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講計劃論文
小學語文課堂長期存在著滿堂灌現象,學生都在被動地接受著知識,也習慣的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兒童主體地位缺失,學科本位缺失,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受到了限制。如何學、如何講是困擾教師的最大難題。 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從本學期開始,我校高效課堂在“學講方式”行動計劃的學習中又得到了充分的落實。從上到下都認真學習和領會了“學講方式”的精神,為更好的貫徹計劃精神,我校利用有效的學習形式,開展了多種學習交流形式對教師進行專項培訓,老師們可以說收益頗豐,我們在開學的第一週組織學習了“學講方式”的主要目標和內容以及市局的主要要求,尤其重點其理論依據做了重點的解釋。在第二週重點學習了“學講方式”的具體操作方式,以及學校對“學講方式”的重點要求,要做到不走過場不走形式,每個老師都要對學校的考核要通過。學講方式是學習方式和教學行為的變革,以學生自主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合作學習作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以“學進去”、“講出來”、“教別人”作為學生學本文由論文聯盟
一、學講計劃,教師提前做好學生預習的氛圍。
首先要能夠給所有的學生以自信的氛圍。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對自己有自信心。此時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其次讓學生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的同時還要有知識的準備,讓每個學生都能提前充分準備知識,讓學生在課堂上有的講,敢於講。最後在這樣課堂前,讓學生感到輕鬆、活躍、精力充沛。如果學生覺得自己沒有活力,甚至消沉、憂慮、緊張,學講計劃是無從建立的。
二、學講計劃,教師對課堂教學有自己的想法創新。
1、啟發興趣,讓課堂變成學生主導的課堂。
興趣是構成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為活潑、最為現實的成分。有了興趣,還會萌發創新意識,而在創新過程中產生的無窮無盡的興趣,又再次促進創新。興趣越大,學習的效率就越高。
2、提倡合作,讓課堂變成合作的大家談。
合作學習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生群體這種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就是當好導師,及時起點撥導向的作用。合作學習很有好處:拓寬思維,深化學生的認識。培養和訓練口頭表達能力。也可以培養合作精神。
4、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讓課堂變得精彩。
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獲得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5、體現學生主動主體地位,讓課堂變學生的天堂。
讓以前的課堂教師主導學學被動,教師教學生聽,變成學生主體,主動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是低下的。而多向立體式結構的教學方式方法是現代啟發式,學生自學,老師進行鍼對性精講,師生之間互相質疑問題,探討真理。教師的主要精力放在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上。課堂教學活而不空,實而不死。
三、學講計劃,教師對課堂教學有自己的教學檢測。
教學檢測是評價、反饋、矯正的環節。主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講解,讓他們通過提問、觀察、測試等手段,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和學習成就,練習量要適中,題目要有代表性,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演練的習題可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分為必做題,選做題。給學生提供明確的反饋,指導學生查漏補缺,提高當堂目標達成度,真正落實“堂堂清”。
綜上所述,學生只有真正喚醒了主體意識,通過自己大膽講出來,才能更好地發揮和發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學生才會自己學會知識,並能應用知識。愛因斯坦認為:“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喜歡物理,學好物理,使課堂成為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教學陣地。
篇二:
隨著“學講計劃”的不斷深入,我們初中語文的課堂也隨之做出了一系列的調整,以學生為主體,分組討論探究課堂知識,從一個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變為自主學習、樂於參與的自主探究者,學習實效很不錯。到現在時至半年,我們發現“學講計劃”在課堂教學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出現的這些困境令我們措手不及。下面筆者就這些問題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課堂教學的困境。
