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梁閱讀練習及答案

  語文閱讀題是同學們最容易丟分的題目,所以同學們在平時要多點練習語文閱讀題。以下是小編給你推薦的白鶴梁閱讀題及參考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白鶴梁》閱讀原文

  白鶴梁是一段長約1白鶴梁米、平均寬約15米的石樑,位於重慶市涪陵區北面的長江中,因從前經常有許多白鶴棲息於樑上而得名。白鶴梁多數時候隱沒於江中,只有在枯水期才顯露出來。從唐代廣德元年***公元763年***以來,先人們以在石樑上刻石魚的方法記錄了長江的枯水水位;石樑上還有許多詩文碑刻,也寫到了石魚出水的時間和石魚距離枯水線的尺度等。這些石魚和碑刻是非常珍貴的水文資料,為探索過去1200年以來長江上游枯水期的發生和水量的變化規律提供了極其準確的科學依據,因此白鶴梁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加上白鶴梁上的題刻大多出自歷代名家之手,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和保留價值,因此白鶴梁成為三峽庫區唯一一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鶴梁的表層由硬質砂岩和軟質頁岩組成,由於砂岩下的泥質容易被水流淘空,懸空的砂岩體容易蹦落或翻轉,再加上風化、船隻撞擊等因素,因此儘管白鶴梁的石魚和題刻儲存尚好,但也開始出現一些環境地質災害。同時,白鶴梁的標高是138米,而三峽工程壩前水位將達175米,白鶴梁在三峽工程最終竣工以後將永遠沉沒於水下,如此高的水位也將使它經受不住強大的水壓而導致損壞。如何保護白鶴梁成為水利專家們心中的一件大事。

  從1994年起,國家開始組織專家為保護白鶴梁出謀劃策,先後有天津大學、長江水利委員會、三峽建設委員會和武漢大學等提出了各種方案。天津大學的“水下博物館”方案認為,可以建一個密封的橢圓形雙層殼體,罩在石樑上,人們可以通過隧道進入殼體進行參觀、考察和維護。但是這一方案技術難度大,費用高,而且被放在水下幾十米深的殼體要承受很大水壓,一旦破損,就會損壞石樑,因此被否決了。最後提交審議的石三峽建設委員會的方案:將白鶴梁就地淤埋,等將來我們的子孫後代有能力時再去發掘和利用,而在岸邊水位變動區仿造一個白鶴梁。

  不知什麼原因,向來與文物保護工作沒有接觸的葛脩潤院士參加了專家評審會,於是他在出差路過北京時專門去國家文物局查相關資料,發現即將接受評審的惟一方案不妥,實際沒有很好地實現文物保護的初衷。葛院士在總結各方案優缺點的基礎上,結合自己豐富的專業知識,提出了新方案。新方案與天津大學的方案類似,不同的是天津大學採用的是有壓容器,即罩住白鶴梁的殼體要承受很大的水壓,而新方案是無壓容器,即把過濾後的江水注入殼體內,使殼體內外的水壓達到平衡。這樣技術難度小了,費用低了,最重要的是不再存在毀壞石樑的危險。2003年2月13日,葛院士為白鶴梁專門度身定做的“水下宮殿”正式動工。白鶴梁也可以“永見天日”了。

  《白鶴梁》閱讀題目

  1、根據文意,下列白鶴梁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原因,錯誤的一項是

  A.古人在石樑上刻畫的石魚,記錄了1200年以來長江的枯水位。

  B.石樑上許多古代詩文碑刻反映了石魚的出水時間和距離枯水線的尺度。

  C.為探索長江上游枯水期的發生和水量變化的規律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歷史資料。

  D.石樑上反映長江的題刻大多出自歷代名家之手,具有藝術欣賞和保留價值。

  2、根據文意,屬於白鶴梁急需保護的理由的一項是

  A.白鶴梁的石魚和詩文碑刻記載的水文資料可能會遺失。

  B.白鶴梁表層砂岩下的泥質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懸空的巖體容易蹦落或翻轉。

  C.由於風化、船隻撞擊等因素,白鶴梁已出現一些環境地質災害。

  D.白鶴梁將會承受不住三峽工程完工後高水位的強大壓力。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白鶴梁平時隱沒在水中,每年枯水期才露出水面一次。

  B.白鶴梁上的石魚和題刻不但出自歷代名家之手,而且是珍貴的水文資料。

  C.直到三峽工程開工的時候,白鶴梁上的石魚和題刻儲存得還算完好。

  D.“就地淤埋,岸邊複製”也是保護白鶴梁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案。

  4、根據本文提供的資訊,以下推斷錯誤的一項是

  A.在三峽工程建成以後,即使在長江的枯水期水庫的壩前水位也將高於13米。

  B.天津大學的方案之所以被否決,最重要的原因是存在毀壞石樑的危險。

  C.在葛院士的方案中,人們可以進入罩在石樑上的殼體進行參觀、考察和維護。

  D.除了葛院士的方案,其他各單位所提出的方案都不能使白鶴梁“永見天日”。

  《白鶴梁》閱讀答案

  7. D

  8. D

  9. C

  10.D

  解析:

  7. 該項與水文無關。

  8. 該項與建三峽有關。

  9.***A多了“每年”。B少了限定詞“大多”。D第四段有“發現即將接受評審的惟一方案不妥,實際上沒有很好地實現保護文物的初衷”。

  10.天津大學的設計方案也可以使白鶴梁“永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