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課文教學隨筆

  閱讀在語文中佔有很大比例,那閱讀課該怎麼教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思維訓練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於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後者教師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閱讀--教師提問--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上兩種模式儘管有不同的教學理念和不同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後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為主體,而不以學生為主體。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為重點,前者是理解的知識內容,後者是通過理解發展學生智力。兩者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有沒有反思過去的文章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五年級數學教學隨筆***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為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語文教學反思以下幾點:

  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覆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十個小組,每個小組四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著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野”在中指什麼意思?2、是從幾方面來寫這種“野”的?3、是怎樣寫出這種“野”的?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語文論文庫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裡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裝置,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瞭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彙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祕。

  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法指導

  1、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小學一年級教學反思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學習小組為主要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

  2、交還自主權,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的方法。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轉換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著作家的靈感、激情和思想,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為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教學中可以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造中得到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得到了拓展,學生創新的潛質也可以發揮了。

  我覺得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

  篇二

  根據十幾年教育教學的經驗,我發現在小學生當中普遍存在著自私自利、耐挫力不強、自卑膽怯、不善與人交往、合作等心理問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閱讀課文,不僅每篇都可以有側重地進行認知心理教育,而且許多課文中有十分明顯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充分利用這些因素進行非認知心理教育。如:幫助學生消除自卑心理、樹立自信的課文有《醜小鴨》《掌聲》等;幫助學生克服依賴心理的課文有《自己去吧》《兩隻小獅子》等;幫助學生克服驕傲情緒的課文有《大松樹和小松樹》《蘑菇該獎給誰》等。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有責任在教好書的同時,有效地利用教材、抓住契機,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時時滲透在課堂教學中。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又必須巧妙地滲透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做到兩者有機地融合。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做了如下實踐與探索:

  一、運用媒體,創設最佳情境,激起情感共鳴

  對於小學生而言,受環境、閱歷、年齡等因素的制約,認知能力有限。對於一些課文中所要展示或所要表達的東西往往很陌生甚至不能接受,因此也就不能激起他們的共鳴。在教學時,我會適宜地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最佳情境,提高學生的認知、激起情感共鳴。

  《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讚揚了柳樹堅忍、頑強、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我在設計這課時,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先將鏡頭聚焦在這棵柳樹上,再回過頭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關鍵詞 “廣袤無垠”“青石嶙峋”“寸草不生”“悲壯”“蒼涼” 來感受它所生長的環境。但對於就西北環境尤為陌生的同學們來說,則顯得概念模糊,認知牽強。為了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我播放了一段視訊:廣闊而又蒼茫的原野,飛沙走石、寸草不生。狂風暴雨肆虐地吞噬著一切,北風呼嘯的聲音、雷電劈倒樹木的聲音充斥著耳畔……學生在視覺、聽覺的衝擊下,如臨其境,受到了強有力的震撼,深深地感受到柳樹生長環境極其之惡劣,那堅忍、頑強、不向命運屈服的高原一株柳的形象驟然屹立在學生心中。

  二、反覆誦讀、品味好詞佳句,體悟人物品質

  誦讀是一種重要的語文學習手段。它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充分接受資訊,並可產生聯想,受到深層次的薰陶。在《天鵝的故事》這一課教學中,我以“老天鵝破冰”、“眾天鵝集體破冰”兩段為重點,主抓天鵝的三次叫聲,以讀解文,以情促讀。在第五自然段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自由讀、抓關鍵詞讀、師生激情互讀、配樂朗讀使學生對於老天鵝勇敢與奉獻精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對於天鵝的第二次叫聲,我先讓學生說說這次的叫聲像什麼。在學生說出像“勞動號子”後,我和學生合作朗讀叫聲和勞動號子,在這堅定有力的聲音中,學生體會到了天鵝們不僅無私奉獻,更具有團結拼搏的精神。咀嚼文字的語言文字,是一個能讓學生體悟角色內心的過程,也是自我心理昇華強化的過程。

  三、角色互換,走進人物內心,隨人物共成長

  《掌聲》一課講述了一位因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小女生英子,在同學們兩次掌聲的鼓勵下,鼓起生活的勇氣而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這一課的主題就是愛的奉獻,要讓孩子們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應賦予他人關愛,用愛心溫暖他人的心靈,用愛的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教學中,我主要採取角色互換,走進人物的內心來獲得心理體驗。當讀到第一次掌聲響起時,我問:假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為什麼要給她掌聲?你想通過這掌聲告訴英子什麼?同學們在短暫的思索後,說出了內心的想法。有的說:英子一直以來都很自卑,我想用掌聲告訴她,雖然你身體殘疾了,但不代表你在其它方面就不行,要相信自己!還有的說:我想告訴她,每個人都有不足的地方,要勇敢面對。我們都是你的好朋友,一定不會笑話你,今後反而會更加幫助你,加油!……同學們都很激動,從他們真誠地話語中,我已分明感受到有一股愛的力量在他們心中激盪。有了這一次角色的體驗,使他們真切的明白,付出愛並不難,愛的力量足以戰勝一切!

