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學習的文章

  閱讀是複雜的認知行為,是為了獲取知識,資訊而產生的互動的過程。所以讀書時我們獲取知識,自我學習的一件事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於讀書的感受

  朋友們,大家好!

  非常有幸今天能夠站在這裡和大家一起談書,與大家交流一些我自己對於讀書的一點小看法。其實這個話題已經是老生常談的了,而且結合前幾次班會大家的態度和我個人對於演講的理解,因為我一直以為演講效果的好壞直接取決於演講者的個人因素,即使是臺下倒頭大睡那也只能歸結於演講者的原因。然而談論這個話題不管是在今天還是在哪個時候都是尤為必要的,所以為了避免枯燥的說法,儘量讓這個話題有意思些,我會嚴格地使用“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議論文格式。

  什麼是讀書

  首先,看到這個問題,大家是不是應該先自問一下到目前為止自己讀了多少本書啊?在這裡我想斗膽冒昧地問一下咱們的班主任馬帥老師:“老師您平均一個學期或者一年讀多少本書啊,您對自己的閱讀有沒有什麼計劃?”我呢,大家別看我站在這裡講話,其實我也沒讀多少,我從高二開始有覺悟地讀書,到現在算下來約摸百十本吧。我想大家首先得明確這樣一個定義,就是說什麼才能叫“書”?像《意林》、《人民日報》這樣的報刊雜誌叫不叫書?字典上對於“書”的定義是“裝訂成冊的著作”,所以大家可不要把買一本雜誌說成是買書了啊,清算時也不要把這些計算在內。那麼,什麼又是讀書呢,或者說讀哪些書才算是讀書呢?關於這一點大家見仁見智:也許你認為讀一些專業書籍提高自己的學科素養就達到了自己的讀書目的,我不反對;也許你會讀一些艱澀高深的科學或者思想專著,比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霍金的宇宙論,想借此擴大見識,這也無妨。但是朋友們可千萬不要過多的依賴淺閱讀和一些快餐文化,讀這些東西是難有深刻收穫的,在我看來讀這些是不能稱之為讀書的。

  為什麼要讀書

  對讀書有了大致明確的定義,我們再來探討一下“為什麼”的問題,即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想必大家差不多知道2014年國民閱讀報告中中國的年人均閱讀量是多少了吧,4.56本,沒錯,就是少得這麼可憐,說出來讓人寒酸,都不敢拿出來對比。那麼再加上剛開始我問大家的那個問題,我們不禁要思考一下:為什麼當今時代國人閱讀量這麼低,尤其是我們青年學生,閱讀量並沒有高到哪去?在準備這次發言的資料的時候我看到這樣一篇文章,現如今許多人都認為讀書沒用,工作上領導只賞識有才幹、會逢迎的員工,根本不會在意你讀了多少書,你一個語文老師即使讀再多的書也未必教得好語文,甚至連追求知識、研究學問的學者和科研人員能靜下心來啃上幾本書的也不多了,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現在會出現出現許多論文剽竊和抄襲的問題了。不知道大家聽到這些,會不會有哪怕是一丁點的通心和憐憫?這個時代究竟是怎麼了,她出了什麼毛病?

  為什麼大家都很少願意讀書呢?大家忙啊,我知道,大家都忙些什麼呢?忙著兼職賺錢、忙著戀愛或者相親、忙著學校各部門大大小小的事情。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書太貴。大家有沒有覺得呢?你去書店買一本一般的平裝書,基本都是三十元錢左右,更別提那些裝幀精美、紙質優良的精裝書了。上學期我曾在咱們友好路的新華書店買過一本三聯書店出版的北島的詩集,書做得很好,裝幀印刷質量自不必說,可價錢都快五十了。要是以這樣的價格,誰還敢“破萬卷”啊!所以我以後就不怎麼去書店買書了,不是不願意瞭解新書,實在是囊中羞澀,逛不起啊。我不禁懷念起初中時代買過的六角叢書和一些舊書攤了,現在在一些大城市裡恐怕連一些舊書攤都很難找得到了。除了以上兩個原因之外呢,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便是興趣了。死活都讀不下去書的人,你又怎麼能要求他安安分分地坐在那裡靜下心來讀呢?畢竟現在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觀念都更加開放和包容,已經不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了,就業也更多樣化,再也不是“學而優則仕”了。而現在的年輕人呢,多會選擇把多餘的注意力轉移到像QQ、微信和其他一些多元化的娛樂方式上了。即使是讀一些東西,也多是以新聞或者推送等快餐化和娛樂化的途徑,然而這些正如前面所說,都是不深刻的,是難以深入並滋養一個人的靈魂深處的。結果呢,以娛樂和媒體為導向的膚淺讀物的盛行,真正偉大的作品“皆寂寞”,無關痛癢、無病呻吟的文字到處充斥著,有文化、有內涵的文字卻被視而不見;有才能、有天賦的人少,碌碌無為者多;勤勉肯幹的人少,投機取巧的人多;真誠謙和的人少,狂妄自大的人多。現代的科技產品日新月異,可是呢,人們的心裡一樣很寂寞、一樣很空虛;變著花樣四處求愛的人許多,可是愛在哪呢?能把愛情當做信仰去珍視和維護的人又有幾個呢?想想古時候,一杯薄酒就締結著幾個人的友情,一個信物又足以讓人等候一生啊!

