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

  隨著新課標的普遍實施,如何學習,如何在新課標理念下使學生建立高效的學習方法成為了眾多專家學者爭先研究的課題。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學習了高中語文新課標,我有頗深感觸,從而對今後的教學產生了許多新想法。

  首先、新課改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唯一標準。在此理念的指導和支撐下,課堂學習的形式實行開放式、自由式和多層次的形式。不再把課本當作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發現新思路的過程,課程是由教材、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因而我在課堂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主動學習、自我發現、自行解決,在學生出現偏差的情況下,教師加以指導、糾正,從而使學生達到自我提高,進而實現了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多層次交流。這也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發現問題、改進教學方法、使探究的問題更切合學生的實際提供了便利條件。

  其次、課改要求教師要備課充分、靈活多樣

  教學的知識對老師來說是已知的,對學生來說大多是未知。但如果教師在上課前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準備得非常細緻周到,那就為教師擠佔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而滔滔不絕的講說提供了條件和可能;第二,它會潛在地鉗制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不自覺的以教師為中心、被教師牽著鼻子跟著你的思路走。因而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知識在系統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導向作用,但對具體的問題教師無需細緻的準備。這樣,既能保證上課中教師“導”的作用,又能使得師生面對同一問題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利於師生共同參與交流,利於學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課前細緻備課為終身備課。

  第三,以往傳統的教育模式僅僅強調“講授式學習”,讓學生學習“確定的知識”。學生長期處於被動的、個體的、競爭的學習狀態之中,久而久之,學生就很可能變得“死板、冷漠、缺乏學習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更談不上能力的提高了。因而教師要變“師必賢於弟子的觀念”為“弟子不必不如師的觀念”在教學中尋求新的思路、新方式,教師不應該是,也不可能是知識的權威,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和引路人。教師和學生在探求知識上應該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師權威化,那隻能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和盲從以及限制他們思維。因而在課堂上要創設問題的情境和民主寬鬆的學習範圍,把教師真正變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致,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總之,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不斷髮現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在教學中不斷成長,在教學中不斷進步。

  篇二

  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作為一個語文教研員,自當認真學習和研究《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加明確了。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滔滔不絕一堂課,到頭來,在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在“21世紀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研討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也談到:“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改變課程實施中過分依賴教材、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那麼,在實施新課程標準時,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應注意些什麼呢?

  首先,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其次,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現代教學論認為學力大致可以由三個同心圓所組成:最外一層,是知識,對於語文學科而言,包含著字詞句篇、語言篇章等基礎知識和相關知識;第二層,是讀寫聽說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裡面的核心層,包含著學習動機、興趣、習慣和方法,也就是“知學、樂學、善學”。這是現代語文教學理論重心的轉移,是喚醒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重要標誌。

  而且,學法指導不應只看作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只有驅動學生自己去主動介入,歷經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創造等心理體驗,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養成習慣,形成學力。其次,課堂設計要變“教”為“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適時引導學生自悟學法,有意識地強化活用,加強能力遷移。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基礎知識的學習應該充分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如錯別字改正和病句的訂正,可以從廣告、招牌、標語、報刊文章中選取新鮮活潑的材料進行命題,使學生通過考試真正體會到語文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這就提醒我們必須繼續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生活化、社會化、資訊化的大語文教育觀。語文課本的選文是一部小百科全書,無所不有,無所不包,要把教材作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範例,堅持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教學方式;同時以課堂教學為主,開闢第二課堂,挖掘隱性課程,融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語文教育渠道,形成立體式、網路化的語文教育環境。語文教師應像導演、像***,課外閱讀、社會調查、書法訓練、日記撰寫、詩歌背誦等等都可成為教學內容。就課堂而言,“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而教學手段更應該是“語言+普通教具+現代媒體”。

  課程標準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塊就是課程的評價。長期以來,語文課程的評價主要側重在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而評價的方式又大都採用試卷考核的方法,這種以“分”為本的評價嚴重地扭曲了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使語文教學蒙上了強烈的功利色彩。其實,語文學科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說它最能影響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部分,就對語文課程的評價提出了新的實施原則、方法和策略,併為實施留下了一定的創造空間。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一個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尋、處理資訊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總之,一切的革新,必須在實踐中提高,在探索中前進,但願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