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一單元作文

  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一單元的作文你會怎麼寫呢?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生命的真意

  美麗的燭火在黑夜中靜靜地釋放著生命的美麗與意義。因為渴望光亮,她成了光明的寵兒,雖然犧牲了芯和油,甚至是生命,但她卻成就了輝煌。燭的人生,何嘗不是人的人生?

  人生的真諦不在於安享,而在於不停地超脫、超越,以尋覓其本真。

  讓心飛躍,讓生命燦爛。人生就像一艘航船,滿載著酸甜苦辣。心則是航船的動力,有心才會航行,才會通向人生目的地。少年周恩來就發出呼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蘊藏著山崩地裂的偉力。他讓心飛躍起來,超脫了狹小的地域,在更廣闊的空間指揮人生的航向。正是這種渴望,讓他成為公認的才子;正是這種渴望,讓他成為人民的好。

  我們都是一樣的,我們的生命原本都是一樣的簡單平凡。然而之所以會有偉人與庸人之分,是因為心靈的高度。勇敢的渴望,人生必會燦爛輝煌。

  惟有超越,才會擁有生命的昇華。我們就像大自然中的一株花,開出的花朵兒有高貴,有美麗,也有平淡。只是因我們太安於現狀,太滿足於現在,而又害怕超越過程中經歷的痛苦。然而侯斌卻用另一種方式告訴我們:生命原本可以達到如此高度。在殘奧會的開幕式上,侯斌拉著繩子,將自己和那輪椅,抬升到了39米高臺,點燃了聖火,將生命的意義抬升到了與聖火相同的高度。侯斌著實讓我們敬佩。一個殘疾人,不僅為祖國的體育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更讓生命震撼了整個世界。

  他原本就是一個殘疾人,輪椅本該變成他一生的“伴侶”,他原本應該很平凡,他原本……然而他不是任何一個“原本”,而是現在頂天立地的一個“人”。因為他超脫了安於現狀的“我”,超脫了以殘疾做藉口的安適。自然,他也付出代價,一次次“魔鬼”訓練的汗流浹背,一次次疼痛的受傷,即使點燃聖火之時,他的手還在傷痛中。可是,這值!畢竟,超越了,崇高了!

  生命就該如此奮鬥,如此超越。你一定會有失去、抑或失敗,然而,你也定會收到痛後的獎勵。痛並快樂著,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生命意義有多重,我們要追求那最高的層次。就像美麗的蝴蝶,想要飛翔,敢於承受破繭的痛苦。惟有如此,生命方能增添新的意義。

  :遺憾也很美

  笑很美妙,淚光中的微笑呢?美麗很動人,遺憾中的美麗呢?

  我輕輕地叩問人生,懷著幾分迷茫。

  人從一個未知來到這美麗的星球,然後又迴歸另一個未知。人生的短暫與唯一,可能是宇宙間最大的遺憾。人的一生,總是在不停的嘗試,嘗試著去擁有,嘗試著去放棄;人的一生,有始終在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所有的這一切,都只是為了當必然的遺憾終於降臨時,能坦然地畫上自己生命之哥的休止符。正因為有了這分遺憾,正因為我們不能自由決定生命的長度,所以,我們點燃精神的火把,去照亮自己有限的年華,於是,尋常的生命便有了些許深邃的美麗。

  人生苦短,風雲難測。我難以想象海倫的世界,那是怎樣漫長的黑夜;我不願再去試圖窺探貝多芬被剝奪聆聽權利時最初的心境!病魔束縛了霍金的軀體,宇宙中卻瀰漫著這位科學巨匠睿智的思緒;天生智障的舟舟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儼然一切生命的主宰。在這兩個畫面疊加的一瞬間,我忽然領悟了生命中非凡的含義,那就是挫折之後的奮起,重創之後的屹立。