  到這裡說一些題外話,相信大家對於海子並不陌生,那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相信不少人已經是耳熟能詳的了:“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而前些日子又是海子誕辰六十週年,網上關於海子的言論不絕於耳,似乎全世界都在為海子抒發著各種感慨。而這些尋章摘句、義正辭嚴的所謂”解讀“的結果只能是神話海子,甚至還有人不惜生命坐在山海關的鐵軌上頌詩來紀念海子,我想說這無疑是愚蠢至極。海子的確是一個神性的詩人,倒不是因為他的死,而是他的詩。他潛藏在詩中的孤獨和悲傷無言以說,但絕對不應採用這種看似熱鬧的方式來紀念,真正的途徑便是去讀他的詩、去感受和聆聽他的苦痛。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理由有千條萬條,其實歸結起來無非就是學會做事和做人。這個原則放之四海而皆準,你學習專業知識也好、掌握生活技能也罷,如果對做事和做人無益,那麼你所做的事很大程度上就沒有多少意義甚至是徒勞。那怎樣才算是會做事和會做人呢?做事上我們要審時度、掌分寸、合規矩、高效率,做人上我們要明禮義、知廉恥、多謙和、多勤勉等等。要知道,我們每個人自從生下來就是不完滿的,聖經上把這叫做“原罪”。即使是聖人孔子也要不可避免地犯錯,因此,從大的方向講,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彌補、不斷規範自己進而“至善”這樣的一個過程,而閱讀則可以幫我們更好地彌補自己、提升自己。所以有時候我就想,單身這麼長時間是不是由於自己人格境界太高了、太完美了?開個玩笑。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提出了“覺解”這一概念。他把人與動物相區別開來的對於所做之事的認識和自覺性稱為“覺解”,並且依照做事投入覺解的多少將人生的境界劃分為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這四大境界。其實想想,讀書豈不也是這樣?它也有著類似這樣的一種覺解。當我們從浩如煙海的藏書中不加著意地挑選一本書,只是憑藉自我的感覺去閱讀,這就是其中的“自然境界”;而當我們開始意識到讀書可以提高自己的文筆功夫、提高自我的思想見識和人格品位,這就達到了“功利境界”;而當我們深知自身的殘缺和不足,想要靠讀書來彌補自我的時候,就到了“道德境界”;而當我們從讀書中領悟到了人生的短促和渺小以及宇宙和時間之有限,對於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問題有了深刻的思考之後,這就上升到了“天地境界”。

  除了自我彌補,讀書還有一個很好地作用就是:你可以在優秀思想的長期薰陶下逐漸培育自己的思想以致覺醒和獨立,即可以培養獨立的人格。這一點是尤為重要的。大家想想,生活中是不是仍有許多人總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沒有主見;對於生活上的一切事物只會逆來順受,甚至面對明知是錯誤的事也不敢反抗、不敢說一個“不”字?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著自我思想和獨立意識的個體,它潛藏在我們的靈魂深處,只是有的人覺醒了,有的人則繼續沉睡。你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將其喚醒,一是通過自身的閱歷,另一則是通過閱讀優秀書籍。相比人生閱歷,讀書算得上是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了。其實,“事在人為”這句話說得實在不錯,而做一件事靠的就是一個人的意識和思想,只要腦子裡的東西擺正了,生活中的一些諸如違法亂紀、背信棄義的事自然就會少發生。

