點和攝影引數***如kV、mAs等***。凡是複查照片的,應參考原照片及各種攝影條件。

  3.CT、NR特殊部位掃描前要向患者解釋掃描方法,訓練患者按指令屏氣。攝胸片和腹部平片應訓練患者呼吸屏氣方法。

  4.檢查完畢要認真填寫各種記錄,整理好申請單、照片和片袋,嚴格核對,發現不符要立刻糾正。同一病人,同一天同一部位第二次照片時應在X線片上標明照片順序。

  5.為了減少因取報告時間問題上的無謂糾紛,攝片人員必須在申請單上註明檢查時間,並及時把影像傳送到工作站處理。 6.為了縮短危重病人在放射科停留時間和減少搬動病人,凡是綠色通道的危重病人,實行首診負責制。即不管患者要照多少部位,均由首先接診的技師完成,檢查完後即刻進行影像處理,並將列印好的照片交給醫師診斷。

  十四.實行專機負責制與定期輪換相結合的制度,以利於專業技術的相對穩定、保證質量和培養人才,同時也有利於機器的保養和維護。

  1.CT、MR組與常規組人員定期輪換,原則上持有上崗證人員方能進CT、MR室單獨操作機器。

  2.每月為機器清潔和保養時間,責任人都要做好所操作機器的清潔工作。工作中發現機器故障應報告科主任,並記錄故障情況及時填寫維修申請單。

  3.在使用前,技術員必須熟悉該機效能、操作方法和規程,以及適合該機的攝影引數。每臺機應有相應的各種攝片引數表。不熟悉操作規程者,不能單獨操作機器。

  十六.影像投照技術是穩定和提高照片質量的重要環節之一。技術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工作制度和操作規程。

  1.操作人員必須瞭解各裝置的基本結構、功能,熟悉主要部件的裝卸、保養方法,能排除簡單故障。

  2.嚴格執行鐳射相機的操作規程,嚴防膠片曝光。裝完膠片後要及時蓋上儲片箱的內外盒蓋。保證膠片的盡對安全。因違反操作規程而導致機器損壞或膠片曝光者,根據情節和受損程度按有關差錯事故標準處理。

  十五.做特殊造影或增強時,必須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做好處理搶救過敏及毒性反應的準備工作。特別護理人員思想上必須樹立任何一個使用造影劑的病人都有發生副反應可能的意念。

  1.檢查前應詳細瞭解和核實病人是否為高危人群,尤其是以往有過敏體質或過敏史,對危重病人***如惡病質、心、肝、腎功能嚴重受損害等***,應與臨床有關科室一起協商,決定能否進行增強檢查。

  2.檢查前常規作碘過敏試驗。方法是靜脈注射30%泛影葡胺或優維顯1ml,然後觀察15分鐘,看病人有無過敏反應。

  3.檢查前可靜脈注射地塞米松10mg,或在造影劑中加進10mg地塞米松,以減少副反應發生的可能。

  4.放射科企業管理負責管理科室內藥品,及時更換補充,負責造影檢查和增強掃描的藥物注射。負責院感管理工作。

  5.造影或增強檢查時,操作人員應全程觀察病人,不準離開病人,發現有異常情況即刻通知醫師和企業管理處理。檢查前應做好術前談話及簽字,瞭解是否高危人群,做好常規術前預防工作,造影或增強病人的過敏試驗結果應認真核對並儲存過敏試驗結果。

  6.每年一次請急診科或內科醫師對科室人員進行搶救知識和操作的培訓和考核。

  7.造影檢查及增強掃描完成後,儘可能保留帶連線管的注射針在靜脈內,並在準備室觀察15分鐘後方可囑病人離開,防止出現造影劑延遲反應。

  十八.CT掃描室和X線機房內應備有充足的醫技人員和病人用防護用品,執行各種防護規程,做好醫患的防護工作。 十九.登記室人員應嚴格執行登記室工作制度和借片制度,認真編寫CT號和X線號,防止錯號重號,並將CT號和X線號印在病人病歷本上,以便以後查詢舊片。要及時將舊片回檔,嚴防回錯檔和遺失。預約造影時,一定要向病人或其家屬解釋清楚注意事項。

