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中的科學發展史
考試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識儲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學發展史
一、細胞學說的建立: ***要重視科學發展史***
1、1543 年,比利時的維薩里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層次的結構“組織”構成。
2、1665 英國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設計與製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為 40-140 倍***觀察了軟木的薄 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並首次用拉丁文 cella***小室***這個詞來對“細胞”命名。
3、1680 荷蘭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活細胞,觀察過原生動物、人類精子、 鮭魚的紅細胞、牙垢中的細菌等。
4、19 世紀 30 年代德國人施萊登、施旺提出“細胞學說***Cell Theory***” 主要內容:
***1***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並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
***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
***3***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
意義:它揭示了細胞結構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5、1858 年德國的魏爾肖:新細胞是通過分裂獲得。
二、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科學發展史***
1、1895 年 歐文頓***E.Overton*** :發現脂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2、20 世紀初分離出哺乳動物紅細胞膜主要化學成分分析,得出膜的主要化學成分是“蛋白質和脂質” 。
3、1925 年荷蘭科學家 Gorter 和 Grendel 實驗:從細胞膜中提取脂質,在水面上鋪成單層分子,發現面積 是細胞膜的 2 倍,提出假說:細胞膜中的磷脂是雙層的。
4、20 世紀 40 年代,有學者推測蛋白質是覆蓋在“磷脂雙分子層”的兩側。
5、1959 年羅伯特森***J.D.Robertsen***實驗: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的三層結構構成的靜態統一結構。
6、1970 年 Larry Frye 等實驗:將人和鼠的細胞膜用不同的熒光抗體標記後,讓兩種細胞融合,雜交細胞 的一半發紅色熒光、另一半發綠色熒光,放置一段時間後發現兩種熒光抗體均勻分佈。提出假說: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7、1972 年桑格和 尼克森提出: “流動鑲嵌模型” 。
三、酶的發現:
1、1783 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用實驗證明:胃具有化學性消化的作用;
2、1836 年,德國科學家施旺從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巴斯德之前:發酵是純化學反應,與生命活動無關。
4、1875 年巴斯德***法、微生物學家*** :發酵與活細胞有關;發酵是整個細胞。
5、同年利比希***德、化學家*** :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釋放出某種物質,引起發酵。
6、同年比希納***德、化學家*** :獲得不含酵母細胞的提取液,但未能分離鑑定出酶。
7、1926 年美、科學家薩姆納:從刀豆種子提純出來的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8、20 世紀 80 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與奧特曼***美、科學家*** :少數 RNA 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1、1648 年海爾蒙脫***比利時***,把一棵 2.3kg 的柳樹苗種植在一桶 90.8kg 的土壤中,然後只用雨水澆灌而 不供給任何其他物質,5 年後柳樹增重到 76.7kg,而土壤只減輕了 57g。指出:植物的物質積累來自水
2、1771 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發現,將點燃的蠟燭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蠟燭不容易 熄滅;將小鼠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內,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3、1779 年荷蘭醫生英格豪斯,做了 500 多次實驗,發現普里斯特利的實驗只有在陽光下才能成功。
4、1785 年,由於空氣組成的發現,人們明確了綠葉在光下放出的氣體是氧氣,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5、1845 年,德國科學家梅耶根據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指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把光能 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
6、1864 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把綠葉放在暗處理的綠色葉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半葉法*** 。過一段時 間後,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現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深藍色。
證明: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澱粉。
7、1880 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把水綿和好氧型細菌放在沒有空氣的黑暗環境中,用極細的光束照射水綿。證明: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氧是葉綠體釋放出來的。 8、1939 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卡門採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光合作用,追蹤水中的氧和二氧化碳中的氧。第一組相植物提供 H218O 和 CO2,釋放的是 18O2;第二組提供 H2O 和 C18O,釋放的是 O2。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來水。
9、20 世紀 40 年代,美國科學家卡爾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標記 14C 做實驗:探明 CO2 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的碳。
五、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1958 年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將胡蘿蔔韌皮部中的一些細胞培養,由於細胞分化最終發育成完整的植株。
六、遺傳與進化:***必修二***
1、1866 年 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爾用豌豆做實驗材料,發表論文“植物雜交試驗”,用“假說-演繹”思想提出了遺傳學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和遺傳因子學說。
2、1903 年 美國細胞學家薩頓研究蝗蟲減數分裂,用“類比-推理”思想發現了: 遺傳因子與染色體的平行關係,提出了遺傳的染色體學說。
3、1915 年 美國生物學家摩爾根通過果蠅眼色遺傳,用“假說-演繹”思想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及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創立了現代遺傳學的基因學說。
4、1928 年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斯通過肺炎雙球菌在小鼠體內轉化,提出轉化因子的概念。
5、1944 年 美國細菌學家艾弗裡等通過細菌轉化實驗首次證明 DNA 是遺傳資訊的載體。 6、1953 年 美國生物學家沃森、英國生物物理學家克里克在英國女生物學家富蘭克林和英國生物學家威 爾金斯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首先建立了DNA 的雙螺旋結構模型,並提出了DNA 的複製機制。
7、1954 年 俄裔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提出蛋白質的遺傳密碼是由 3 個鹼基的排列組合而成的假說。
8、1958 年 英國生物物理學家克里克提出了蛋白質合成的“中心法則”。
9、1970 年美國病毒學家特明、美國病毒學家巴爾的摩發現了“逆轉錄酶”,揭示了生物遺傳中存在著由 逆轉錄酶 RNA 形成 DNA 的過程,發展和完善了“中心法則”。
10、2000 年 中、美、日、德、法、英 6 國科學家聯合宣佈成功繪製出人類基因組草圖。
11、1888 年拉馬克提出以“用進廢退”和“獲得性可遺傳”為核心的生物進化論。
12、1859 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提出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生物進化論。
七、環境與穩態:***必修三***
1、促胰液素的發現:***最先發現的激素***
***1***沃泰默的研究狗胰液分泌:研究思路正確,但理解錯誤,堅持促進胰液分泌是一個神經調節過程。
***2***斯他林和貝利斯提出假設:在鹽酸的作用下,小腸黏膜產生了促進胰腺分泌胰液的化學物質。
***3***巴浦洛夫的研究:曾認為鹽酸導致胰液分泌屬於神經反射,後來認同以上兩科學家的結論。
2、生長素的發現:
***1***1880 年達爾文胚芽鞘向光性實驗:單側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產生某種刺激,當這種刺激傳遞到下部伸長區時,造成背光側生長快,植物表現向光生長。
***2***1910 年詹森實驗: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刺激可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造成胚芽鞘彎曲生長。
***3***1914 年拜爾實驗: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佈不均,造成胚芽鞘彎曲生長。
***4***1928 年溫特實驗:***瓊脂實驗***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並命名為生長素。
***5***1934 年及以後郭葛的分離、提純、鑑定: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IAA***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