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總結

  每位同學都想要提高學習成績,尋找合適的學習方法,努力學習,可似乎這些方法都用過了,效果卻不是很明顯,其實中學生想要提高成績,害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學生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更應該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三月份我主要在課前預習、閱讀積累、規範書寫、及時複習四方面使學生養成良好習慣。俗話說,十根手指頭伸出來還不一般齊,學習上大多數學生已經步入正軌,還有極個別學生偏離軌道,還需要加強教育,拉他們一把。

  一、課前預習的習慣

  預習可以使學生具備“自知之明”,事先知道課文哪些地方學會了、哪些地方還不會,老師講的時候,自覺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不懂的問題上,讓學生自覺地摸索出一條學習之路,積累一些學習的方法。 現在,學生已經把預習當成一種必不可少的事情,每學完一課,就利用課外時間把下一課讀通、讀會。劉之源、商慧琳、王蒙源、朱照坤、李卓嶽等學生做得很好,只要老師準備講下一課,這幾位學生就抽時間把課文讀會,難懂的地方做上記號。相信在他們的影響下, 會有更多的學生會自覺地參與預習。

  二、經常閱讀、主動積累的習慣

  學生做作業時,差距較大。好學生能在15——20分鐘內做完,並且正確率很高,差學生一節課、甚至把下課時間算上也做不完。那麼,做完作業的學生幹什麼?閱讀是最好的辦法。每當做作業,就有十來個學生提前完成,其餘的時間讓他們閱讀課外書,遇到好詞佳句,主動摘抄到筆記本上。班裡的盧亞強、商森超兩個學生互相攀比著閱讀和摘抄,從開學到現在,已經抄了一本半的讀書筆記。內容豐富多彩:

  童話、科普、好詞佳句、笑話、歇後語、廣告詞??在他倆的帶動下,張玉傑、陳婉森等同學逐步形成喜歡閱讀和摘抄的好習慣。不斷的閱讀和積累提高了學生的寫話水平,盧亞強等每次寫話,篇幅長達三、四頁,而且用詞造句恰當流利,這不能不說是閱讀的功勞。

  三、規範書寫的習慣

  寫一手好字是一個學生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班裡的學生都有一套字帖,每學習一課生字,我就指導學生坐好姿態,先描紅、再臨帖,反覆練習,每一筆每一畫都規範書寫。除了陳亞千、牛澤璇、牛新建、 李亞恆幾個學生寫的字還不夠規範,其餘的同學均可達標。

  四、及時複習的習慣

  小學生記得快,也忘得快。為了鞏固每一節課所學的知識,我督促學生養成及時複習的習慣。每學習下一課,就複習前一課;每學完一個單元,就及時小測驗。發現錯誤,及時糾正。學生易錯的生字詞在班裡經常提醒,不定時聽寫、提問,使學生把知識記牢固,做到溫 故而知新。

  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努力,多數學生已經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但是,某些學生好動、好玩的性格使他們不能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還 需要老師耐心教育、啟發引導。

  篇二

  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就是說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你能不能擔重任,會不會辦事,能力如何,恐怕都跟你的習慣有關。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和興趣一樣,都是最好的老師。有一位教育界人士說過,小學階段,重要的不是知識的學習,而是學習習慣的培養,成績忽好忽壞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新入學的孩子,更應該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利於為後繼學習打好基礎,為孩子的發展打好底色。習慣這麼重要,因此我在接一年級的時候意識到必須注重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我主要從學生的以下七種學習習慣入手:

  1、 提前預習的習慣。由於學前教育不均衡,剛入學的孩子學習的起點參差不齊。幫助學習“暫時落後”的孩子迅速趕上去的最佳途徑是預習。通過預習,不但可以縮短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使他在課堂上顯得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可以讓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積累一些自學的方法。

  2、 及時複習的習慣。據研究證明,人的記憶分三個階段: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上課時認真聽課就是把知識從人的大腦中由瞬時記憶變成短時記憶,及時複習可以使知識從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