  二十、放射科技術質量控制指標、檢測計劃

  *** 一***.質量控制指標:

  1.照片質量:優良率≥95%、優級率≥55%、良級率≥40%、廢片率≤2%; 2.裝置完好率≥95%;

  ***二***.檢測計劃:

  1.照片質量監測:醫療質量管理小組按《技術讀片、評片制度》進行讀片,及時統計照片質量,查詢影響照片質量的原因並整改。

  2.裝置因素監測:

  ***1***.電源條件:每臺X線機的配電櫃均加裝電壓指示表,開機檢查前應認真檢查電壓指示是否符合裝置執行要求。定期檢測接地電阻,阻值控制在≤2歐姆。 ***2***.X線機:每半年進行一次光野-照射野一致性的監測,保持誤差小於0.5cm。每年由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檢測機構進行計量檢測,檢測結果備案以便及時對機器進行維修調整。

  ***3***.機房條件:機房內安裝溫溼度檢測儀、空調機、除溼機,根據各臺機器的使用要求調整溫溼度,消除影響機器效能的環境因素。

  3.鐳射相機監測:

  ***1***.影像灰霧的控制:灰霧度直接影響影像的對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著眼於灰霧度控制的達標***D0≤0.25***。在每次相機大保養時均要求工程師進行檢測。及時調整X線機曝光條件表,確保各項指標均在達標範圍。

  ***2***.相機效能的控制:根據膠片的效能差異,及時調整鐳射相機的引數並列印測試片。

  放射科質量管理制度

  1.全科室人員必須把醫療護理質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強化質量意識,自覺接受醫療質量管理小組的檢查監督。

  2.認真落實和嚴格執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

  3.成立由科主任領導的,包括診斷和投照技術組及導管組人員組成的醫療質量管理小組,負責科室診斷和投照技術質量管理工作。

  4.堅持實行每日早間集體讀片制度和疑難病例討論制度;規範診斷報告的書寫。

  5.堅持實行技術讀片制度,由醫療質量管理小組人員對照片質量進行講評。

  6.加強質量管理力度,嚴肅制度的落實情況檢查。

  7.明確各級人員的崗位職責,嚴格“三基”培訓,定期進行考核。

  8.加強影像資料的管理,實行入庫前再次檢查核對和借片制度。

  二、放射科醫療質量管理小組

  組長:陳清平

  成員:***CT***陳良坡 黃紅傳 ***普放***陳景安

  三、放射科醫療質量管理小組職責

  1.放射科成立以科主任為組長的醫療質量管理小組,在院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領導下開展工作,並對其負責。

  2.落實醫院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建立的操作規程,醫療質量標準及措施。

  3.建立健全本科室醫療工作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科室醫療質量管理目標和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

  4.定期開展活動,每月對本科室醫療質量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並將檢查結果通報全科及上報醫院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

  5.對職能部門反饋的質量問題及時進行落實整改。

  6.負責落實本科室醫、護人員的再教育,不斷提高醫護人員的職業素質和業務水平。

  7.負責制定本科室防止醫療差錯事故的措施。

  四、放射科質量保證方案、質量管理目標及實施細則

  根據衛生部《放射診療管理規定》、《臨床技術操作規範》的有關精神,結合本科室實際情況,科室成立質量保證管理小組,制定《放射科質量保證方案、質量管理目標及實施細節》。

  一.建立質量管理目標:提高影像專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獲得最佳影像質量,減少放射劑量,為臨床診斷提供準確依據,達到代價—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優化。

  1.提高各級影像專業技術水平;

  2.改善影像科各專業人員間的關係,全面進行質量管理;

