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數學學習計劃範文
數學的學習在我們小學生學習階段就是我們的重點存在,大家一定會認為小學生的數學不用太過於重視就可以輕鬆的拿到高分數,事實並非如此,教師應該如何制定學習計劃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一、合理創設情境,使學生願學。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喚醒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拓展思維,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相遇問題"的教學,一是要求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意義,形成兩個物體運動的觀點;二是要求學生學會分析、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並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以前學的是一個物體的運動,而現在是有兩個物體在運動,有些學生對題中的術語如兩地、同時、相向、相遇等的意義不明白,就會對題意理解不清,造成學習困難。我在教學時,藉助多媒體技術創設了一幅動態畫面:首先是兩車從兩地同時出發,接著兩車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過程,並適時通過閃爍、發聲等手段,讓運動過程由"靜"變"動",使學生充分理解"兩地、同時、相向、相遇"的含義,為後面計算方法的學習,掃清了障礙。這種藉助現代資訊科技,通過計算機生動、形象、直觀、科學地虛擬了"相遇問題"的現實情境,化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的思維開始活躍,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課學習活動中去的準備,從心裡願意和老師及同學一道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知識。
二、誘導學生思維,使學生樂學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小學數學教學要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應該引導兒童進行探索,自己推論,給他們講的應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數學本身的規律和誘人的奧祕,更好的誘導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構建認知結構,從整體上提高綜合解題能力,使學生樂學。 例如,我在教學面積計算時,通過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等啟發學生認識到: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都是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為基礎推匯出來的;正方形是長方形的特例;平行四邊形是用割補法轉化成長方形而推匯出面積計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過拼合成平行四邊形而推匯出面積計算公式的。指導學生在這些關鍵的地方思考,把面積計算知識系統化,既溝通了面積之間的內在聯絡,理清了思路,又滲透平移、轉化等數學思想,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圓的面積”時,就是通過“化圓為方”實驗讓學生探索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提出“怎樣計算圓的面積”這一探索問題,學生思維就集中在面積上,再利用小組探討、實驗操作、觀察等教學手段,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在“形變而面積不變”上,注意圓的周長與半徑和拼成的近似於長方形的長和寬的關係上,從而自己發現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整個過程中,老師處於引導,學生處於主學地位,體現教育教學價值。
三、自我評價分析,使學生會學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老師要鼓勵學生自我反饋和評價,開展同學間的互相評價。如:“這位同學的題目符合要求嗎?”“為什麼不符合要求”那麼應如何改動呢?“這些答案中誰的答案最合理呢?”通過互相反饋和評價,學生學會了評價別人,也更學會評價自己,因為,學生在評價別人時,必須自己先作出判斷,發現它不符合在哪裡,或錯在哪裡,在評價過程中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例如:在教學加法算式:6+6+6+6+4相加時,要求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結果大部分學生作出***1***6*4+4 ***2***6*5-2,出乎我意料的一個同學卻是做7*4。我熱情表揚他大膽創新,同學馬上反對。這樣同學不知不覺地參與辯論。此時全班的同學學習熱情及課氣氛熱烈活躍。我適時引導學生評價這幾個算式,哪個算式是正確的?哪個最簡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性的討論與交流,由學生唱主角,使學生的思維形成互相激盪的局面,這樣,學生在民主和諧氣氛中,學生心理壓力得到減輕,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個性各特長都得到有效地發展,創造性思維得到較全面的發展,不但積極主動學習數學知識,還能善於應用已學的知識進行解題,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獨立性。
篇二
一、關於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課題研究的產生背景
我國數學教育歷來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中小學生數學功底紮實得到了普遍的讚譽。但是,幾次大規模的國際數學教育調查表明,我國中小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十分薄弱,幾乎排在十幾個被調查國家的最後,與排名榜首的我國中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和運算能力相比,形成強烈的反差。
《新課標》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這些在公開教學活動中時有所見,但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卻是難得一見,因為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入學年齡小,很貪玩,學習的目的不明確,主動性不夠、積極性不強,幾乎是教師逼著或是家長壓著來學習的。
2、課題研究的現實意義
研究基於普遍反映學生的學習不主動,對數學知識不能系統的進行整理和建構。學生自主學習幾乎成了一句空話。閱讀看的也只是看一些作文或是童話之類的,對數學閱讀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這與現代社會所要求的構建學習型社會、終生學習的要求是相悖的。長期以往一個人的成長,一個民族的發展勢必會受影響。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學習不應被看成對於教師所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即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的建構活動。也就是教師要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提供學生更多的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的條件,提供更多的發揮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策略的機會,提供更多的解釋和評價他們自己的思維結果的權利。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於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 “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物件;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2、開放教育的教學觀:
開放的課堂教學就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學生既是課堂的主體,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設定教學情境,提供教學素材,引導同學們自主探究的引路人。
3、動態生成的教學觀:
一般來說,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最常出現的是“教大於學”,其次是“教等於學”,最容易被忽視的是“學大於教”和“有教無學”。理想的課堂教學應當建立在“學大於教”的邏輯起點上,這是現代教學應當追求的境界。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學科結構理論”,前蘇聯教育家沙塔洛夫的“綱要訊號理論”等,都是以“學大於教”為出發點和歸宿的。
三、相關研究綜述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教師普遍瞭解的一個教學原則。但在教育教學中卻沒有很好地貫徹與實施。面對新課程,我們必須牢記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教學生學"。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讓學生跟在自己後面亦步亦趨的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學習的主戰場在課堂,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只有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起學習需要,學生才能真正去調動自身的學習潛能,進行自主學習,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篇三
1、按部就班:數學是環環相扣的一門學科,哪一個環節脫節都會影響整個學習的程序。所以,平時學習不應貪快,要一章一章過關,不要輕易留下自己不明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問題。
2、強調理解:概念、定理、公式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每新學一個定理,嘗試先不看答案,做一次例題,看是否能正確運用新定理;若不行,則對照答案,加深對定理的理解。
3、基本訓練:學習數學是不能缺少訓練的,平時多做一些難度適中的練習,當然莫要陷入死鑽難題的誤區,要熟悉高考的題型,訓練要做到有的放矢。
4、重視平時考試出現的錯誤:訂一個錯題本,專門蒐集自己的錯題,這些往往就是自己的薄弱之處。複習時,這個錯題本也就成了寶貴的複習資料。
數學的學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妄想一步登天是不現實的。熟記書本內容後將書後習題認真寫好,有些同學可能認為書後習題太簡單不值得做,這種想法是極不可取的,書後習題的作用不僅幫助你將書本內容記牢,還輔助你將書寫格式規範化,從而使自己的解題結構緊密而又嚴整,公式定理能夠運用的恰如其分,以減少考試中無謂的失分。
數學的學習不管是什麼階段我們都不要輕視,而我們學大的教育專家為大家總結的小學數學學習計劃就是對於大家學習有顯著提高的一個學習方法,只要你在學習階段養成數學的學習習慣在以後的過程中你的數學學習就是簡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