  除了上述兩個大的作用之外,讀書還會帶來許多附加的好處。你可以藉此擴大知識面、增長見識;也可以學習其中的語言藝術,練就一手好文筆;而且也可以培養氣質,使自己渾身沁發出一種儒雅的風度;你也可以純屬借它充當談資,為了和朋友在一起有點共同語言……讀書的好處太多了。這樣一來我們甚至會發現其實買書和讀書是世界上最划算的事了,別人終其十年、二十年、一輩子甚至是幾代人的思想精華都可以輕鬆地以你幾十元錢的價格、幾個月的時間收進腹中,變為己有。想到這些,我真為那些作家感到憋屈呀!

  誠然,一個人可以不問這些,庸庸碌碌地生活下去,做好每天的生活瑣事,諸如柴米油鹽、結婚生子、勞動收穫等等,而且這樣看來也並沒有什麼不好,也不顯得活得有多失敗或者怎樣;甚至你也可以選擇以自己的無知、封閉和狂妄自大存在著,作為自己喜歡的方式,這些都沒有關係。世界上的太多了,也沒有人要求你非得怎麼怎麼做才行。但是,我們所提倡的是詩意地棲居,有思想、有個性而不像動物一樣只會享受一些低階趣味地生活著。正如周國平所說,人在外表上都是極為相似的,並沒有多大區別,而真正的區別在於自己的獨特的思想和靈魂。有的人腦子裡空無一物,而有的人則是參天的密林。

  前幾年曾經流行這樣一個網路詞彙——“啃老”。意思呢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說一些年輕人有能力卻不去自力更生而繼續依賴父母的接濟過活,“啃老”指的就是這種現象。我時常想,一個詞彙的定義不該這麼侷限,我們把它放大了來想:我們日復一日不厭其煩地做一些自以為很有趣卻無聊至極的事,比如刷微博、寫一些無病呻吟的段子、玩著別人的思想開發出來的遊戲,這樣叫不叫“啃老”?我們的同學之中有部分人上課不聽講,一天天地空耗著生命,考試大多以自己以前高中的記憶潦草過關,這樣算不算“啃老”?我們不願接受新思想,而繼續以以前的舊思想、舊經驗、舊方法做事,這種“熱剩飯”式的行為方式又稱不稱得上是“啃老”呢?相信大家才思敏捷,對於這個問題肯定比我清楚吧。

  怎麼樣讀書

  我們說完了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現在我們來談一談怎麼做。其實,關於讀書的方法也是因人而異,網上與此相關的文章不計其數。我現在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經驗所得,再加上對網路上方法的總結和借鑑,給朋友們交流如下三個建議:

  一是要學會選擇。不管讀什麼書,首先面臨的就是選擇問題。在選擇讀物時,我們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由淺入深而來。我們可以先挑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書來讀,等到自己的思想達到了一定的層次,再考慮選擇進一層的書。舉個例子,一個以前不怎麼讀書、對閱讀只是試探性心理的人直接讀柏拉圖的《理想國》或紫式部的《源氏物語》,那這個人結果就說不定再也沒有興趣讀書了,甚至還有可能變得悲觀至極、患上抑鬱症也說不定。我們讀書也不能只讀一個人的或是一種文學形式的,而要儘量全面和多樣化,即廣讀博覽。不光要讀散文,還要讀小說、傳記、雜文、隨筆、詩歌等等;不光要讀文學,也要儘可能地接觸到史學、哲學、法學乃至藝術領域。對於這一點也許會有評論說是犯了寬泛病:中國人做事歷來都是含糊和寬泛的,做飯什麼調味品都是少許,要求一個人文的要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武的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其實在讀書方面我們大可不必理會這些,只有藉助廣泛的閱讀和涉獵,我們對各個領域才都會有所瞭解,而不至於侷限一處,這樣一來我們人生的可能性才能拓寬和延展。不過話說回來,個人的精力終歸是有限的,我們可以針對自身情況對閱讀加以規劃,建議大家先以文學為主,但不管怎樣文學書總是不能少的。與此同時,我們在選擇書籍時也應該知道,不是所有書都是適合自己的,也並非所有的書都是值得讀的。一個人的品味和他的價值內涵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從他所選擇的讀物上看出。我一直髮現許多同學對心靈雞湯和一些勵志類讀物比較感興趣,如卡耐基的《人性的優點》、《人性的弱點》,劉同的《誰的青春不迷茫》等等;有時候還會讀一些暖人心腑的講些小故事的文章。在我看來,這類書也並非毫無價值,但絕不值得我們長期地沉湎與陶醉,感動和激勵雖好,但畢竟是不深刻的,大多做一些表面功夫而讓你暫時地感覺良好,如果想讀大可以選在飯後或者睡前看看。同樣不值得我們多讀的還有一些文學評論書籍,我們要想了解一位大師的精神原貌,大可以直接去讀他們,不必這麼“百轉千回”地讀一些解讀性的文字。正如周國平打過的這樣一個比方,說是一個人想要表白一個女主人,可到頭來卻愛上了為他引見的僕人,豈不可笑?