1.語文課堂模式化嚴重。現在的初中語文課堂可以說是喜憂參半:我們看到許多的學生因為改變了課堂模式而變得自主參與討論探究,課堂氣氛較以前活躍多了,學習效果很好;可是我們又看到課堂模式的統一化問題嚴重。像我們學校,教學模式必須是一致的,由自主先學、小組討論、交流展示、探究質疑、拓展延伸、課堂總結組成。如果你的課堂不按這些程式來,你就沒有真正的進行課改。於是我們的課堂不論學科、課堂教學內容,全部變成了一個樣兒。試問這樣的課堂模式符合我們教育的本質嗎?如小說《社戲》和散文《春》,文體不同,課堂的教學方法就不能一樣。只有靈活多變的課堂才能吸引學生,否則學生就會失去參與的熱情,課堂變得死氣沉沉。
2.備課內容不分學情。教師的課堂應該使用什麼樣的備課,應該取決於什麼,作為一個教師誰都知道。但導學案在備課組的一致使用,教師們開始失去了方向。因為學校推行的“學講計劃”,要求同一個備課組導學案的使用要一致,由於導學案的制定沒有細化到學情,教學內容統一導致教學效果不一。比如有的班級學生語文基礎不好,一級探究問題學生根本不瞭解,原本可以退到二級三級問題上來,但是每次學校導學案的檢查認為這是備課組步調的不一致。這種一刀切的導學案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降低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
3.探究質疑散漫無邊。什麼樣的語文課堂是成功的?現在的說法是你得熱鬧,讀書得大聲,討論要熱烈,問題要豐富,總之,得鬧。於是我們看到,許多語文課學生如打了雞血樣興奮,講起來滔滔不絕。你注意到學生為什麼這麼興奮嗎?如果說他是在和作者產生了共鳴,為這個而高興,我們很欣慰。可我們看到許多學生喜歡對一些不相關的問題很有興趣,大談特談,沒完沒了;可一牽扯到文字的具體問題就蔫了,連竊竊私語的都少之又少。這種散漫無邊的討論有何意義?如何改變?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好好的引導了。
二.擺脫困境的措施。
1.教法要靈活多變。課堂教學不是普通的機械操作,它需要教師藝術化地加以處理,這樣的課堂才能吸引廣大學生的自主參與。如我們的初中語文課堂可以根據學生感性化多於理性化的特點,在課堂的匯入上多設計點生動有趣的語言,精彩的圖片,美妙的音樂……這樣來吸引學生快速投入到學習的氛圍中來,比單一的枯燥的導學案試題好多了。再如針對不同的文體編排不同的導學案,或從頭讀來,品味作者的情思;或從文眼讀來,品味作者別樣的構思;或從某一處關鍵詞讀來,鍛鍊學生跳躍的思維……語文課堂上或高誦,或低吟,或細析,或疾寫……總之,教學方法是不一的,充滿靈動的教法的課堂會帶來勃勃生機。
2.教師要善於引導。什麼樣的課堂才是成功的課堂,我們不能僅僅看表面。一團熱鬧好不好,要看學生掌握到了多少,這個課堂就需要教師好好引導。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並不代表學生就不要教師的引導。新課標不是還說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自主討論探究時,能給他們一個好的引導方向,如我們初中語文裡面有許多品味文字語言的任務,許多學生剛接觸這個問題,你讓他自己討論他解決不了,這就需要教師先對方法加以指導,掌握了方法了再放手讓他們去幹,學生就不會再抄資料答案了。
3.小組分配要科學。到底什麼樣的小組才科學,才會收到好的效果。有些分組的方法可以借鑑。科學表明,三至四人的小組最利於小組探究。如我們可以這樣分組:兩組由前六名組成的“領頭雁”加上兩個後進生的“頭雁隊”,加上剩下所有學生按性別、成績、個性表現、家庭背景等平均四人一組,再分若干組。平均分的實力相當好形成競爭;“頭雁隊”因為怕後幾組追上自己得加強合作,幫助加進來得那個後進生;而後進生的進步又會刺激原先前面比他優秀的學生,這樣形成良性迴圈,不斷促進班級進步。隔一段時間班級的分組還可以做調整,把不斷變化著的優秀生重新分組,用來激勵前進的學生或小組。尤其要保持“領頭雁”小組的帶頭作用。
篇三:
自2005年起,高中語文教材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不僅有必修還有選修,再加上配套的讀本,容量比以前大得多,但每週只有很少的幾節語文課,這就造成了容量與課程之間的矛盾;其次高考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關於2014年的高考,很多學生覺得除了作文外,前面的題型有很大的變革;最後是學生語文能力下降。
很多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現在學生的語文水平一年不如一年。許多高一學生不會語法,不懂邏輯,不會運用修辭,語文常識、語文能力更談不上,寫文章更是沒有構思,語言乾巴巴的。對於這樣的學生,先要進行一段時間的語法知識普及。另外,語文地位比較尷尬。語、數、外三科中,學生認為語文學與不學都一樣,往往把語文放在最後,這些原因都是學生語文水平提高的大忌。學生對語文不重視,但是高考對語文能力的要求卻越來越高,迫切需要一場教學變革,尤其是利用教學方式的變革改變語文現狀。
從2005年至今,我們一直在探索怎樣改革教學方式,如學習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學教結合”,魏書生老師的“六步教學法”,但是轟轟烈烈地鬧過一段時間後,卻又歸於沉寂,為什麼?每個學校的情況不同,生搬硬套別人的思想是行不通的。教育創新不要跟風,要立足實際,做自己的教育。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我漸漸明白一個道理:不管你用什麼方法,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學”與“講”的問題。學生通過學達到語文能力提高的目的,我認為這就是“學講計劃”的核心。
那麼“學講計劃”如何具體實施呢?學什麼、怎樣學;講什麼、怎樣講?