  3.建立各種裝置、各項指標的標準和評價方式,為影像診斷質量的提高作出更客觀、正確的決策;

  4.通過代價—危害—利益分析,以經營的觀點管理放射科。

  二.放射科“X射線防護與診斷質量保證管理小組”***下稱管理小組***負責制定質量保證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負責科室質量控制和日常的質量管理工作。

  三.管理小組以下列法規和檔案為依據和準則,進行質量控制管理和放射防護管理工作。包括《醫用X射線診斷放射衛生防護及影像質量保證管理規定》、《臨床技術操作規範》、《放射診療管理規定》、《兒童X射線

  放射診斷衛生防護標準》、《育齡婦女和孕婦的X線檢查放射衛生防護標準》;以及省、市衛生行政部門為貫徹執行以上法規而做出的有關規定和實施細則,同時認真執行醫院的有關規定。

  四.嚴格執行各種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是影像診斷質量保證和減少差錯的重要環節。衛生部醫政司編撰的《臨床技術操作規範》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必須嚴格認真執行。管理小組要組織全科人員認真學習,並經常監督檢查執行情況。

  五.根據我院實際情況,放射科分為普放及CT兩個組。CT室由從事多年CT工作的醫師和技師為固定技術骨幹,其他醫師技師採取定期輪換,以保證質量和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輪換醫師的診斷報告由主治以上的CT醫師稽核簽發。CT室醫師要負責審查簽發中、晚班的急診報告。各專業組每天各由一名醫師值班。

  六.CT掃描方案和是否增強由醫師進行確定,原則上由原掃描醫師書寫診斷報告。在掃描中凡遇到疑難或不能確定的病例,應及時請其它醫師會診確定進一步檢查方法。在增強全過程,必須密切注意病人情況,如發現過敏或毒性反應,應立即處理,同時聯絡急診科派人蔘加處理。

  七.堅持集體讀片和會診制度。每週四為讀片時間,由科主任或高年資醫師主持,全科人員參加並作好記錄。工作中遇到疑難病例要主動請上級醫師或其它醫師進行會診。凡是要求會診的醫師必須首先介紹患者的臨床資料和照片上的各種影像徵象,並提出自己的初步意見。參加會診的醫師必須認真負責地閱讀片,對所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並提出診斷意見。首診醫師綜合分析會診意見後寫出診斷報告,並由參加會診的上級醫師稽核簽發。

  八.從事放射診斷不滿三年的住院醫師的診斷報告要經主治醫師以上人員簽發,所有住院醫師的CT診斷報告需經主治醫師以上人員簽發。.低年資醫師值中、晚班的診斷報告一定要註明“急診報告,以正式報告為準”,並囑患者第二天早上取正式報告,以免錯、漏診。在值班中遇緊急的疑難病例應及時要求上級醫師回科會診,或報告科主任。凡被要求參加會診的同志均須無條件迅速回科會診。

  九.凡是透視發現有異常X線改變的患者都必須攝片***複查病例或有舊片的例外***,臨床高度懷疑消化道穿孔的病例,經透視未發現遊離氣體,應囑患者變換幾次體位後攝包括雙膈肌的立位腹平片,凡是懷疑腸梗阻的患者要拍攝全腹立位和臥位各一張。立位片要包雙膈肌,臥位片包盆腔。原則上懷疑胸部病變的均要照胸部正側位片,特別是腫塊性病變、肺門區病變、縱隔處病變及心後方等處的病變,一定要照胸部側位片,以確定病變部位和形態。外傷的要照全胸正斜位片,做胸部CT檢查前一定要攝全胸正側位片。中、晚班急診照片由科主任或當班高年資醫師審閱,中、晚班值班人員必須登記急診病人的***,以便複審發現問題時,能及時通知病人,修改診斷意見。