  二是要勤加思考。俗話說“開卷有益”,其實盲目的開卷還不如不開,只會開卷而不懂掩卷相當於白開。是不是有些繞嘴呢,說白了就是我們要多讀,更要多思考。思考則是自己的靈魂與作者的相互交流、碰撞從而引發共鳴的過程,少了這個過程,讀書的意義和效果就會大大地折扣。因為作者的思想始終走不進你的心裡,自然也就成不了你自己的東西,正如叔本華所說的你的大腦也就成了作者的“跑馬場”。相信許多朋友都會在自己的座右銘上或是給朋友的贈言中都會寫上一句“不忘初心”,可是這個詞語傳來傳去意義也就被淡化了,我們不妨思考一下何為初心?其實這個詞語來自一個日本禪者鈴木俊隆的一本書***大家可不要以為我知道的很多,這也是我在網上查到的***,原意指的是要保持自己最初的那個狀態、不被自我的認知禁錮從而對一切事物保持探索和好奇。我們在讀書和思考的過程中也要時時詢問一下自己的初心是什麼,時刻警醒自己現在的所作所為是否與自己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馳。正如柴靜的一句話:“不要因為我們走了太遠,就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三是要甘於寂寞。在這樣的一個“熱鬧”的時代下,似乎靜下心來讀一本書顯得格格不入,每時每刻都會有一些新奇的事物引誘著你。可是,既然選擇了詩意地棲居這條道路,選擇了這樣一種更孤獨卻更睿智的方式,我們就要增強自律意識,有所節制。讀書的時候不能懷有太多的功利心,讀許多所謂的“有用”的書,也不能盲目求快。行百里者多半於九十,有些人拿著一本書翻了幾頁就擱下,有些人都已經讀了多半了卻再也沒有毅力將其讀完。而有些書的趣味則是要在全部讀完之後甚至要經過不止一次的揣摩和理解才能漸漸地顯露出來。閱讀時也不能三五成群、結伴而讀。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也是一件很艱苦的旅程,讀書的快樂在於迷惘中的頓悟、孤獨中的寬慰、陌生中的理解和痛苦中的超脫。但凡在某一項事情上有所成就的人,都不外乎於執著和勤勉四個字。

  除此之外,關於讀書我還有許多小經驗可以與大家分享:在讀一本陌生的書前,我總會現在網上查詢一下它的介紹和短評,如果書中人物關係複雜,我也會抄一張人物關係的脈絡圖來對照閱讀。如果有翻拍的影視作品我也會盡量去觀看,比如陳忠實的《白鹿原》、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還有許多國內外名著都已翻拍成電影或者電視劇。經過了這樣的一遍“預熱”,我們閱讀原著和理解起來也會更加容易,更能把握作品的深度。然後就是讀完一本書之後我會總體梳理一下其中的人物關係和故事梗概,必要時也會通過寫書評的方式來加深印象。我們寫書評的時候也不一定太長,三言兩語也可以;內容上也不必全是褒揚,有不同的意見也儘可以寫出來。總之所寫的東西必須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必須是自己的真實想法。還有就是如果有些朋友是在是一刻也不能不看手機,而且也已經習慣了閱讀電子文章的方式,我可以給大家推薦一款手機應用——《每日一文》。這個軟體非常小巧,大小不足一兆,其中推送的文章大多都是很著名的美文,篇幅都很短小,閱讀起來不會佔用太長時間,平常排隊或者蹲廁時也都儘可以使用。而我本人則是習慣了紙質閱讀,對於電子版的東西實在沒有耐心讀下去,所以只能望而卻步。