  3 、主動識字的習慣。對大多數一年級孩子來說,學習的最大困難是識字,而大量、機械的識字不但枯燥乏味,還會使孩子失去學習語文的信心。多采用兒童詩識字、韻語識字、詞串識字、閱讀識字等途徑,能為學生識字提供多樣的語境,有利於激發孩子主動識字的願望。心理學研究表明:復現形式越多越新,記憶的效果越好。

  4 、經常閱讀的習慣。當孩子有閱讀的願望時,家長和老師要及時抓住這個時機,儘可能提供一些適合孩子閱讀的材料,如兒歌、童謠、童話、故事及淺顯的五言古詩,也可以是幼兒園已學歌曲的歌詞、民歌、民謠和一些外國的優秀兒童作品、中國的《三字經》等。選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讓“閱讀”成為“悅讀”。

  5 、口語交際的習慣。家長或老師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有“教育“的覺悟和意識,引導孩子用普通話交談,說規範的語言,培養孩子準確把握語言的能力。

  6、 善於提問的習慣。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輔導孩子學習時,多啟發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對孩子的提問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給以鼓勵,逐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不能著急。

  7 、規範書寫的習慣。儘管電腦日益普及,但硬筆書寫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傳遞資訊和知識的技能,寫一手好字或者寫一手規範的漢字仍是一個優秀人才應具備的素質之一。在幫助孩子養成認真寫字的問題上,還要有書寫意識,一方面強調寫字姿勢、握筆姿勢;另一方面滲透一些必要的書寫知識,如字的基本構成、間架結構、佔格問題等。因為兒童容易受暗示的影響,所以書桌整理得越乾淨,越能靜下心寫好字,減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錯字、別字、漏字等現象。

  為了使學生樂於養成良好的習慣,平時我是這樣做的:

  1、指導學生訂計劃,包括德、智、體各方面的安排,學習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學生的計劃包括每天的時間安排、考試複習安排和雙休日、寒暑假安排。計劃要簡明,什麼時間幹什麼,達到什麼要求。每天的計劃安排,星期一至星期五除了

  上課之外,要把放學回家以後的時間安排好。放學回家主要是複習、做作業和預習,還應該有玩的時間和勞動的時間,不能讓學生太累,應在快樂中學習。週六和週日應安排小結性複習、做作業,內容不可排得太滿,否則影響效果。寒暑假時間較長,除了完成假期作業之外,要安排較多的課外閱讀和較多的文體活動。同時督促學生嚴格執行計劃,不能訂完計劃放在一邊。計劃可以調整,但不可放棄。

  2、督促學生在學習時要專時專用、講求效益。有的學生學習時“磨”得很,看書做作業心不在焉,時間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沒有形成專時專用、講求效益的習慣。因此,針對這一缺點,我平時在的學生學習上,注意速度、質量並重,在一定的時間內,按要求完成一定數量的任務。這既要講清道理,更需要認真訓練。剛開始,學生往往不會掌握時間,我就注意指導他們,該學時學,該玩時玩。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一旦坐到書桌前,就要進入適度緊張的學習狀態。並且建立起評價機制,每次學習之後,讓學生自我評價做得如何,而我及時糾偏或給以鼓勵。堅持下去,使他們逐漸形成專時專用的習慣。

  3、學習,最忌諱一知半解、淺嘗輒止。要想學習好,必須獨立鑽研、務求甚解。我主要用了以下方法培養:

  方法之一:激發學生刨根問底的積極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很多學生對許多事總愛刨根問底,這是好奇、求知的表現,說明學生愛動腦子。所以我並沒有嫌學生嘴貧,冷漠對待或敷衍了事。而是能跟學生一塊兒刨根問底,能解決的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請教他人或者查閱資料,這也有助於培養學生查閱資料的習慣。

  方法之二:指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隨著學習任務增多,學生往往滿足於“是什麼”就過去了,很少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時我都是主動參與,積極引導學生多動腦,讓遇事好問“為什麼”成為思維習慣。