  十.認真執行《病例隨訪制度》,病例隨訪制是檢查診斷質量、總結經驗提高診斷水平,積累科研教學資料的一項重要措施。科內設有專門登記本,每月下旬派醫師到病房和病案室查閱病歷,核對影像診斷與手術病理及最後診斷並進行登記。每月第四個星期四向科內通報隨訪情況,並進行回顧性讀片,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十一.認真書寫診斷報告書。診斷報告書是放射科最重要的醫療檔案;是放射科工作成果的表現形式;也是反映診斷水平高低的最終表現。報告書寫要規範化,要按衛生部編撰的《放射科管理和技術規程》中規定的“診斷報告的書寫要求和格式”書寫診斷報告。

  1.診斷室內保持肅靜,室內光線適宜。嚴禁不用觀片燈,在走道或不宜觀片的地方隨便***,以免發生錯誤。讀片時首先要認真查對片號、日期、投照部位及左右是否與申請單及片袋上一致。有舊片者要與舊片作比較。

  2.書寫報告時,有異常表現的要重點描述。病變描述要真實地反映觀察的過程。對異常徵象應描述其部位、大小、形狀、密度、邊緣、數目及其與鄰近組織、器官的關係或與正常組織的移行帶等。有鑑別意義的陰性表現亦應描述,描述應儘量使用醫學術語。複診病例對診斷明確的,要指明病變演變情況,診斷不明確的通過隨診觀察,可提出新的診斷,但應論述提出新診斷的依據。

  3.承諾出報告時間:

  ⑴X線報告:急診30分鐘,普通1小時;

  ⑵CT報告:急診30分鐘,普通24小時***隔日上午9點30分前***。

  十二.放射診斷的思維方法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1.首先對每個病灶進行分析,確定其病理性質。

  2.將全部病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分析,作出診斷意見。一般的診斷原則是將所有的影象所見用一個疾病去解釋,解釋不通時,才用兩個或多個疾病去解釋。

  3.影像診斷意見與臨床症狀及臨床診斷比較,不符合者應重複讀片及分析。在讀片時要認真閱讀申請單,參考各種臨床資料和檢查,必要時要親自檢查患者,詢問並補充病史。如果放射診斷與臨床表現和診斷不一致或差別很大,要重新審查X線所見或診斷意見是否正確,必要時重複X線檢查,如果X線檢查正確無誤,應主動與臨床聯絡,與臨床醫師會診,以明確診斷。要求檢查陽性率≥70%,診斷符合率≥90%。達不到者按考核標準予以扣分。

  4.X線的診斷與臨床診斷基本相符者,可作出診斷意見。診斷意見用簡單的概括語句表達,其內容包括:X線檢查方法、重要X線所見、病理基礎和可能疾病。

  5.因急腹症患者在不同時段X線徵象可有明顯變化,診斷醫師應在透視或照片檢查“陰性”的病人診斷書上寫明檢查時間。

  十三.每月28日,醫療質量管理小組負責隨機抽查20份照片,按《放射科報告質量要求及評分標準》對照片質量進行評定,規範診斷報告書寫,對診斷質量進行評定,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醫師,評定結果作為專業考核的重要依據,對廢片、錯、漏、誤診與當月績效掛鉤。

  十四.攝片技術、照片質量是X線診斷質量控制的極為重要環節,也是作好受檢人員防護工作的重要環節。醫療質量管理小組成員應協助科主任組織本組業務學習、技術研討、改進技術提高照片質量。

  1.評片制度是保證和提高照片質量的重要措施,每天由質控成員組織評片,全科人員都必須參加。實事求是地評判照片等級,作為技術考核依據。對廢片要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並作好記錄。為了能準確掌握標準,應定期組織學習《X線影片質量標準》,甲級片率要達到≥55%,廢片率≤2%。達不到標準者按考核標準扣分。

  2.攝片時要仔細認真,要求作到三查七對:

  ***1***查申請單:核對姓名、病歷號、X線號、攝片部位和位置。

  ***2***查患者:核對檢查部位和臟器、膠片尺寸、照片範圍。

  ***3***查攝影條件:核對電源電壓、臺次、程式、焦點和攝影引數***如kV、mAs等***。凡是複查照片的,應參考原照片及各種攝影條件。

  3.CT掃描前要向患者解釋掃描方法,訓練患者按指令屏氣。攝胸片和腹部平片應訓練患者呼吸屏氣方法。

  4.檢查完畢要認真填寫各種記錄,整理好申請單、照片和片袋,嚴格核對,發現不符要立刻糾正。同一病人,同一天同一部位第二次照片時應在X線片上標明照片順序。

  5.為了減少因取報告時間問題上的無謂糾紛,攝片人員必須在申請單上註明檢查時間,並及時把影像傳送到工作站處理。

  6.為了縮短危重病人在放射科停留時間和減少搬動病人,凡是綠色通道的危重病人,實行首診負責制。即不管患者要照多少部位,均由首先接診的技師完成,檢查完後即刻進行影像處理,並將列印好的照片交給醫師診斷。

  十五.實行專機負責制與定期輪換相結合的制度,以利於專業技術的相對穩定、保證質量和培養人才,同時也有利於機器的保養和維護。

  1.CT組與常規組人員定期輪換,原則上具有醫師職稱、持有上崗證人員方能進CT室單獨操作CT機。

  2.本科室的專機專人每週輪換一次。每週五下午為機器清潔和保養時間,責任人都要做好所操作機器的清潔工作。工作中發現機器故障應報告科主任,並記錄故障情況及時填寫維修申請單。

  3.在使用前,技術員必須熟悉該機效能、操作方法和規程,以及適合該機的攝影引數。每臺機應有相應的各種攝片引數表。不熟悉操作規程者,不能單獨操作機器。

  十六.影像投照技術是穩定和提高照片質量的重要環節之一。技術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工作制度和操作規程。

  1.操作人員必須瞭解各裝置的基本結構、功能,熟悉主要部件的裝卸、保養方法,能排除簡單故障。

  2.嚴格執行鐳射相機及洗片機的操作規程,嚴防膠片曝光。裝完膠片後要及時蓋上儲片箱的內外盒蓋。 保證膠片的絕對安全。因違反操作規程而導致機器損壞或膠片曝光者,根據情節和受損程度按有關差錯事故標準處理。

  3.暗盒要保持清潔。禁止開啟暗盒,將增感屏長時間暴露,禁止用手直接觸控增感屏,應保持無汙染***如紙屑、毛髮、纖維、指紋、蚊蟲等***,如發現有汙染,應及時用無水酒精棉球清潔。

  十七.做特殊造影或增強時,必須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做好處理搶救過敏及毒性反應的準備工作。特別護理人員思想上必須樹立任何一個使用造影劑的病人都有發生副反應可能的意念。

  1.檢查前應詳細瞭解和核實病人是否為高危人群,尤其是以往有過敏體質或過敏史,對危重病人***如惡病質、心、肝、腎功能嚴重受損害等***,應與臨床有關科室一起協商,決定能否進行增強檢查。

  2.檢查前常規作碘過敏試驗。方法是靜脈注射30%泛影葡胺或優維顯1ml,然後觀察15分鐘,看病人有無過敏反應。

  3.檢查前可靜脈注射地塞米松10mg,或在造影劑中加進10mg地塞米松,以減少副反應發生的可能。

  4.放射科護士負責管理科室內藥品,及時更換補充,負責造影檢查和增強掃描的藥物注射。負責院感管理工作。

  5.造影或增強檢查時,操作人員應全程觀察病人,不準離開病人,發現有異常情況即刻通知醫師和護士處理。檢查前應做好術前談話及簽字,瞭解是否高危人群,做好常規術前預防工作,造影或增強病人的過敏試驗結果應認真核對並儲存過敏試驗結果。

