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經典成語

  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獨有的語言文化,那麼你知道哪些經典的歷史成語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經典有趣的成語故事

  南轅北轍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出自《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成語來源: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樑勸他說:“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個向北走卻要去楚國的人,我告訴他說:‘你的方向錯了!’他卻回答我說:‘沒關係,我的馬跑得很快!’這位馬車伕駕車技術非常高明,但是他這樣走下去,只會離楚國越來越遠而已。現在,大王仗著強勢想稱霸,你越是這樣做,離稱霸的目的就越遠,和那個想到楚國去,反而往北走的人一樣。”魏王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最後終於放棄攻打趙國的計劃。

  瑚璉之器

  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瑚璉: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出自《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日:‘賜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成語來源: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子貢原是衛國的商人,姓端木名賜,他因為有錢,經常穿華麗的服飾,孔子看不慣他的新潮,說他為君子不器。他沾沾自喜,他問孔子自己是什麼器,孔子隨意說是瑚璉之器。子貢更加飄飄然,不知孔子在說他內心空虛。

  敝帚自珍

  把自己家裡的破掃帚當成寶貝。比喻東西雖然不好,自己卻很珍惜。出自漢·劉珍《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和陸游的《秋思》詩。成語來源:

  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難分伯仲,然而班固心高氣傲,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傅毅***因為能寫文章當了蘭臺令史的官職,***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所指。” 但凡人總是善於看到自己的優點,然而文章不是隻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鄉里俗話說:“家中有一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黃絹幼婦

  解 釋 “絕妙”二字的隱語,與絕妙好辭一意,。出自《世說新語·捷悟》。成語來源:東漢時,浙江上虞地區有一個14歲的少女,名叫曹娥。因為她的父親在江裡淹死,曹娥投江尋覓父親的屍體,最後也被淹死了。這件事很快傳揚開來,並被加上迷信的色彩。曹娥也因此成為封建社會“孝女”的典型。當時的“上虞長”度尚為曹娥立了紀念碑。這個碑就是後世所傳的名碑——《曹娥碑》。據說碑文是邯鄲淳所作,當時,邯鄲淳年僅13歲。他當著眾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將碑文一揮而就,寫得相當出色。著名文學家蔡邕路過上虞時,曾特地去看這個碑,可是他到達時已是傍晚時分。在蒼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撫摸著讀完碑文,然後在碑的背面題了八個大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當時誰也不明白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據《世說新語》載,蔡邕題字後的一天,魏武和他的“主簿”***類似現在的祕書***楊修路過上虞,便一同去看《曹娥碑》。魏武指著蔡邕的題字,問楊修:“這八個字的意思你知道嗎?”楊修回答:“知道。”魏武說:“你先不要講出來,讓我想一想。”走了30里路,魏武才明白過來,說:“我也想出來了。咱們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寫出來吧。”楊修於是寫道:“黃絹,色絲也,這是一個‘絕’字;幼婦,少女也,這是一個‘妙’字;外孫,女之子也,這是個‘好’字;齏臼,受辛也,這是一個‘辭’***‘辤’同‘辭’***字。這八個字的意思是‘絕妙好辭’!”魏武一看,跟自己寫的完全一樣,便十分感慨地對楊修說:“我的才能不及你!”後來,人們便以“黃絹幼婦”或“絕妙好辭’作為文才高、詩詞佳的讚語。

  凍浦魚驚

  指晉王祥臥冰求鯉事,後因以“凍浦魚驚”為孝親之典。出自《晉書·王祥傳》:“王祥字休徵,琅邪臨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成語故事: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上有行孝道成仙的東晉道士許遜,還有晉時為母臥冰求鯉的王祥,等等。後來,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演變為成語“凍浦魚驚”,為孝親之典。

  王祥,字休徵,琅邪人,是個至孝之人。他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待他不慈,數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不好,於是失去了父愛。他每天被責命清掃牛房。父母有病,他衣不解帶地事奉他們,毫無怨色。有一次,繼母重病,要以鯉魚做藥。當時天寒冰凍,王祥不顧嚴寒,來到河中,解開衣服,臥冰求鯉。這時,冰忽然自動裂開,一雙鯉魚躍出河面,王祥持魚而歸。一片孝心,如願得償。鄉人驚歎,以為是他的一片孝心感動上天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