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研究計劃

  小學階段是學生良好習慣形成和培養的關鍵時期。作為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他剛剛步入正式的學校教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尤為重要。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現 在許多教師都感嘆學生不好教,不知道該怎麼教他們了,感覺到自己不會教書了,現在的小學生除了由於社會和家庭的各種因素讓他們品德和習慣養壞了的客觀原因 外,我個人覺得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的教育方向不夠明確,對學生的要求還有不切合實際的地方,忽略了最基本的品德和習慣教育。

  我們正處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過度時期,許多老師對素質教育理解很模糊,不切實際地搞素質教育,這對學生的成長是有害的。我認為小學生良好習慣形成和培養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育。

  一、在班級中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

  一 年級的小孩子才剛剛接觸小學教育,教育對他們而言是茫然的,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他們一時還無法理解我作為一個小學生上課必須認真聽講不隨便說話;下課 必須不打鬧;作業必須乾淨及時訂正;有事情必須請假等等。一年級的孩子接受能力還很薄弱,理性思維的發展非常緩慢,他們的心理機制還無法內化這些在教育者 眼裡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教育者簡單枯燥的說教也無法從根本上讓孩子接受理解這些習慣的重要性。

  因此,在一年級班級中形成一種良好行為習慣的氛圍就顯得至關重要。小孩子在形象思維的同時還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可塑性。如果他們能夠置身於一個處處有著良好習慣的環境中,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班級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土壤"。

  二、以比賽機制來操作養成教育

  一 年級的孩子有著很強的比賽心理,他們非常希望自己能夠做得比別的同學好,這樣以一帶一,以幾帶幾,以點帶面,教育的效果馬上就出來了。另一方面,比賽的機 制有利於教育者更加直觀的瞭解學生的表現情況,有利於學生更客觀地評價自己,從而更好地改進自己。三、從細節處入手來抓行為習慣教育

  “勿 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一個的細節串成的。細節決定成敗。一年級的小孩子容易忘記,容易忽視細節,因此作為教育者必須學會從 細節處來抓行為習慣教育,並且要反覆抓,抓反覆,真正做到落實。抓住有效的教育契機,進行紮實的訓練,才會卓有成效。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 中,多進行觀察,多走動一下,多進行總結。比如,有的學生看到別人扔在地上的一張紙撿了起來,有人當作沒有看見。我們就要抓住這個細節,大大表揚那個撿起 紙的學生,來得到養成講衛生習慣教育的目的。有空在教室裡和走廊上到處走走,觀察學生的活動情況。然後利用中午輔導時間,進行總結。對錶現優秀的學生哪怕 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優點也要樹立典型,大力讚揚,特別是對那些平時表現不見得優秀的孩子。

  四、從榜樣入手抓好習慣教育

  在 培養行為習慣方面,榜樣法也尤為重要。列寧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無聲的力量,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典範,是行為規範化的模式。榜樣是活的教 科書,具有生動、形象、具體的特點。對學生具有更大的說服力,更強的感染力,對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學生的一個心理特點就是模仿。他們可塑 性強,給他們樹立什麼榜樣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給他們做榜樣,就可以激勵他們向積極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紀律方面,多給孩子樹立身邊的榜樣,挖 掘每個孩子身上的優點及時樹立典型,孩子們都有爭強好勝心理,就會不由自主地以他們為標準要求自己,養成嚴格遵守紀律的習慣。榜樣還有矯正作用,它像一面 鏡子,可以使學生經常對照檢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另外,教師和家長的榜樣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在孩子們的眼裡,教師是完美無缺的榜樣,教師要注意自己 的言行,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這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有人做過這樣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塊奇怪 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穫;你播下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穫;你播下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穫;你播下品德的種子,就會 獲得命運的收穫。這真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比喻。為了學生能有一個美妙的命運收穫,我們必須學會在他的土地上播下種子,一年級,需要播下一顆行為習慣的種子, 並且勤於澆灌,踏踏實實走好養成良好習慣的第一步,開好養成教育的第一朵花!