  6.每年一次請急診科或內科醫師對科室人員進行搶救知識和操作的培訓和考核。

  7.造影檢查及增強掃描完成後,儘可能保留帶連線管的注射針在靜脈內,並在準備室觀察15分鐘後方可囑病人離開,防止出現造影劑延遲反應。

  十八.CT掃描室和X線機房內應備有充足的醫技人員和病人用防護用品,執行各種防護規程,做好醫患的防護工作。

  十九.登記室人員應嚴格執行登記室工作制度和借片制度,認真編寫CT號和X線號,防止錯號重號,並將CT號和X線號印在病人病歷本上,以便以後查詢舊片。要及時將舊片歸檔,嚴防歸錯檔和遺失。預約造影時,一定要向病人或其家屬解釋清楚注意事項。

  五、放射科技術質量控制指標、檢測計劃

  一.質量控制指標:

  1.照片質量:優良率≥95%、優級率≥55%、良級率≥40%、廢片率≤2%;

  2.裝置完好率≥95%;

  二.檢測計劃:

  1.照片質量監測:醫療質量管理小組按《技術讀片、評片制度》進行讀片,及時統計照片質量,查詢影響照片質量的原因並整改。

  2.裝置因素監測:

  ***1***.電源條件:每臺X線機的配電櫃均加裝電壓指示表,開機檢查前應認真檢查電壓指示是否符合裝置執行要求。定期檢測接地電阻,阻值控制在≤2歐姆。

  ***2***.X線機:每半年進行一次光野-照射野一致性的監測,保持誤差小於0.5cm。每年由具有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檢測機構進行計量檢測,檢測結果備案以便及時對機器進行維修調整。

  ***3***.機房條件:機房內安裝溫溼度檢測儀、空調機、除溼機,根據各臺機器的使用要求調整溫溼度,消除影

  響機器效能的環境因素。

  3.鐳射相機監測:

  ***1***.影像灰霧的控制:灰霧度直接影響影像的對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著眼於灰霧度控制的達標***D0≤0.25***。在每次相機大保養時均要求工程師進行檢測。及時調整X線機曝光條件表,確保各項指標均在達標範圍。

  ***2***.相機效能的控制:根據膠片的效能差異,及時調整鐳射相機的引數並列印測試片。

  4.自動洗片機:參照使用說明書內容要求。

  六、放射科裝置質量保證檢測計劃

  一.電源條件

  1.每臺機器的配電櫃均加裝電壓指示表,每日開機前應認真檢查電壓指示是否符合裝置執行要求,誤差值應≤10%。

  2.每年請具有檢測資質的檢測機構進行一次保護接地的檢測,接地電阻值控制在≤2歐姆。

  二. 機器

  1.每季度進行一次裝置機械、電氣效能的檢測,內容包括:配重平衡安全裝置、機械限位裝置的有效性檢查;運動、運轉限位報警裝置檢查;操作完整性檢查;各種應急開關有效性檢查等。

  2.每半年進行一次光野-照射野一致性的監測,誤差控制在≤5mm。

  3.每年由具有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檢測機構進行計量檢測,檢測結果備案以便及時對機器進行維修調整。

  三.機房環境

  機房內安裝溫溼度檢測儀、空調機、除溼機,每日檢測機房的溫溼度,根據各臺機器的不同使用要求調節溫、溼度,消除影響機器效能的環境因素。

  CR攝影操作規程

  1.閱讀檢查申請單:認真閱讀檢查申請單,仔細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門診號、病區、床位號及收費情況;詳細瞭解和觀察患者的病情,明確投照部位和檢查目的。

  2.機器裝置檢查:按檢查申請單的檢查要求,檢查確認機器的功能執行情況。

  3.確定攝影位置:根據醫囑用常規位置投照;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徵求申請醫師的意見後攝取其他位置,如切線位、軸位等。

