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題答題套話及怎樣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與表達方法

  導讀:中考是我們人生重要的方向之一,為了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讓自己不斷成長。下面網的小編給你們帶來了《現代文閱讀題答題套話及怎樣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與表達方法》供考生們參考。讓我們一起到學習吧!

  怎樣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與表達方法

  如果說理解內容、體驗情感是理解作者“寫什麼?的問題,那麼揣摩表達順序、領悟文章表達方法則是學習和借鑑作者“怎麼寫”的問題。從閱讀的層次上說,這一要求更高一些。

  “揣摩”和“初步領悟”的要求都具有一定的彈性,仍然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經過自己的體驗、感悟和思考有所得,而非教師硬性灌輸有關寫作特點方面的知識。不同文體的文章在表達方法上是各具特色的,在閱讀的方法上也應該有所區別。

  從第三學段開始,語文課程標準對不同文體文章的閱讀目標進行了分別表述,即分別就說明文、敘事作品、詩歌提出了閱讀目標:“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基本的說明方法。””閱讀敘事性作品,瞭解故事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這就對閱讀提出了更有針對性的要求。

  ***1***閱讀以記人為主的文章,包括各類故事、小說、回憶錄、人物傳記等,應從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兩個方面入手,在大體瞭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的描寫來理解人物的內心品質。

  例如《她是我的朋友》這篇課文,作者通過描寫阮恆在輸血時的動作、神態等,從側面反應出小男孩膽怯而又勇敢、無助而又堅強的豐富的內心世界,真實地刻畫了一個善良、樸實的小英雄形象。

  ***2***閱讀以敘事為主的文章,要揣摩記敘的要素和線索,即先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然後按順序細讀。以記事為主的記敘文一般有“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弄清記敘的要素,有助於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線索是記敘文中貫穿全文的脈絡,是記敘文謀篇佈局的重要因素。把握線索即瞭解作者的寫作順序,理清文章的條理。

  閱讀記敘文,要找出文章的線索,並沿著這條線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層次,進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內容。文章的線索比較複雜,有的以時間和空間的轉移為線索,遊記類文章大都如此,如《記金華的雙龍洞》有的以事件的發展為線索,如《將相和》;有的以作者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如《豐碑》

  ***3***繪景狀物的記敘文是以描繪自然景物為主要內容的文章。常常通過描寫事物的形態、色彩、聲音、氣味以及氣氛、意境等體現其特點。

  閱讀這類文章,我們可以用抓總起句、總結句的方法。如閱讀《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均可採用這種方法。

  ***4***閱讀詩歌,應以朗讀、誦讀和想像為主。可分四步進行閱讀。

  ①瞭解詩歌創作的歷史背景,知道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這首詩,以便更好地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②藉助字、詞典,疏通詩意。

  ③展開合理想像,領會詩歌意境。詩歌,尤其是舊體詩,語言不但精練,而且有一定的跳躍性。閱讀中,一定要細讀詩句,想像畫面去感受、理解詩歌的美好意境。

  ④在反覆吟誦中理解,在吟誦中想像,在吟誦中品味和昇華。

  ***5***閱讀說明文,要注意四點:

  一是要抓住說明物件的特徵,知道被說明事物是什麼樣子的,有什麼特點;

  二是要理清說明的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空間或事物的發展順序介紹事物的;

  三是要了解文章基本的說明方法,如列數字、分類別、打比方;

  四是要揣摩語言的準確性。如閱讀《清明上河圖》一文,首先要了解作者按照不同的空間介紹了畫面的主要內容,與其他繪畫作品相比,《清明上河圖》除了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外,還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從表達方式上說,將說明性文字與描述性文字相結合,語言生動,說明準確。

  4.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讀出自己獨到的感受和理解閱讀不僅是一種思維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情感活動。

  同一作品,讀者經驗不同、閱歷不同、性格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作者因時間、心境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體會和感受。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閱讀目標部分,特別強調讀者自身的個性體驗。比如“拓展自己的視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作出自己的評價”,“說出自己的體驗”,“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等,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少做繁瑣的分析講解,多讓學生體會感受;少做知識性講解,多讓學生閱讀積累。