  方法之三:學生考老師,老師考學生。課後我有時會抽點時間,和同學們圍坐在一起,就某一方面的問題學生和老師互相考問。

  4、工具書和資料是不會說話的老師,會使用工具書和資料好處很多,我在平時指導學生多利用工具書,同時給學生做榜樣,遇到生字、生詞,請教不會說話的老師。

  5、善於請教是一種好習慣。善於請教的前提是善於思想、善於提出問題,同時要輔之一定的勇氣。我平時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隨時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向老師請教,向同學請教。向別人提出的問題,應該是自己通過努力沒有解決的。這點很重要,不能惰于思考,一味依賴別人。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

  6、勤表揚,多鼓勵。表揚使學生產生自信,鼓勵使孩子戰勝膽怯。好學生是誇出來的。

  7、利用閒暇多與學生交流,做學生忠實的聽眾。對於學生的一些想法和念頭不要急於批評,而是因勢利導進行正面引導。

  8、和學生做朋友,遇事徵求學生的意見和看法,不管採納是否都給學生講明其中的道理,使學生願意思考且思想活躍。

  通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有很多孩子都能按老師的要求認真觀察、積極思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也逐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而且書寫規範,作業本工整潔淨,受到了老師的表揚。課上大多數學生聽講專心了,學習效果有明顯

  好轉。有些孩子丟三落四的習慣也得到很好的克服,都能及時的準備學習用品並擺放整齊。大多數學生能夠按時完成、按時上交、及時改正作業,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篇三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重要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體現了寓思想教育於學科教學之中的原則。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持之以恆,強化訓練的結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整個過程充滿著對意志的磨練。勤奮、自信、獨立、創新、嚴謹、謙虛等是良好的學習性格最主要的特徵。其中勤奮、自信、獨立、創新、嚴謹、謙虛又是隨著習慣的形成,才表現出來的。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養成良好的學習性格的基礎。習慣基本上屬於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於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而培養非智力因素是現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它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

  “一年之計在於春”。小學是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是一個人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成長的奠基時期。因此,在小學教學中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根據小學生可塑性強的特點,採取有效措施,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和培養是非常必要的。我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時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培養上課習慣。 上課前,要求學生把課堂上用的東西,如教科書、練習本、筆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預備鈴一響就安靜下來,小憩收心。教師對學生的怎樣坐,答問時怎樣站等都要提出明確要求,培養學生認真對待學習的態度和習慣,反映出學生的精神面貌。

  2、培養遵守課堂紀律,專心聽講的習慣。 根據學生注意力不持續,易轉移等特點,教師要把握好上課的節奏,有張有弛,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之中,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沒有搞小動作的機會。

  3、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 良好的書寫習慣可以反映學生認真的態度,教師應要求學生卷面整潔,不潦草,不塗抹,算式要規範、美觀。要培養學生作業書寫工整的好習慣,教師首先應注意教學時板書設計合理,書寫規範整齊,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提高業務素質,時時處處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影響、感染學生,身教重於言教,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經過潛移默化,就容易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培養動腦鑽研的習慣。 要學好知識,學生必須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的探索精神,頑強的意志品質。為此,教師就應充分利用一切機會創造條件,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集中精力,專心聽講,勇於鑽研,大膽發言,並逐步養成習慣。

  5、培養與人合作的習慣。現在孩子多獨生子女培養合作的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課堂上,教師必須喚起學生與人合作的意識,使其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將個人的學生活動與集體活動融為一體,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在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思想教育,鼓勵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幫助學習成績差的同學,當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時,要仔細地聽,不嘲笑同學的錯誤等。

  6、培養有條理,快節奏的習慣。 現代社會講求工作效率,它是當今社會和未來時代一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而小學生普遍存在著做事無緊迫感,動作緩慢的現象。從小培養學生的快節奏、高效率,對他們今後的學習和工作會有極大的幫助。要做到提高效率,必須加強做事的計劃性,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習慣是一種定型行為,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和強化的結果。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在長期的教育教學中反覆訓練,加以深化,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這是我們在素質教育中應該提出、應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