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學習考察報告範文

  要做學習考察報告,你們知道怎麼做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學習考察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篇1

  9月18日至27日,江西水利考察組一行11人在汪普生、朱來友同志的帶領下,前往黃河水利委員會和山東省學習考察水利工作。

  在黃河水利委員會,考察組先後考察了水調中心、防汛排程指揮中心、水土保持監測中心、黃河下游標準化堤防建設、花園口數字化水文站、花園口全數字水質自動監測站和小浪底水利樞紐等,並就水利資訊化和現代化建設與黃委領導和有關方面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在山東省,考察組先後考察了荷澤市趙王河改造工程、濟南市臥虎山水庫和錦秀川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壽光市彌河綜合治理工程和旱作農業示範區建設、威海市大沽夾河綜合治理工程和節水農業綜合技術體系整合與示範專案等,聽取了山東省水利廳領導和有關處室負責同志關於水利政策法規建設、規費收繳、隊伍建設、廳直單位改革、抗旱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工作情況介紹,並進行了座談。通過學習考察,大家一致認為,黃河水利委員會和山東省的水利工作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1、創新思路,推進 數字黃河 工程建設

  為實現黃河的長治久安,黃委根據水利部新時期的治水思路,創新治黃思路,提出了建設好 三條黃河 ***即 原型黃河 、 數字黃河 、 模型黃河 ***,維護 黃河健康生命 的現代治黃理念。其中 數字黃河 建設就是以水利資訊化作為支撐。

  數字黃河 主要是藉助現代化手段及傳統手段採集基礎資料,對全流域及相關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等要素構建一體化的數字整合平臺和虛擬環境,以功能強大的系統軟體和數學模型對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各種方案進行模擬、分析和研究,並在視覺化條件下提供決策支援,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預見性。有五大技術環節:一是資訊採集系統。利用全數字攝影測量、遙測、遙感***RS***、地理資訊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手段採集資料、影象、聲音、視訊等基礎資訊;二是資料傳輸系統。通過微波、超短波、光纜、衛星等快捷傳輸方式,傳輸防汛指揮、水資源管理、水質監測和水土保持治理等所需基本資訊;三是資料儲存及處理系統。利用高容量儲存和高速度執行的計算機系統完成;四是數學模擬系統。利用優越的計算機效能和水利學、氣象學、環***2016年學習考察報告***境學等學科知識,實現對天氣系統、水流及泥沙運動、生態及水環境變化等現象的實時模擬;五是決策支援系統,通過內容全面的知識庫,優化選擇一個可行的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方案。

  其建設十分強調實用性。 數字黃河 的應用主要有五個方面:防汛減災,即利用遙測、遙感、衛星技術和數學模型等科技手段進行降雨預報、洪水預報、水庫排程、洪水演進;水量排程,即建立枯水期徑流預報系統、河口地區生態模擬系統、現代化水資源實時調配系統、引水口門的自動監控系統、地下水觀測系統等;水質監控,即在關鍵斷面進行水質監測,建立實時監測預測系統;水土流失治理與監測,即運用3S技術,進行動態監測、治理和評價;水利工程執行與管理,即通過遠端視訊技術,建立水庫、堤防等工程執行和管理系統。

  2、推進水利資訊化的主要措施

  數字黃河 建設是一項規模龐大、涉及面廣、建設週期長的系統工程。為達到預期目標,統籌各單項工程建設,避免重複,黃委確立了 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需求主導,共建共享;先進實用,開放拓展;統一標準,保障安全 的原則,並採取四項重要措施:

  一是領導高度重視。20xx年9月成立了以李國英主任為組長的 數字黃河 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設立了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工程建設管理工作,對全過程進行協調、指導、監督和管理。抽調了高素質的技術人員開展工作。多方籌措資金,保障資訊化建設的需要。

  二是精心規劃。20xx年10月,黃委組織委內有關單位開始進行 數字黃河 工程規劃編制,並於20xx年12月完成,20xx年4月通過水利部批覆,成為水利部批准的第一個江河數字工程規劃。在整體規劃的基礎上,再進行了各相關專題規劃。為 數字黃河 工程建設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三是實施開放式建設。針對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實際,黃委採用開放的方式,遵循 以我為主,博採眾長 的原則,在基於黃河治理開發和管理的各項需求進行 數字黃河 工程總體規劃和重要專題規劃的同時,還採用國際招標的辦法吸納了清華大學、河海大學、解放軍資訊工程大學、美國微軟公司等相關領域的科研院校和國際一流的IT公司參與,從而為工程建設提供了資訊科技支撐。