  如讀《童年的發現》一文,就要調動學生自己的情感和想像:你的童年有沒有過類似的發現?你的發現被認可了還是被壓抑了?你是如何理解“世界上重大的發明和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學生的思維一旦被開啟,智慧和創造的火花就會進發出來。

  現代文閱讀題答題套話

  一.要點滿足法 。解答主觀性閱讀題,首先要看清該題的分值。

  一般說來,超過2分的題,其答案往往有兩個以上的分值對應點,答案起碼有兩個詞語或片語或句子。

  中高考閱卷評分都是按概括的要點來評分的,要力爭涵蓋全部要點而沒有遺漏。

  二.沙裡淘金法 。出題人是“依文設題”,答題也要“依文解題”。

  解題時就應在指定的段落中篩選資訊,進行“沙裡淘金”,即排除多餘的無用的資訊,“淘”出有用資訊的語句。

  注意:只要無明文規定,答題時要儘可能利用或摘錄原文中的詞語和句子作答。

  三.組裝焊接法 。有的綜合題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幾段文字中,很難找出現成的原話,這就需要根據題意要求,提取有用資訊,然後根據需要對原話或原文中的某些詞語加以改造、組合、壓縮、變換,重新進行“組裝焊接”,作恰當規範的表述就可以了。

  如何提取文中資訊?

  一般說,簡答題不會有現成的原句可以作為答案的,答題的資訊分散在作品的有關段落,所以就要我們對資訊進行“整合”。

  “整合”是現代社會一種相當常見的資訊加工、處理方式,是對資訊進行提取、整理、概括和重組的過程。下面有幾種方法作參考:

  1.答題所需的有效資訊分散和鑲嵌在段落或文句之中,只能先作資訊定位,即把題幹設定的問題定位在文章的某些段落,然後再作資訊提取。

  這種方法可以稱為定位提取 。

  2.對提取的資訊進行必要的剝離整理,把資訊轉化為合適的答案。

  剝離就是剝落和分離,其實就是一種資訊的再度“提取”,目的在於將有用資訊跟黏附著的非資訊詞語分離;而整理則是對已經脫落了“黏附”成分的有用資訊作初步的調整和理順,主要表現為資訊的數量確定、主次移位和順序排列等。

  這種方法可以稱為剝離整理

  3.按照命題的意圖和語言的特點對資訊重新配置,通過概括、新增、轉化和潤色等,使之明確、通暢、簡潔和規範。 即是重組優化

  四.答案中的用語要儘量採用語文專業的術語和習慣說法;答案中的說法要符合文章的寫作時代或時下的流行說法。

  這可以稱為隨俗順時法 ,比如:

  結構方面的作用可以使用:承上啟下、過渡自然、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內容、主旨方面的作用可用規範詞:強化、深化、昇華、畫龍點睛……

  情節方面的作用常用詞:懸念、鋪墊、反差……

  修辭方面的作用一般使用:反襯、對比、誇張、生動形象……

  寫作手法方面的作用表述常用:欲揚先抑、欲擒故縱、象徵、虛實結合、寓褒於貶……

  五.整體閱讀後,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條件,將思路放開,做到瞻前顧後,認真尋求照應,以便迅速而準確地解答題目。 可以稱為“順藤摸瓜法”

  六.解答簡答題時要充分利用本題題幹資訊,充分利用他題答案資訊。有些先出現的小問題還可以為解答後邊出現的大問題提供答案基礎或思考線索,甚至有時小問題本身就是後邊大問題所求答案的一部分。 這可以稱為他山之石法

  七.答案用語要規範化,要儘量用完全句,要避免語病;同時,只要字數允許,在語意要準、文字要精的前提下,就要儘量多答點,即能用片語作答的不用詞,能用句子作答的不用片語。

  因為既然不超字數,文字答得多點,要點往往能接近完備,否則,可能會丟東忘西,遺落要點,造成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