  另外,出於對大家的鼓勵和負責,我也是極為困窘地從我所瞭解的書目中列出如下一個精簡的書單。“一個人除了知榮辱、有文化、會思考、重歷史、能奮鬥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有真誠”,這便是我列出這個書單的原則。

  《文化苦旅》 餘秋雨著

  《平凡的世界》 路遙著

  《人生哲思錄》 周國平著

  《小王子》 聖埃克蘇佩裡著

  《百年孤獨》 加西亞 · 馬爾克斯著

  《罪與罰》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目送》 龍應臺著

  《人間詞話》 王國維著

  張曉風散文

  顧城詩集

  需要讀的好書實在太多,還有許多名著我也不能一一羅列出來。現在只是依據其內容和題材的不同各取其要地給大家呈現出來,剩下的則要由大家自己去發掘。我給大家的只是一個引子,大家讀完之後也儘可以順藤摸瓜地讀一些相關或相似的其他優秀作品。比如,讀完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我們也可以讀讀他的《行者無疆》、《山居筆記》等文化散文;路遙除了《平凡的世界》很好外,《人生》也很不錯,講的都是舊一代知識青年的奮鬥和愛情歷程,很鼓舞人心;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是我的第一本思想啟蒙書,高二時我就是不知不覺地被他帶入到了哲思和閱讀的殿堂,他的早期作品《愛與永恆》***隨筆集***、《守望的距離》***散文集***含金量很大,值得一讀;除此之外他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和《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都影響很大,而後者更是在前些年的大學校園裡掀起了一陣“尼采熱”,曾經在大學校園裡流行這樣一句話:“男生不能不讀王小波,女生不能不讀周國平”,王小波的作品多批判和警醒,周國平的作品多理智與哲思;聖埃克蘇佩裡除了《小王子》久負盛名外,其《要塞》一書也很好,許多作家包括歌手在內就是因為一部作品太聞名、光芒太盛而遮蓋了他的其他的優秀作品;馬爾克斯除了《百年孤獨》之外還有《霍亂時期的愛情》,值得說一下的是,他的《百年孤獨》一書很早就被列為當代中國大學生死活不不下去的書前列,但在我讀完之後並沒有很艱澀難懂的感覺,反而因為書中巨集大的篇章、魔幻的色彩和譯者優美的文筆所折服,人物關係的確複雜,但在網上抄下一張關係圖之後就不成問題,因此我們在挑選讀物時不能依賴於媒體的排行榜和市場的指引,而應遵從作品自身的價值以及自己內心的聲音;張曉風的散文是我讀過的為數不多的語言精美、感情細膩、思想靈秀的散文作品,讀完之後大為震撼,散文作品中林清玄佛韻深刻、語言明麗,梁實秋詼諧大度、描寫精到,其作品《雅舍小品》為最,巴金真誠溫厚,賈平凹奇崛精巧;還有就是我為什麼要在書單最後推薦一部詩集,也許不少人會說詩歌太難理解,即使是這樣我們也要去讀,讀不懂沒關係,關鍵在於心領神會,只要你有了美的感覺,哪怕說不出來也無妨,目的已經達到了。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有詩,我們的精神世界更離不開詩,它們是我們的精神依託。那麼我為什麼要推薦顧城的而不是其他詩人的詩呢?顧城的詩歌意象色彩感非常強烈、想象奇幻瑰麗、語言雋永並且極富童心;而海子和北島則顯得悲觀和消沉,席慕蓉和倉央嘉措的詩宗教色彩濃厚,大家可以結合自身情況閱讀。到此為止,關於讀書的問題我已經給大家說了不少了,如果大家在平時的閱讀經歷中有什麼困惑儘管可以現在說出來咱們一塊探討一下。

  在發言的最後,我想給大家講一則小故事,這個故事是我從林清玄的《紫色菩提》上讀來的,原名叫《三生石上舊精魂》:

  北宋的大詩人、書法家黃山谷***也就是黃庭堅***二十六歲時在黃州任知府。有一天他做夢時夢到自己走出衙門到一個鄉村裡去,看到一個白髮的老太婆站在家門口呼喚一個人的名字,門外的香案上供著一碗芹菜面。於是黃山谷便走過去端起來吃了,醒來之後發現嘴裡還有芹菜味。當時他以為這是做夢便沒有在意,可是第二天他又夢到了同樣的情景,嘴裡同樣仍有芹菜味。出於好奇他就循著夢中的道路走去,果真見到一個老太婆,問起夢中的事,老太婆說昨天是她女兒的忌辰,每年她都這樣叫她女兒回來吃麵;又問起死去多久,正好是黃山谷自己的年歲——二十六歲,而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日。黃山谷在那女兒的閨房中發現了一個櫃子,開啟之後全是自己以前寫的文章,而且一字不差。於是黃山谷就明白了自己是她女兒轉世,便將老太婆認作母親接回衙中奉養終身。這個故事名字叫做“滿嘴芹菜香”。後來明朝的詩人袁枚讀到這個故事時寫下一句名詩:“書到今生讀已遲”,意思是像黃山谷這樣的大文學家並不是今生才開始讀書的,而是前世就已經讀了很多了。

  想起這個故事,我就常常感覺自愧不如,因而就不敢有所懈怠。我今天站在這裡完全平等地跟大家交流一些讀書經驗,不是我自編自演,想借機抬高自己或者是炫耀什麼,也不是因為我比大家知道的多,只能說是我比那些不讀書的人覺醒得早、受益地早罷了。現在我把我的經驗和感受盡可能詳盡地交付給大家,並不是設下一條條金科玉律,不容置喙。大家可以借鑑,當然也可以另闢蹊徑,找到一條更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也許大家循著我的經驗讀了一些書,喝到了一口的井水,但說不定你們走自己的途徑、用自己的方法發現了一汪海呢。有人認為,幸福的三要素是有希望、有事做、能愛人***巴克萊《花香滿徑》***,我發現了讀書的好處,並且希望大家能夠少走彎路,能夠在書的世界裡找到希望、明白做事的意義、敢於真誠地去愛一個人,從而詩意地棲居,做一個幸福的人。可不要像我這樣***指著自己的少白頭***——白首方悔讀書遲啊。

  :讀書的方法

  與人談及讀書,我曾經自感羞愧。我也算是讀過一點點書的,至於這一點點到底是多少,我沒有統計過,但終還知道這數字離“破萬卷”相差甚遠。所以,輪到自己想寫幾個字時,往往只有大半個晚上咬筆頭的份兒,蓋屬於腦子裡空洞無物,沒有神助自是必然了。

  我羞愧的是,即便是在我讀過的這一點點書之列,若遇學問家考問我,大多數情形,我也說不出個子醜寅卯。這時,我往往會一邊羞愧得做低頭認罪狀,一邊大呼上了五柳先生的當,是他告訴我“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我這人還特虛榮,別人考問我時,我若答不出,我會為失去了一個表現自我才華的機遇、為給他人增添了一個哂笑的口實耿耿於懷。真的。

  我常常羨慕那些天資聰慧、口若懸河的翩翩君子。試想,能夠在大庭廣眾之下,如數家珍地背誦唐詩宋詞,指點作家們的那個創作流派,這個藝術手法,該是多麼瀟灑愜意的事呢。我不行。不僅背不好三言兩語,還經常把一些讀過兩三遍的書裡的人物與情節搞得一塌糊塗。不行,就向人請教。人告曰:多讀,無它。言簡意賅。可我還是不明白,就算是把人家喝咖啡的工夫都用來讀書,又能讀多少呢?匡算一下,一個人從7歲入學堂,到三十而立,二十多年的時間,假如每天平均讀兩千字,也不過才近一千七百萬字,不到一千冊書的容量。而且這裡面大概還會包括小學的語文、算術,中學的物理、化學。看來,多讀還是有個限量,人一天當中總不能不吃喝拉撒睡,只讀書吧?

  還有一個問題是,看過了並不等於讀懂了。世界之大,愚拙如我者,大有人在。有相當一些人也犯有前面看、過時忘的毛病,畢竟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人寥寥無幾。就有一位朋友當著我的面承認有的書他幾遍,仍然記不全、搞不懂,我相信他的話。它讓我稍微增添了一點自信心。