  四是注重吸引和培養人才。水利資訊化建設是一項技術含量高的工作,專門人才是關鍵。為此,黃委一方面制定優惠措施,大力吸引國內外IT和水利方面的優秀人才,一方面分批派出業務骨幹出國學習,及時掌握國際最新科技動態,培養和造就一流的科研人才隊伍。

  3、以水利資訊化為支撐,全面推進黃河開發治理的現代化

  隨著黃河水利資訊化的推進,極大地帶動了黃河治理開發和管理的現代化程序。

  一是 數字調水 有效地提高了水量排程方案的科學性和控制能力。黃委已實現了委機關與沿黃各地的互聯互通,實現了水量排程的統一和現代化,從黃河水量排程中心發出指令,可以啟閉遠在千里之外的引水涵閘,實現了自動化控制。在水調中心的大廳,隨時可以看到各地的可用水量和實際取水量,實現了用水的適時自動監控。水量排程的大部分工作都通過計算機及網路進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二是 數字防汛 發揮出了顯著的作用。黃河 數字防汛 體系主要包括暴雨洪水預警預報、洪水水沙排程、組織指揮、洪水水沙演進、搶險減災五大系統。目前已使用的技術手段和應用系統包括小浪底庫區物理模型、黃河下游泥沙衝淤數學模型、黃河下游工情險情會商系統、視訊異地會商系統、防洪預報排程與管理耦合系統等14項。依託數字微波、光纜、通訊衛星、公共電信網等通訊資源,初步建成了覆蓋黃河下游省、市、縣三級通訊網路和四級網路節點的計算機廣域網。黃委至七個指揮分中心以及河南、山東兩省14個市的異地會商系統已經建成。日臻完備的防汛專業資料庫、資訊服務平臺和虛擬模擬平臺,構建起有機結合、功能強大的數字化防汛體系。在20xx年黃河防汛指揮部署中,實現了 三條黃河 的聯動。 原型黃河 提出防汛決策的基本需求; 數字黃河 藉助現代化資訊採集、傳輸和處理手段,快速分析洪水演進現象及其內在規律,為防汛決策提供技術支援; 模型黃河 通過不同的物理條件,模擬自然水沙運動,觀測變化要素,驗證防洪排程方案的合理性。

  三是 數字黃土高原 大大提高了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的監控能力。 數字黃土高原 系統是藉助現代化的資料採集、傳輸、分析處理手段,把黃土高原裝進計算機,通過資料整合,模擬、分析、研究有關黃土高原的自然現象,探索其內在規律,掌握生態環境狀況及變化趨勢,尋求最佳治理方案,最終為黃土高原綜合治理、開發, 維持黃河健康生命 提供技術支援。 數字黃土高原 是通過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實現的,主要包括水土保持監測網路系統和應用系統。已經開發的應用系統包括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本底資料庫、黃河上中游地區三維視覺化資訊查詢系統、水土保持遙感監測系統、淤地壩輔助設計系統、淤地壩管理資訊系統。這5個應用系統貫穿了從基礎資料獲取、規劃設計到專案管理等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環節,可以為水土保持的監測、規劃、治理和預防監督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援。這套系統已在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建成投入使用。如要了解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想查詢某地的水土流失狀況、防治成果,想對某小流域建淤地壩前科學選擇壩址及每年執行效果,想在空中從不同高度和角度檢視黃河流域典型區域的真實地貌,只要在黃河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輕點滑鼠,這一切馬上呈現眼前,方便、快捷、直觀、科學,讓人切身感受到高科技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黃河水質監測自動化水平大為提高。黃委建成的花園口水質自動監測站是我國首座江河自動化水質監測站。在花園口水質自動監測站,從取水、化驗、分析等各環節已實現了自動化,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並不受風雨洪水的影響,大大提高了監測的精確度。

  從一日千里的 數字黃河 到一步百米的 模型黃河 ,再到氣勢磅礴的 原型黃河 ,一天之中跨越 三條黃河 ,折射出強烈的現代水利氣息。 三條黃河 科學構想和創新令人感慨。資訊化,正在加速黃河治理開發的現代化。 三條黃河 ,三位一體,互為作用,成為我國水利現代化的一個縮影,也是現代水利的發展方向。