  《青蛙看海》這篇課文,旨在培養孩子認準目標、一步一個腳印、踏實進取,從而最終取得勝利的品質。當孩子們讀到“青蛙跟著松鼠一級一級地往上跳,累了在草叢中歇一會兒,渴了喝點山泉水……”時,我問道:有誰想扮演小青蛙跳上高山去看海呀?小朋友們一下子從沉寂的課堂中“甦醒“了過來,小手林立,“我來!我來!……”我挑選了幾個男女生,讓他們擺出青蛙的姿勢,兩腿分開彎曲,兩臂舉在頭的兩側,做好準備,並告訴他們,這座“山”很高很高,必須繞著教室跳三圈才能到達山頂看到大海。話音剛落,孩子們就拼命朝前跳,儘管只是在平地,可跳著跳著,有的同學已兩腿發軟,有點女同學剛跳了一圈就已累得不行了。這時,我和其他同學為他們大聲加油鼓氣,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使他們卯足了勁兒朝前跳,終於到達了“山頂”,取得了勝利。我和同學們的掌聲讓這些氣喘吁吁、滿頭大汗的孩子們真正體會到認準目標、勇往直前,永不放棄,才能享受勝利的喜悅。

  四、拓展遷移,結合自身實際,強化內心體驗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巴金寫給家鄉孩子們的一封書信,信中,巴金爺爺用情真意切的話語表達了對孩子們的關愛和勉勵。其中的一句“我願意再活一次,重新學習,重新工作,讓我的生命開花結果”是本課的重點,更是難點。在處理這部分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聯絡上下文品讀感悟“讓生命開花結果”的含義,並說說巴金爺爺是怎樣讓他的生命開花結果的。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刻地理解這句話,使之內化,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筆:

  “讓我的生命開花結果,就是 。”同學們低頭沉思,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話語從筆尖流淌,匯成了一首詩:

  讓我的生命開花結果,就是應懷揣一顆愛祖國、愛人民的心,像雷鋒叔叔那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工作中去。

  讓我的生命開花結果,就是要勤勤懇懇學習、踏踏實實工作,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讓我的生命開花結果,就是要從小做一個有愛心、有奉獻精神的人,把溫暖的陽光灑在每個人的心田。

  讓我的生命開花結果,就是彎腰撿起地上的廢紙,伸手攙扶將要跌倒的老人,為災區孩子送一句問候的話語……

  多麼感人而真摯的話語,它像涓涓細流潤澤著每個孩子的心田,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奉獻,巴金爺爺這份殷切的囑託已被孩子們牢牢記住。

  以上是我在平時的語文閱讀課中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實踐。教無定法,只要我們語文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或潛在的因素,採取靈活的方法,“潤物無聲”地培養孩子優秀的心理品質,一定能培養出心靈健康、積極向上的好少年。

  拓展閱讀:小學語文教學隨筆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每位小學語文教師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問題。

  根據對外地成熟經驗的學習及各個人在教學工作中所得,我認為自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必須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始終。由於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控制力差,興趣的激發顯得更為重要。教師應充分運用啟發式的提問、直觀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或就文發揮個小故事,做個小遊戲,來個小表演,這些都不亞於播灑興奮劑,會使疲乏的學生又振奮起來,進入主動求知狀態。

  二是要引導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文,去學知。由於學生知識少而有限。能夠真正理解一篇課文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理解課文的內涵尤為困難。如此這樣,就需要教者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如在教學長春版四年語文上冊的《甘羅》一課時。我首先啟發學生:課文要介紹羅甘德什麼事?經過讀文後,學生大部分認為是寫了甘羅替爺爺上朝的事。其實其理解與編者的享圖大相經庭。但是我沒否定學生的看法,而是把學生四人為一組,要求把課文改成課本劇,並自編自演,通過幾組演出比較,是學生抓住了課文的關鍵:甘羅巧使妙計,讓皇帝說出了男人不能生孩子這一事實,從而否定了自己逼使大臣為自己尋找公雞蛋的錯誤命令。這正是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體驗。最後學生終於認識課文的故事表現了甘羅善於動腦想辦法、聰明機智。從而達到了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善於動腦、想辦法,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

  三是要講究課堂上的評價技巧。不論哪個學生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後,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讚揚與肯定。因此,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老師還要注意課堂上的評價,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善於發展學生自身的閃光點,以鼓勵為主進行評價。如當學生的回答遠離標準完全不對,或根本無價值時,就可以從他發言的聲音、說話的口齒、站立的姿勢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勵。如有一次在討論一個比較深奧的問題時,平時一個從不敢發言的同學舉起了手,他們回答引起了鬨堂大笑,但這個同學還是堅持把話說完,就從這一點上表揚了他,使他樹立了信心,逐漸由取舉於發言道有問必答,而且回答問題的效果越來越好。對於基礎差的同學,他們在學習中常常處於不參與或被動參與學習的狀態,他們能問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評價時就要鼓勵其積極參與。對學生的評價要因人而異。如有些同學性子急、愛衝動,他們往往沒經過深思熟慮就說就問。這時評價就重在幫助其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習慣。另外,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兒童長期處於滿足狀態,會失去進取和探索欲。因而,對於基礎好的學生,評價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勵創新。如在讓學生為長春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單元《關愛》中的第一篇課文《這條小魚在乎》讀寫課文時,全班同學幾乎都圍繞小魚得救後向小孩表示感謝來讀寫。但在我得引導下,有幾基礎好同學把課文中散步的男人因為受兒童救魚的影響也跟著救魚為內容來讀寫,這時我又問:“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麼別的遊人會不會受到他們倆人的影響呢?”這幾個學生恍然大悟,進而又讀寫下去,更多的遊人不斷參與救魚的活動,最後所有的魚都得救了。

  四是要善於開拓學生的思路。心理學家通過實踐證明,人們的思維有一種套用習慣的定式傾向,這種傾向愈強,思考問題的方式就越單調,思路就越狹隘、呆板、就不能進行靈活的創造性的思考。在教學中當學生一時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響,老師就要看準時機,巧妙地加以引導,挑起爭論,激起波瀾,讓他們從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開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樂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