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總結

  研究好七年級語文教學總結藝術是順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潮、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應有之義。小編整理了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範文一

  一學期來,我堅持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

  從參加新教材培訓到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我反覆學習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深刻領會新課標精神,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認真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思想,樹立起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煥發語文課堂活力,有助於學生能力提高與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模式啟發思維,訓練方法為主的自讀課文閱讀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為主線的重點篇目學習法、以合作——探究——創造——創新為核心的語文活動課等,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力求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二、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

  基礎教學工作進行了以新聞通訊,散文,說明文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文閱讀教學20篇;古代散文,詩歌課文教學10篇;作文教學7篇;語文活動課5次。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儲存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體驗,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如何啟用所需的先前經驗,萌動求知慾望呢?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啟用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資訊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為此,我們仔細研究教育心理,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於激發興趣、啟用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教材,利用工具書初步瞭解所學知識,提出質疑,或通過課外書籍、網路、諮詢、請教等收集有關資料,或在生活和社會的大課堂中尋找與課文相關的資訊,或按照老師佈置的思考題,做好準備;開設了“課前演講”,每堂課5分鐘進行說話訓練***以說話為主***,形式多樣,暢所欲言:講故事,品美文、聊時事。以增加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如:聽、說、讀、辯等。重視閱讀教學,擴大閱讀視野,補充同題材作品,擴大學生知識面。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繼續採用“讀書交流會”形式。進行閱讀教學的輔助指導。例如在處理每單元的重點篇目時,我們始終採用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質疑——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 這樣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已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小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間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鍊和表現的機會。教室中再沒有陰暗冰冷的 “死角”,課堂上充滿著流動的陽光,平等、和諧與交流共存,發現、挑戰與沉思同在。活躍的思維,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授課既源於教材,又不唯教材。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三、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要求具有新鮮活力的語文課堂不僅要有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思維的開啟,更要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並獲取叩開知識大門金鑰匙的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集中體現。

  應試教學課堂總是教師比比劃劃,總是在如何把知識線條明晰化上動心思,在學習中學生不能親自體驗到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樂趣,其接受知識的過程間接而單一。新課程要求課堂要以更新教學手段為重點,藉助各種媒體和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使得師生在探索中經驗共享。資訊時代多樣的媒體和無所不在的網路正好為我們擴充套件課堂教學的領域,拓寬攝取知識的渠道,為實現提高學生資訊素養,開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平臺。

  教學中,改變過去課堂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內容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結構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實施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狀況,仔細研究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將學生從原有的課堂圈子中“解放”出來,調動學生充分利用網路資源,使他們能夠在自主探究與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挑戰自我,擴充套件創造性思維。

  四、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死教書、教死書不能適應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新課程改革正是對今天教師教學觀念的挑戰。教師應由知識的佔有者轉化為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超越課堂的藩籬,將現代教學過程演化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實現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變。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的本領。

  “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育的意旨並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發育。 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侷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去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可見,方法的確比知識更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那麼,學生對於傳授的方法是否能夠靈活運用,對學生而言,則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反覆的訓練過程。為此,我針對不同的知識板塊,採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夯實基礎——硬筆書法每日一頁,字詞聽寫“迴圈放映”;擴大積累——課外閱讀每日一段,讀書筆記***摘記***天天都寫;訓練能力——閱讀理解,從總體方法到解題技巧,系統指導,反覆錘鍊;作文訓練——循序漸進,小作文依課文內容隨堂布置,借“題”發揮,大作文緊扣課標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創新,鼓勵放飛思想,大膽發揮。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從基礎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學以致用,生動、活潑,紮實、系統,有序、有恆的訓練,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初步獲得了一些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範文二

  歲月逝去無痕,年華擲地有聲。時間宛若指間的流沙,悄然而逝,轉眼間,一個學期又即將結束。本學期我擔任七年一班的語文教學工作,七年級是初中學習生涯的初始階段,對孩子而言,這是一條新的起跑線,所以每一步我都走得小心翼翼,回顧本學期一路走來的點滴,頗有感慨,現將本學期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初一是學習語文的黃金時期,也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保證,也是一個人成才的重要因素。讓初一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非常重要,會在以後的語文學習中收到事辦功倍的效果。然而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教師潛移默化的引導,要靠學生日積月累。 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