  4.攝影前的準備:去掉一切影響影象的物品,如髮夾、金屬飾物、膏藥敷料等。有條件者應換上專為患者準備的衣服;投照腹部、下部脊柱、骨盆和尿路平片時,應確認患者腸道準備情況。

  5.技術選擇:根據申請單要求和患者體形情況進行攝影技術選擇和器官程式選擇。

  6.安置患者:引導患者進入檢查室並安置於檢查床上。

  7.訓練患者動作:根據攝影要求訓練好患者的呼氣、吸氣或屏氣動作,要求患者儘量配合。

  8.IP板選擇:根據申請單要求和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尺寸的IP板,將IP板放置在合適的位置。

  9.擺體位對中心線:以儘量減少患者痛苦為原則,依照檢查部位及檢查目的,擺好體位;調整中心線,調整照射野和焦片距;作好患者的必要防護。

  10.曝光:確認各步驟完成後,再次調整校正曝光技術條件,然後進行曝光;曝光過程中注意觀察控制檯各儀器儀表顯示情況。

  11.後處理:曝光結束後操作者簽名,特殊檢查體位應做記錄;將IP板送至CR掃描器進行掃描採集,確認無誤後囑患者離開。

  12.在CR影象處理工作站上進行影象後處理。

  胃腸及造影檢查操作規程

  1.閱讀檢查申請單:認真閱讀檢查申請單內,仔細核對患者姓名、年齡、性別、住院號、門診號、病區、床位號及收費情況,瞭解患者病情,明確檢查部位、檢查方法和檢查目的。

  2.機器裝置檢查:按檢查申請單的檢查要求,確認機器的功能執行情況。

  3.觀察患者的病情:仔細觀察患者的病情和體質,嚴格掌握檢查的適應症和禁忌症;準確評估患者接受檢查的耐受程度;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徵求申請醫師的意見後確定是否繼續檢查、檢查方法和檢查時間。

  4.患者準備:根據技術要求確認患者的檢查前準備情況,如禁食、清潔洗腸、造影劑過敏試驗等;去除一切影響影象的物品,如髮夾、金屬飾物、膏藥敷料等,有條件者應換上專為患者準備的衣服。

  5.說明檢查過程:向患者詳細介紹檢查方法和檢查過程,以及有無不適的感覺。

  6.藥品準備:根據檢查要求調配造影劑的濃度和總量;適當準備好急救藥品以防不測。

  7.患者資訊錄入:從計算機錄入患者的基本資訊;根據檢查部位和臨床要求,選擇合適的檢查技術程式和器官程式。

  8.安置訓練患者:引導患者進入檢查室,安置於檢查床上;根據檢查要求做好患者呼氣、吸氣或屏氣、轉體等動作的訓練並交代注意事項,儘量取得患者的配合。

  9.防護:調節照射野,在不影響診斷的基礎上儘量縮小照射野,減少患者接受的輻射量。

  10.曝光檢查:確認各步驟完成後,開始曝光檢查;檢查過程中要求操作準確,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曝光;密切注意患者的情況,發現異常立即處理。

  11.後處理:曝光結束後操作者簽名,特殊檢查體位應做記錄;進行影象的後處理,確認無誤且患者無異常後,交代注意事項,囑患者離開檢查室。

  12.書寫診斷報告:嚴格按照診斷規範,仔細觀察分析影像,認真書寫診斷報告。

  GE螺旋CT機操作規程

  開機:

  1.接通主電源。

  2.開啟CT操作檯左下方正面“ON”鍵。

  3.程式啟動後,自動進入自檢介面。

  4.自檢程式完成後即進入操作介面,即完成開機。

  關機:

  1.點選操作檯顯示器主介面“關機”主選單下的“關閉”子選單。

  2.在彈出的子選單中點選“關閉”後按確認,進入自動關閉程式。

  3.等自動關機程式執行完成出現“system,halted”閃爍游標後,按CT機操縱檯附帶鍵盤左下方“OFF”鍵。

  4.關閉主電源。

  AX GP510型X線機操作規程

  1.合上配電櫃開關,檢查儀表指示,按下啟動按鈕,接通電源。

  2.向上按下控制檯開/關機按鈕開機。

  3.機器自檢完畢,顯示出當前曝光引數、膠片尺寸。

  4.按下相應的技術選擇按鍵,使其指示燈點亮。

  5.安置好患者,交代好注意事項,操縱控制檯上相應的操縱桿和按鍵開始檢查。

  6.點片時按下點片形式選擇鍵,按下送片鍵,待膠片送到位後按下曝光按鈕進行曝光;第1次曝光結束後應等膠片輸送指示到位後方可進行第2次曝光。

  7.檢查曝光完畢至少等10秒鐘後方可按關機開關。

  8.每次開關機時間間隔不得少於10秒鐘。

  9.檢查中出現緊急情況按下檢查床旁或控制檯上紅色STOP按鈕制動,也可直接向下按下開/關機按鈕關機或配電櫃斷開按鈕。

  10.如較長時間不用,拉下電源開關,以確保安全。

  AXGP-520型X線機操作規程

  1.合上配電櫃,檢查儀表指示,按下啟動按鈕,接通通電源。

  2.輕按操作檯上ON鍵開機。

  3.機器啟動自檢結束,顯示觸控式螢幕停止閃爍後進行技術選擇。

  4.輕觸各曝光引數調節鍵+/-調節曝光引數或呼叫預存的器官程式。

  5.安置好暗盒或IP板,擺好患者體位,調整中心線合焦片距、照射野。

  6.作好適當的醫患防護,按下曝光開關第1檔,延時約1秒後按下第2檔曝光,待曝光指示燈閃過後鬆開曝光開關。

  7.輕按OFF鍵關機,斷開電源開關。

  8.緊急情況直接輕按OFF鍵關機或切斷電源。

  9.如較長時間不用,拉下電源開關,以確保安全。

  型X線床旁攝片機操作規程

  1. 接通電源

  2. 按下主開關至ON,校準電源電壓。

  3. 鬆開立柱上機頭固定旋鈕,將X線球管旋轉到所需位置後固定。

  4. 根據投照體位按kv、mAs增減鍵設定曝光條件。

  5. 將暗盒***或IP板***安放在所需的位置,調整照射野、中心線和焦-片距。

  6. 在操作面板上選擇近控或遙控,按下曝光按鈕第一檔或遙控器曝光準備鍵,接著按下第二檔或遙控器曝光鍵曝光。

  7. 取下暗盒***或IP板***,按下主開關至OFF。

  8. 鬆開立柱上機頭固定旋鈕,將X線球管轉至移動位置,固定。

  9. 斷開電源。

  NC100型移動式C形臂X線機操作規程

  1.扳動C臂主機上的轉向把,將C臂移動至準備位置。

  2.插上電源線的電源插頭,接通電源。

  3.合上採集控制器左下方電源開關,轉動右側開關鑰匙至ON啟動計算機。

  4.機器自檢完成後進入病人登記介面,輸入病人資料,點選OK進入檢查介面,選擇合適的採集程式。

  5.按下C臂主機面板上的開機鍵開機,機器自檢完成後選擇適當的曝光條件。

  6.鬆開C臂和立柱上的固定旋鈕,調整C臂的位置。

  7.踩下腳閘開關曝光采集影象。

  8.影象採集完成後移動游標點選影象處理鈕進行影象後處理。

  9.檢查完成後移動游標,選擇返回扭。返回病人登記介面後即可登記下一例病人進行檢查。

  10.關機:所有檢查完成後選擇返回鈕返回登記介面,選擇退出鈕,機器執行關機程式,提示關機後點擊YES關機。

  11.關閉電源,恢復C臂位置並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