  篇二

  隨著素質 教育的不斷深入,我們已經從更深的層次面上認識到學校這個特殊的社會環境對培養全面合格的人才的核心作用。學校的教育內容和方法,直接制約學生德智體美勞 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為了逐步規範一年級學生的日常行為,提高其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本計劃。

  一、目的意義

  教育德為先。養成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基礎工程。更是一年級新生德育工作的重點,通過系列有效地常規養成教育,培養學生文明禮貌,自立自強的優良品質,豐富我校關於《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工作內容,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深入開展。

  二、具體內容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養成教育的內容分為下列幾個板塊:

  ***一***禮儀常規

  1、自學生入學起,著重讓學生懂得:

  ①上學穿戴要整潔;

  ②上課鈴聲響立即有序的進教室坐好,不打鬧、不講話,能唱歌,在班幹部指揮下朗讀或背書。

  ③上、下課時,起立向老師致敬問好。站立正直、聲音自然洪亮、整齊。

  ④上學遲到,應在教室門口先向老師報告,經老師同意後才可進入,進教室時,腳步要輕捷,入座時不要發生較大響聲,並立即集中精神聽課。

  ⑤懂禮貌,在校內外見到老師主動問好,會用“請”、“您好”、“對不起”、“沒關係”、“謝謝”等禮貌用語。

  ⑥課間如有緊急情況需要離開課堂,須向老師請假,經老師同意後才可出去。

  篇三

  一、指導思想:

  小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剛從幼兒園步入小學,在行為習慣上存在很大的可 塑性,許多好習慣都尚未養成,他們就像一張白紙,等待著教育者在上面勾勒出豐富的內容。所以一年級是學生各種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只有在良好的行為習慣 的保證下,學生才能學會認知、學會合作、學會做一個合格的小學生,最終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他們必須靠家長和老師的引導來認知世界。我堅持從實踐出發的 原則,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小學生守則》等作為確立養成教育內容的主要依據。經過大家集思廣益,初步歸納出了適合一年級學生特點需要的10種道德 行為習慣,像愛國、守紀、待人、勞動、愛護公物、關心集體、助人、勤儉、刻苦奮發、團結友愛等,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質,諸如誠實、虛心、正直、寬容、自尊、 自愛、自信、自強等,這些都是道德教育範圍以內的,也是小學生力所能及的。

  二、活動開展目的意義:

  播種一個信念,收穫一 個行動;播種一個行動,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穫一個品格;播種一個品格,收穫一個命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真接影響到學生的一生,為此,我根據 學生實際情況,組織開展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的健康成長鋪平道路。

  三、活動內容:

  1.熱愛祖國,關心時事,收聽收看新聞,瞭解國內外大事。

  2.自覺參加學校的升旗儀式,尊敬國旗、國徽,唱國歌聲音洪亮。

  3.熱愛班集體,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愛護公物,熱心為集體服務。

  4.同學之間友好相處,互相幫助。

  5.尊敬師長,有禮貌。見老師能主動問好;對家長稱呼“您”;不頂撞老師和家長;

  6.使用文明用語:“謝謝”、“對不起”、“你好”等已成學生口頭語.

  7.遵守學校規章制度,不罵街,不打逗,不欺負弱小。

  8.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法規,走人行橫道,不亂穿馬路。

  四、教育計劃

  ***一***學習習慣:

  1、課前要儘量早點進教室,擺放好學習用品,靜靜的坐在座位上等待上課。離開教室整理好桌面。

  2、課堂上積極表現,大膽表達出自己對問題的想法,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經常參加集體活動,可以使自己變得更開朗、更樂觀,還可以交往更多的新朋友。

  ***二*** 充分利用班隊會及晨會的時間學習《一日常規》,《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並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知道什麼行為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 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在班級內設立“小小監督崗”,專門負責監督檢查學生的日常行為,並在班會時間進行一週總結,通過監督崗的彙報,評出“最 佳拇指獎”“文明禮儀之星”等,對錶現不夠好的學生,及時進行點撥,指導,加強教育。

  ***三***合理利用升旗儀式,重大節日,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舉行一些有意義的主題班隊會,使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感,同時,讓學生在各種活動和勞動中學會合作,學會生活。

  ***四***充分發揮各項活動中的教育陣地的作用,增強學生的榮譽感,使學生心中有他人,有集體。

  總之,一年級是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他關係到學生今後的成長,關係到學生在做人、求知的過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過渡,更關係到我們今後為社會輸送的勞動者的基本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