  篇2

  今年,我有幸參加了由縣教師發展中心舉辦的 領雁工程 縣小學校長培訓班,並於12月8日至13日進行了為期一週上海考察學習,培訓時間雖短,但是能夠近距離聆聽那麼多教育專家的精彩講座和名師大家們解讀校園文化內涵,面對面、零距離的交流剖析學校管理真諦,共同體驗成功校長的成功之路,並且參觀了四所學校,實地領略了名校風采,感悟了名校的辦學思想及其特色,感受了名校濃厚的文化氛圍,收穫很多,感受頗深,讓我深深的感到這是一次啟迪智慧、滌盪心靈、增強信心、終生難忘的學習之旅。

  參加這次培訓是對我辦學理念的一次洗禮,是對我教育及管理行為的一次鞭策、規範。作為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在欣喜、激動、充實之餘,更多的是切實的感受和深深的思考,從而對這次學習和今後的學校管理工作產生了一些想法。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 。成功的學校管理,不是停留在制度管理的層面上,而是校長個人素養和人格魅力的一種引領。在為期一週的學習考察中,不管是聆聽教育專家的精彩講座,還是到名校去實地考察,我們都可以真切感覺到每一位成功的校長,都對教育工作有著深深情結和執著追求,把對教育工作的理解和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實踐,我們一次次驚歎於清晰明朗的辦學理念,又一次一次折服於高深前端的教育思想。如七寶中學校長仇中海在素質教育實踐中,學校提出了 全面發展,人文見長 的辦學思想。 全面發展 是學校教育的基礎; 人文見長 是學校教育的特色,作為一種管理思想和學校風格,構成了獨特的學校管理文化。學校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養育,樹立充滿人文精神的培養目標,營造充滿人文精神的校園環境,建立充滿人文精神的師生關係.學校業已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基礎,感恩教育為核心,以學校課程開發、學生社團活動、學生自主管理、學生志願者行動、社會實踐、科技藝術教育為途徑的整體聯動教育模式。基於文化立校的理念,把學校八大主題文化節 感恩節、讀書節、 愛生節、班主任節、狂歡節、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納入人文教育的體系,使校園文化的 人文 特色更加鮮明,成效更為顯著。我也切實體會到在辦學實踐中,校長鬚通過充分展現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響領導集體,影響師生員工,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引導全體成員共同進取的意向行為,就會創建出富有特色的名校。

  現在各地各校都在轟轟烈烈地搞課改,有些人在課改嚐到了些許甜頭,但大多數學校在課改中不是被搞了沒底氣***雙基都不能保證***,就是照舊***舉素質教育之名,行應試教育之實***,而到了上海靜安教育學院附屬學校,特別是接觸到張人利校長辦學理念以後,你可能才會真正體驗到什麼叫做課改。 減負校長 張人利的做法總是看上去有些 怪 ,附校提出的一系列教改新舉措,一次次地顛覆傳統,令人 瞠目 。 一怪:一年級不上數學課。一、二年級的語文為每週10課時,英語為每週6課時,一年級沒有開設數學課,只有一節用英語上課的 英數活動 課,解決幼小銜接和數形概念的前期滲透問題。二年級開始開設數學必修課,每週4課時。在縮減數學課的同時,增加英語、語文的課時,增加識字量和擴大閱讀量。 這樣的課程設定充分體現兩個重心移位的思想。 張校長介紹,將形象思維比較強的學科重心 下移 ,將抽象思維比較強的學科重心 上移 。二怪:不訂教輔書中考拿高分。不知何時,教輔材料已像教科書一樣,成為老師手中、學生書包裡的必備物品。而在靜教院附校,不僅小學生不用教輔書,連即將中考的初三畢業生也不用。 減負校長 張人利用事實告訴大家,沒有一本教輔書,同樣也能創造神話 祕訣就是請老師下題海,自己編寫習題。三怪:德育課拿身邊大事當教材。在附校,還有一件奇怪事,該校的德育課程沒有固定的教材,而是動態資料包。 我們倡導關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 在小學部的課表上,附校的德育課程叫做 新德育 ,到底新在哪裡?德育課程沒有固定教材,基於三個理由:第一,編了教材,就無法保證時效性,比如神七升空、汶川地震等內容就可以隨時增補;第二,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效果最好;第三,編了教材解決不了針對性問題。簡言之,就是以現有教材為資源,從社會發展,學生髮展的實際出發,自主開發德育課程。但 怪 的背後往往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創新,是追求建立高效能學校的體現,更是對新課改的獨特理解。