  我固執地認定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學問,不能僅僅以他自報的讀書多寡論,正如掂量作家的成色,不能僅僅憑他出書的多少。果真遇到一本好書,若讀了二三遍記不住,不妨讀它十遍百遍,總有弄懂的時候。讀書不多,但少而精,總比自詡讀得多多、卻常鬧笑話的好。讀書少,與人交流時自然心虛得很,一旦進入自己所熟悉的範疇往往就很硬氣。讀書少,很多場合下露怯。讀書愈多,越知道自己的渺小。曾有一位持有高學歷的先生在應聘時,回答主考老師的問話:我喜歡讀古典文學***對現當代的書不屑一顧***,讀過三國、紅樓、水滸***別的說不上***,就是三本書的作者也是張冠李戴。似此等讀書多多的人,已經不是露怯,而是露醜了。這種人真正的讀書人是不喜歡的。

  書總歸是要讀的,但萬萬不可為讀書而讀書,為裝裝門面,死讀書。讀書的過程應該是天地間一種很美妙的享受,如同欣賞音樂。讀書更不應該盲目地追求數量,而應在質量上下功夫。殊知,一本好書,真正讀懂參透了,它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的。

  還有,若把讀書看成一種樂趣來對待,那麼效果一定會好些。已經過了為對付考試,為弄到某個證書而讀書的年齡,某些不適合自己的自己不喜歡的書,儘可拋棄之。一旦所讀過的書的精髓要義進入了頭腦裡,立刻就會成為自己的東西,它們會薰染得讀書人連思想也變得澄明些。

  我領悟了這些道理,所以就不再自卑,更不會自大。我永遠也不會有過目不忘的才情,可我擁有了韌勁和一點小靈巧。朝聞道,夕死可矣。人生對我而言還有一段路程,我知道得不算太晚。故在讀書這件事上,我可能會有所進步。也不純粹是自我安慰。

  :讀書的真諦

  老李的兒子今年高考,考得不錯,可是在填報志願這個問題上,卻不知道怎麼辦。他們兩口子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人,不懂這些,孩子又沒有什麼特別的喜好。這不,過兩天就要截止報考志願了,趕緊請了一群親戚朋友過來幫忙出個主意。

  學校是定好了,可是在報什麼專業上,大家卻產生了分歧。大姑說,男孩子要讀理工科,學點技術,好找工作。伯父說,還是學經濟金融好,以後可以去銀行,工資高。女兒在讀大學的領居老黃說,現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要學計算機,學網際網路才好。在國企工作的朋友卻說社會變得太快,搞不好過幾年學網際網路的人太多了,反而不好找工作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最後大家還是敲定了電腦科學與技術這個專業,理由是這畢竟是時代趨勢,也是門技術,聽說現在程式設計師工資也是很高的。將來孩子找工作應該也不難的。

  看到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可能每一個普通人在面臨報考大學志願時,都曾這樣掙扎過。最後可能都為了找份好工作而選擇了某一個專業。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自己年輕時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找到能夠為之奮鬥終身的目標。因此,既然需要選擇道路,那就選擇能帶來日後更好保障的那一條。

  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下,大多數人只是認真讀了課本,考了個好成績,選個好學校,為了找份好工作,這樣的人生軌跡就被認為是安穩體面的。如果你讀了那麼多年書,還讀了名校,可是你最後卻沒有找到一份高薪、穩定的工作,你就是個loser,你的書白讀了。難道,我們讀了那麼多年書,就是為了找份好工作?我們接受教育,僅是為了找份好工作?

  記得讀大學時,很多人都會出外做兼職,上課倒成了不重要的事。到大三大四時,就會有很多同學乾脆不上課,在外面工作了。當年曾有一位老師面對整堂課缺席一半人的情況,在詢問之後才知道都是去實習,他感嘆道,“你們畢業後的大半輩子的多數時間都是在工作,放棄現在學習、受教育的機會,不覺得可惜嗎?工作都會有的,你們著急什麼呢?”

  大學產業化的發展,讓很多人有機會享受高等教育,但是也造成教育質量的下降,大學生的廉價,就業壓力的加劇。以前讀大學是嚮往知識,是隻有少數優秀的人才才能得到的。而如今讀大學更像是為了拿一張好點的票去登上社會這趟列車。網上不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嗎:“其實文憑不過是一張火車票,清華是軟臥,本科是硬臥,專科是硬座,民辦是站票,成教是在廁所擠著。火車到站,都下車找工作,才發現老闆並不太關心你是怎麼來的,只關心你會幹什麼。”