  在語文學習中,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怎麼辦?那就向工具書請教。在開學初,我便要求每個學生必須準備一本現代漢語詞典。凡是學生問我某個字怎麼讀,某個詞什麼意思的時候,我都是告訴他們自己解決。時間一長,慢慢地,同學們也就養成了查工具書的習慣。

  ***二***廣泛閱讀,靜心閱讀,快樂閱讀

  語文從來就是一個有關素養,無關應試的學科。所以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鼓勵孩子與書為伴,以書為友,引導孩子徜徉在文字的海洋裡,擷取屬於他們自己的每一朵浪花。除了開學初規定的必讀書籍以外,我還允許學生理智選擇他們喜愛的書籍,力求引導孩子與書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患難,明為人處事之理,真正做到好讀書,讀好書。

  ***三***養成寫小練筆***週記***習慣

  許多學生怕寫作文,有人甚至拒絕寫作。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堅持寫小練筆,在寫作內容上加以指導,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因為小練筆的內容是廣泛的:平常不好說的、不敢說的,都可寫進週記裡,把自己內心的情感傾訴在週記中;可以把對外界的觀察寫在小練筆中,比如觀察老師同學的外貌特徵,花、鳥、草、蟲;也可寫對人生的感悟;讀了一篇文章之後,有感而發,寫心得體會也可以。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又開闢了一條師生溝通的渠道,增進了師生的感情。學生有了說心裡話的地方,感情也就有了歸屬。

  ***四***重視朗讀、培養語感。

  在本學期教學中,我利用早讀課時間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以提高他們的語感。每一篇課文,特別是散文,詩歌,我都要求孩子大聲朗讀,反覆揣摩,用心感悟。我對他們朗讀的要求是要做到口中有感覺,眼前有畫面,心裡有情感。

  二、細研教材,潛心備課。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在備課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多方參閱教參等資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重難點。另外,本學期我在備課時,著重以學生為主,站在初一學生的角度來思考,試著用他們的思維來看待每一篇文章!本學期,我的師父也擔任七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我們也時常一起備課,共同探討,尋求最好的方法來處理每一課。

  三、做好課後輔導工作。

  初一的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經常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對學生的學法指導,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常言道:“語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孩子的心。”老師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對學生起到鼓勵的作用。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讚美著手,每一個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這樣學生信任你、喜歡你,自然也就喜歡你所教的這門課了。

  另外,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我非常注重過關***字詞關,背誦關,默寫關,文言關***,嚴抓學生的基礎,讓每一個孩子都準備一個歸納本,在每篇課文分版塊進行歸納,讓學生學會學習語文的方法。對字詞、古詩默寫及文言文註解的過關,我利用下午6點半到6點五十的時間,反覆聽寫,反覆默寫,反覆檢測,力求把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落到筆上,落到實處。

  四、自訂學習目標,增強學習信心。

  由於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相差懸殊,統一標準,統一要求是不可能的,老師靠硬手段去壓更是不行。我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讓學生自己訂出每一次考試的目標成績,每個人都以第一次月考成績為基礎標準。指導學生訂目標成績時要結合自己的實際,訂出的目標成績要明確,要緊緊圍繞自己的目標成績去學習。每次訂出的目標成績都先由家長過目、簽名。每次實現了目標成績都在班上給予表揚、鼓勵。不能實現目標成績的則鼓勵他繼續努力,直到達標為止。在實施學習目標時,我還採用了以優帶差的辦法,營造一種互相學習,互幫互助,你追我趕的優良學風。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強了,學習成績也比開學之初提高了許多。

  本學期在語文組各位同事的幫助下,在自身的努力下,在七一班每一位家長的支援下,在每一個孩子的努力下,我們七一班在語文學習方面,有了些許進步,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在作文的指導上,雖然努力在做,但成效不大,還有一些孩子依然被小學的作文思維所禁錮,依然沒有跳出小學作文模板。另外,作為科任老師和家長的溝通交流還不夠,雖然也曾約談過部分家長,也曾電聯過部分家長,但都是針對那些學習習慣較差,學習成績相對落後的學生,和班級裡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的家長聯絡甚少,等……