一、有目標地學
1.學習已經知道的知識。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語文學習要小火慢燉,因為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知識是有一定銜接的。常見的字音、字形、文學知識是基礎,沒有這些基礎的支撐,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所以要加固基礎。當然,面對一種知識,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理解層面是不一樣的。高中生會理解得更深刻一些,這對於他們來說,就達到了“溫故而知新”的目的,所以要夯實基礎。
2.學習文章中出現的新知識、不會的或讀不懂的內容。在“學什麼”這個問題上,教師要指導學生有目標地學。如果學生漫無目標,就是低效的,指導學生學習要有層次性。首先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要有淺層次地閱讀,像生字詞、文學常識這些內容,應由學生在自己小組內解決;其次在學案“我的困惑”一欄中,寫下自己不理解的內容,集中起來,解決有難度的問題。我們不妨給學生一些自由,讓學生再讀課文,商量解決,讓每小組只提一個問題,看他們提什麼問題,讓每個小組把問題寫到黑板上,重複的擦掉,剩下的就是我們要解決的重點內容。
3.學習習慣的養成。“學講計劃”中的“學”不僅要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沒有思維習慣的養成,學生不可能完整地思考、表達。如我們規定學生在表達自己見解時,要態度鮮明地說“我認為”這個問題怎麼樣,“我覺得”或“這一點,我不同意”,要有理有據,這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讓他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不要限制他們。如我們班舉行詩歌朗誦比賽時,有的學生唱詩歌,有的學生跳著表演,甚至有一個學生背誦《夢遊天姥吟留別》時是躺在地上的。在指導學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敢於提出問題,不要遏制他們的質疑精神,引導他們向深層發展。
二、有層次地講
“學講計劃”中的“講”不是漫無目標地“講”,而是“有層次地講”,那麼講什麼、怎樣講呢?
1.細枝末節地講。這個環節要求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一些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即使是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他們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有一些問題這個學生沒懂,另一個學生懂了就可以幫助他。學生在這個環節裡講自己讀懂的地方,特別是自我理解之處,明確自己會什麼。如講《定***》時,一個學生提出“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的“煙雨”是否是自然界的風雨,理解能力好的學生馬上指出這是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煙雨,又指人生風雨,“一蓑煙雨任平生”表現的是“一種不在乎風雨名利的灑脫的淡然心態”。
2.深入地講,講什麼呢?講學生在小組討論後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學案中“我的困惑”一欄中的問題,小組內討論後仍然理解不了的,拿到班級共同解決。這樣的問題一般來說是有共性的,每個小組把問題寫到黑板上,擦掉重複的,剩下的就是這一節課要解決的內容。學生通過再讀課文,結合語境、背景再次討論,講自己思考後對問題的看法,老師參與其中,及時引導、總結。如講《燭之武退秦師》時,一個學生注意到“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這句話中鄭伯的自稱有改變,不知道為什麼。小組內解決不了,拿到全班內討論,幾個學生一點一點地弄清了“吾”是我,因為道歉所以姿態要放低,而“寡人”則表示自己的身份,表明鄭伯向燭之武提要求時含蓄地施加了一種壓力。這就體現了《左傳》“微言大義”的寫作特點。
3.更深層次地講,指學生對文章的個性化解讀,講有難度的問題。在這個環節中,往往有很多亮點。學生在這個環節中講自己對文字的理解與別人意見不同之處。如教授《浪淘沙》與《虞美人》,比較閱讀時問道“哪一首詞是李煜的絕命詞”時,有的學生認為《浪淘沙》是李煜的絕名詞,因為它的最後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表達的是一種絕望、想要歸去的思想,可見他此時萌生了死志;而《虞美人》最後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可見作者的憂愁之重,但是還不能說明他已經絕望。有的學生則認為《虞美人》因表現對故國的思念,令趙匡胤起殺心,賜毒酒把他毒死,所以《虞美人》才是李煜的絕名詞。兩個學生一個從文字角度、從李煜情感角度看問題;一個從趙匡胤角度知人論世、從歷史角度分析,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就是個性化解讀。如果不是先學,沒有充分預習,學生怎麼會有這樣深刻的見解呢?
“學講計劃”構建了一個能體現學生思考、活動的模式,通過充分地“學”,讓學生充分地、有目標地預習,再通過學生講、老師講,深層次地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符合“由淺入深”的認識發展規律,對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有很大幫助。當然,“學講計劃”的實施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們要廣泛閱讀,這樣,學生課堂上的“生成”才能在老師的掌控之中,老師就像一個大超市,學生想買什麼就有什麼。教師還要提高自身駕馭課堂的能力,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眼神,及時捕捉他們眼神的含義。在這種新的學習模式下,教師不是站在跑道邊上的看客,而要和學生一起奔跑在跑道上,與學生一起成長、一起進步。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帶來的的內容,謝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