  走進上海西南模範中學,走近汪勁鬆校長,我就被汪校長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對教育四十年如一日的執著追求,在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中撞擊出思維的火花。《校長寄語》和《校園心語》都能體現出汪校長在學生德育方面所傾注的心血,也是他對學校德育的獨特理解吧。

  從20xx年起汪校長就每週一篇以校長寄語的形式將自己對人生的理解、感悟和啟示,親切自然地與學生進行零距離的交流,儘可能使教育達到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的境界。校長寄語是校園文化的一種載體,應該反映學校的嚮往和追求,體現師生的精神和情操。既要符合教育規律具有教育特色,又必須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因此,撰寫 校長寄語 總是結合時事政治、社會風尚、校園新事,選取恰當的切***,與學生談理想,談情操,談道德,談品行;把深刻的教育理論,常見的政治術語,化為自己從心裡流淌出來的激情語言,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感染教師。 校長寄語 議論範圍很廣,愛國、做人、成才、競爭、榜樣、人生、情感、愛好、學習方法等等都會有涉及,師生的反響也很好。但後來汪校長覺得既然是校園文化,應該讓全校師生甚至各位家長共同參與,搭建師生、家校交流互動的平臺,讓大家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互相啟發,互相促進。這樣,既有利於形成積極向上的學校文化氛圍、環境主流意識,更能潛移默化地轉變成師生出自內心認同的思想、精神、情操、價值觀。所以後來將 校長寄語 改為 校園心語 ,並寫了這樣一段文字: 人生路上,有人登攀,也有人滑落。如果群體中的人們能互相鼓勵,互相攙扶,經常交流登攀中的有益啟示,那麼,追求升攀就會成為他們的主流意識。作為前行者,我將自己對人生的感悟,以 校長寄語 形式奉獻給大家,也算拋磚引玉。可喜的是,全校師生在登攀成才高峰歷程中,感悟到的許多真知灼見尤為令人感奮;及時交流,相互學習,對繼續登攀前行很有幫助。所以將 校長寄語 改為 校園心語 。 實踐證明, 校園心語 已經成為全校師生的良師益友,成為西南模人精神和追求的旗幟。

  以往對教師的工作進行評價往往停留在教育教學工作上,而對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很少顧及,而新課程改革恰恰對教師自身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教師的評價不僅是對現有教師隊伍的進行排序,或是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更是促進教師專業化自主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上海市盧灣區第一中心小學在反思傳統評價弊端的基礎上,感到評價不僅僅是對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狀況的鑑定,更重要的是為促進教師成長和提高教學水平服務。教師評價不僅僅是對教師工作進行管理的方式與途徑,更是讓教師從評價反饋中獲悉自己的不足,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促進專業發展和教學質量提高。建立教師工作卷宗評價制度旨在努力提高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增強教師的責任心,加強教師與教師、教師與管理者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注重教師教育教學過程的評價和多方面收集資訊,以期儘可能使對教師的評價科學、公全面。從而建立了 教師工作卷宗評價模式 是以教師個人直接參與與選擇、分析與自評為前提,按照評價內容要求,將自己的工作實績記錄整理的相關文字資料或音像資料,不僅能全面反映教師工作的成果,還能反映他為此付出的努力以及明顯進步,展示一學年裡教師在教育教學、專業發展上的成績。教師工作卷宗評價就是教師個人對自己的工作進行自評,年級組教師之間根據教師工作卷宗進行互評,學校教育委員會根據教師工作卷宗,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以及專業化發展進行考評。通過定性評估和定量評價的整合,從外部主管評價轉向內部客觀自我評價,形成教師在不間斷的專業發展過程中不間斷的自我評價能力。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能把評價理解為最終結果的測評,而應視之為對通往結果的過程的評價。對教師的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多維度的評價,是對其教學能力、科研水平、師德修養等各方面全面的評價。運用多種評價的方法和手段,通過自評、互評、他評、考評等評價形式,對教師實行比較客觀科學地評價。對教師的評價以工作量為評價的基礎,注重工作實績的評價,鼓勵教師的創新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