  遺憾包含著痛苦,遺憾也孕育著美麗。因為浸潤了淚水與哀愁,這美麗便多了幾分懾人的魅力。

  我常常仰望星空,幻想著彗星在天際款款走動,想象自己是其中的一塊石頭或是一粒塵巖,隨著龐大的團隊在無垠的空間遨遊。76年的聚集與等待,為的就是一瞬間的燦爛;因為這份燦爛,哈雷彗星寒冷寂寞的旅行才變得溫馨浪漫。

  既然遺憾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就應該以豁達的心胸包容它,將遺憾帶給我們的痛楚化作為萬物之靈的理智與笑對坎坷的從容!突然間想起了《驪歌》中的一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遺憾就這樣刻在了我們的心上,成為了我們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靨。每一次只要記起她,心中便會莫名地感傷起來。

  然而,現在的我,因為孩提時的遺憾,懂得了珍惜友誼。

  誰無遺憾?

  我們遺憾維納斯的斷臂,但在這遺憾裡,我們想象的彩蝶盡情地飛舞,而心靈深處則生長出無數美麗的遐思;我們遺憾鮮花的凋謝零落,但在這遺憾裡,我們加倍地吮吸花的芬芳,更加珍視春天的溫馨美麗;我們遺憾人生的短促和人世間的離愁思緒,但我們更加熱愛生命,擁抱生活,呼喚愛情,珍重友誼,使人生豐富多彩,便更有千種風情……

  其實給人生留點遺憾,你會發覺,人生同樣美麗!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遺憾的另一頭,或許是更加美麗的人生!

  :藤蔓糾結,無須在意

  絲瓜藤蔓與肉豆莖須長在了一起,小孩執意要將它們分開,而大人阻止了小孩的行為說菜是為了吃的。對於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的小孩來說分辨絲瓜與肉豆是最重要的,因為他們想還事情一個真相。而對於只重結果的大人來說,能吃到瓜與豆才是最重要的。此處並非是想要討論大人與小孩的問題,只是想借而表達大人與小孩思維的差別。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若視前者為形式而後者則可以視作是內涵。反覆思索這個關於形式與內涵的問題之後,又回到“分辨”與“吃”的問題上來。若將這個問題放到柴米油鹽的生活之中來說,我們便會由此想到其實形式並不重要,內涵才是一切的本源。

  上世紀20年代,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與林徽因陪同,當時的報紙報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爾仙風道骨,長袍長鬚,加上郊寒島瘦的徐志摩,猶如蒼松瘦竹春梅三友圖,成絕世佳品。但是,細細品味之後,會發現,我們的社會中越來越缺少這種“三友”。

  “三友”是什麼?“三友”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義;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超凡脫俗;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儒雅修養。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風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為俗人,因為這是流於形式的矯揉造作。

  現今社會中,美人層出不窮,而樣貌卻越來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嬌百媚;影視作品氾濫成災,而主題卻越來越趨向亞文化,回憶青春,未曾滌盪人心。《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時代》,氾濫的青春文藝片充斥我們的熒屏,彷彿青春只能是失去夢想。這種文藝片給青少年帶去了什麼?無非是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及躁動不安。

  我們總是在反思這個社會究竟失去了什麼,為什麼青春總是缺乏奮鬥色彩?其實,正是人缺少了滌盪與砥礪心靈的精神食糧,一味地追尋形式與數量,造成了社會諸多方面的同一化,亞文化氾濫。

  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專不同,性格南轅北轍,但其感人之處卻是一致的:精神氣象讓人爽朗。“傳道,授業,解惑”,我們越來越執著於“業”,而忽視了“道”,而結果是,一個人即使是頭戴金絲八寶攢珠髻,項戴瓔珞圈,裙系豆綠宮絛,也掩蓋不了身上的“銅臭味”。

  正如國學大師饒宗頤所說:“人的生命如同蠟燭,燒得紅紅旺旺的,卻很快熄滅,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長久地燃燒,來得經濟。”我們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義所左右,那麼整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即將失控。

  絲瓜與肉豆,何必執著於將其分開,只要內涵沒有走偏,又何必糾結於無關緊要的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