  本學期,與師同行,與友同行,充實而幸福。願2015我能更加努力,更加踏實穩健地走好每一步。

  範文三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應該著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同時對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也肩負著重要的責任。根據這一精神,人教版初中語文新教材中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課文內容將視角廣泛地投向家庭和社會,關注親情、友情,引導學生聯絡自身實際,感悟種種人生哲理。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由原來的“課堂指導者”變為“課堂促進者”,用一定的手段協助學生完成教學目標,而並非讓學生作為被授子知識的物件。這樣一來,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自發性學習,增強主動探索的興趣,提高人文素養,有利於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

  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的教學實踐中,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主要採用了兩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一種是自主蒐集材料法,一種是教師推薦與學生討論結合法。一學期下來,學生已經基本形成了自身的人文素養框架。

  自主蒐集材料法

  這項工作要求學生在預習和複習課文中完成,在學習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時,我佈置學生進行了大量課前準備工作,並在課堂上做成果展示。因為這一單本文來自小草範文網元主要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讓學生蒐集資料,可以大大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化石吟》時,提前讓學生按座次自然分為八個小組,要求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查詢關於化石的資料,並在新授課上派代表進行展示。在課堂上,學生分別展示了本組的材*料蒐集成果。有的是從網上下載的精美圖片;有的是從書籍上摘抄的段落;有的到圖書館查到了圖文並茂的資料。每一個人都動手參與,每一組都有成果。這樣一來,課文中提到的恐龍、猛獁在孩子們的眼中就不再陌生了。這樣做有利於理解課文的內容,並從中培養他們對考古學的興趣。在處理本單元其他課文時,均採取了以上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過一個

  單元的學習,學生得到的不僅是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蒐集與處理資訊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和自主研究問題的能力。

  另外,還可以在課文學習之後,讓學生進行自主蒐集材料的練習。例如,在學習第一單元關於人生的內容時,每學完一篇課文,我就佈置學生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材料,並進行摘抄,寫成讀書筆記。《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是臺灣作家,自幼因患類風溼性關節炎而殘疾。但她幾十年來筆耕不輟,成為知名的華人女

  作家。學習完這篇課文後,我要求學生查詢資料,看看哪些名人、偉人身患殘疾,但熱愛自己的生命,並通過奮鬥,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可以說在學習完一篇課文之後,針對課文進行的材料蒐集,恰恰是對課文學習的鞏固和再提高,使學生在加深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基礎上,更深一層地思考自我的人生價值和人生觀的取向。

  教師推薦與學生探索結合法

  人教版的語文新教材飽含關愛社會、關愛人生的人文因素,從課文內容選擇的角度上即可見一斑。在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編者選用了本文來自小草範文網臺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的散文《行道樹》和當代著名學者周國平的散文《人生寓言》***節選***。這兩篇文章的語言優美,內涵深刻。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推薦了多種背景資料,使學生在理解文章內涵的同時,也拓寬了自己的文學視角和社會視角。

  《行道樹》與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環保”息息相關,向感情趨於冷漠的現代人傳達了一種甘於寂寞的奉獻精神。在學習這篇課文的同時,我為學生推薦了張曉風的散文集《曉風吹起》。這本薄薄的小冊子精選了作者散文創作三個時期的代*表作。每天早自習時,請學生朗讀其中的一篇,讓其他學生邊聽邊體會張曉風精美雋永的語言風格,並在當天的語文課上,要求學生自由發言,談談對文章的感受。這一活動持續了一週的時間,結束時,很多學生覺得意猶未盡。我便佈置他們去閱讀張曉風和或其他散文作家的作品,進行自主式探索。

  《人生寓言》***節選***中的《落難的王子》一則,對當今生活條件優越的中學生來說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為了使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我為學生介紹了與《人生寓言》幾乎同時出版的周國平的另一部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遭受苦難時的心境,使他們樹立對待苦難的正確態度,錘鍊堅強的意志,勇於面對人生路上的風雲變幻。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我將以上兩種方法廣泛地應用於每一篇課文的教授中。學生的閱讀量大了,自主研究的興趣提高了,想問題的深度也拓展了。每一個孩子都願意積極地參與語文學習。在今後的*教改實驗中,我將一如既往地採用“自由收集材料法”;教師推薦與學生探索結合法”,並繼續探尋更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將新課程標準中的人文因素貫徹到教學中去,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讓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學生塑造優美、高尚的人格,使他們將來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骨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