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孩子該如何正確教育

  叛逆是一種長大了的感覺,是一種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在思維形式上屬於求異思維,正確教育,才能引導孩子走向正軌。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叛逆期孩子的教育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叛逆期孩子的教育方法

  親子溝通

  對於叛逆較明顯的孩子,家長會感覺到與之不好溝通。我們需要多參加孩子的活動。

  多陪孩子

  現在的獨生子女,都很孤單,缺少玩伴,所以,做父母的就又多了一個任務,陪孩子玩,經常和她一起去選擇適合她讀的書籍,和她一道上網,和她一道玩撲克牌,一道搞運動。在 這個過程中,家長又可以瞭解她的好惡,並適時引導她。多陪陪你的孩子,陪他玩,陪他說說話,也許他就不會到虛幻的世界裡去尋找精神的寄託了。

  瞭解孩子

  孩子長大了,更重視自己的隱私權,有些家長偷孩子的日記,發現了孩子的一些祕密,就沉不住氣,勃然大怒。這是最不明智教育孩子的方法。假如你覺得你只能通過檢視孩子的日記來了解孩子在想什麼,那當然也未嘗不可,但最好不要動怒,要讓自己冷靜下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想一想應對的辦法。而最主要的一點是不要讓孩子知道你她不讓看的東西。否則,容易讓她對你產生信任危機,產生逆反心理。

  尊重孩子

  家長不要老是盯著孩子的弱點,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同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在與孩子接觸時,家長應儘可能多找孩子的優點,並多鼓勵,減少孩子對家長的抗拒心理。

  換位思考

  家長也是從青春叛逆期走過來的,只是沒有自己的孩子表現得明顯,所以面對孩子令人不解的行為,不妨換位思考,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有了共鳴後就會理解孩子,能找出問題的癥結。

  穩定情緒

  家長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會導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長在急躁、心煩、不冷靜的時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靜後,再去同孩子交流。

  允許犯錯

  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見的關鍵時期,小錯肯定難免,所以,家長應該允許孩子犯一點錯、吃點虧,不要過分束縛孩子的手腳。同時,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強,家長的良好言行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忌談成績

  同孩子交流,家長不要老以學習入題,這樣只會讓孩子心有壓力,懷疑家長交流的動機。交流時,家長可以從家事入手,將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後,再談正事。

  孩子叛逆的產生階段

  叛逆主要分為三個階段:3歲左右是第一個反叛期,第二、第三反叛期分別在10歲和13歲發生,被界定為“準大人期”和“青春反叛期”。

  “執拗”的3歲——3歲是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期,這時孩子的自尊心開始出現,但他們非常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非常任性。這一階段的寶寶非常需要秩序感,但不會表達,因此表現出對物品強烈的佔有慾,他們會覺得“東西出去就回不來了”,所以這一時期也叫“執拗期”。3歲的孩子非常自命不凡,也特別容易受挫,由於不會表達情緒,所以顯得脾氣很壞。

  準大人期——9歲到10歲半的時候,孩子進入了第二個叛逆期:“準大人期”。這一時期的孩子會用很大的力量“往外走”,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自己“已經是一個成人,是一個小大人”。表現為不願意讓家長拉手、喜歡讓別人叫自己的全名。不過與此同時,孩子還會表現出一小段時間的“迴歸嬰兒期”表現,表現得非常依賴、不講道理,或者嬌氣、容易哭,要求父母的力量。當“迴歸嬰兒”和“準大人期”同時出現的時候,家長就要留心告訴自己: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來了。10~11歲:喜愛群體,要有大人的權利但不願承擔責任。

  孩子叛逆的具體表現

  不喜歡按照別人說的去做;認為絕大多數規章都是不合理的,應該廢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囑同一件事會使他感到厭煩;對於那些與老師對著幹的同學大加讚賞;認為大人的話有漏洞,大人的批評常常引起他們反感和憤怒;一旦決定做某件事,不管別人怎樣勸阻也不會改變主意;情緒起伏不定,脾氣暴躁;拖延;不想和父母溝通等等。越是不讓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你叫他往東,他一定往西,就是存心不讓大人順心,也不讓自己聽從大人的!覺得自己很有主見!

  青少年曆來都受到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及家長的特殊關注。從十二、三歲到十七、八歲,是兒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認識和情感有了飛速的發展,理想、信念、世界觀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由於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心理髮展呈現錯綜複雜、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現十分突出。

  一是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

  有相當數量的青少年對學校、領導、教師的宣傳,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們往往以社會上某些個別的不公正的事實來以偏概全地全盤否定正面宣傳。同樣,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從全域性出發,從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現實,片面地誇大社會主義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某些可取之處,有時甚至進行有意無意的反面宣傳。

  二是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的無端否定。

  在教育過程中,許多教育者和家長都希望通過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蹟來教育感染青少年,喚起他們的熱情,以期達到激勵後進的目的。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一些先進人物被說成是沽名釣譽的“投機家”或“傻子”,無端懷疑這些先進人物的動機,進而否定他們的先進事蹟。對於身邊的榜樣,則冠以“拍馬屁”給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

  在一些青少年當中,尤其是男生,打架鬥毆被看作是有膽量;與老師、領導公開對抗被視為有本事;哥們義氣等不良的行為傾向卻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同。而對於樂於助人、愛護集體、愛護公物、遵守校規校紀的青少年則被肆意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氛圍裡好人好事無人誇,不良傾向有市場,正不壓邪的局面。這主要與男生的價值取向、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有關。

  四是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的消極抵抗。

  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對於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現實生活。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採取應付、抵制、消極對抗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