  有多少人不是把受教育當成拿一張文憑,在社會上換個風景更好的位置?社會資源的稀缺,人們為了過上更高質量的生活,所以要找份好工作,而讀書就是為了有更大機會搶到好工作。

  對好工作的定義,也是非常單一的。公務員、國企編制內人員、銀行員工、大公司職員等一系列排下來,就是人們理解的好工作。創業只是少數有錢有能力的人會去嘗試的。大多數人更傾向於好工作等同於穩定的收入來源。大學有位老師曾對我們說,“一個國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前仆後繼地去考公務員。他們追求的是穩定安逸的生活,而不是用自己的學識去產生更多的生產力,為這個社會做出更多貢獻,這對一個國家來說非常危險,也是這個時代的悲哀,是你們這一代人的悲哀。”

  老師當年這一番話,似乎並沒有對身為學生的我們產生什麼觸動。整個社會的功利主義和快速變化的趨勢,讓人們更關心於自己能否佔到一個更好的坑,掌握更多資源。直到工作多年後,當我站在CBD時,看著附近奔跑著的上班族,我回想起這番話,感到一種深深的悲涼。

  今天的CBD,在幾年前只是一片荒野。我當年來這裡時,只見到深黃的泥土和黃色的挖掘機。而當我下一次來到這裡時,它已經是一個新興的地標,我完全認不出它原來的模樣。它象徵著這個城市的快速發展,卻沒有當初任何一點痕跡。沒有人記得這裡曾經是什麼地方,有過什麼故事。它沒有歷史的沉澱,它只是一個新興的建築群。它像中國大多數城市一樣,被模糊了一個城市該有的文化印記。

  如今我們的城市變得同質化,都是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低矮的城中村樓房夾雜在一片高架橋和高聳建築之間。不僅僅是城市,鄉村也開始變得一樣,甚至不倫不類。城市的產業轉移,承接到了農村,帶去了難看的廠房,也帶去了環境的變質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我們在急速地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時,卻忽略了一些更為重要的東西。

  也許正是這種功利主義,讓教育也變成一件功利的事。人們以為東西必須要有用的,才是值得的。我曾和人探討過我們讀的書。對方的意思是你大學讀的那些書,學的東西,現實中哪裡會用到,那麼你平時讀小說讀詩歌有什麼用,還不如讀一些有用的書,例如工具書,職場教育書。但我告訴他,讀書這件事並不是為了有用,而是這些無用的書才讓人生有了意義。然而最終我們並未能說服彼此,而我也知道他的觀點能讓更多人接受。

  或許就是“有用主義”的存在,讓大學變得像是培養技能的場所。每個人在大學裡期待的是學到一門有用的技術,而且千萬不要是冷門的技術,而是要熱門,這樣才能夠保證在社會上有用武之地,能找份好工作,得到更高的收入。假如大學只是為你讓掌握技能,找份好工作,那我們要大學做什麼?你何不如去上技校,還能更早出來工作,有更多的社會經驗呢?

  高曉鬆曾經說過,他回清華演講時,講了類似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這樣的主題,但是互動環節時,同學問的卻只是“我應該去外企還是國企”這種問題。回想起大學時代,雖然我的學校並非清華這樣的名校,但是每次聽演講時,往往是那些企業家的演講更受歡迎,甚至有人會因為一個提問拿到了名企的實習機會而成為學校裡的傳奇。

  大學絕對不應該是為了找份好工作,它不僅僅是為了讓你學技能,它更應該是幫助你建立、學會完善你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讓你學會做人。抱著速成技能想法的人,也許並不應該去大學。可是很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從小學開始,就讓許多人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並沒有機會真正去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興趣。教育成為一條流水線,把人做成一個個標準化的產品,沒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只能在社會中做一顆螺絲釘。

  被改造成產品,是社會對這一代人造成的悲哀,但如果自己沒有發覺,沒有自知之明,那就是自己造成的悲哀。我一直認為去讀大學的人,應該不設限自己,去嘗試更多未知領域,才有可能彌補你在過去十來年的教育中缺失的對自我認識與挖掘的能力,而這些未知領域,並非單單只是工作技能,更應該是文學、歷史、藝術等等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唯有你去了解了人類的歷史,看到人性的更多面,體會藝術與思想的輝煌……,你才能在當下混雜的世界裡,保有一顆赤子之心和懂得明辨的眼睛,不至於被社會節奏所打亂,也不至於被物化成一個沒有靈魂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