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學語文成績好方法
雖然我們提倡讓孩子在小學階段不過分強調分數,能讓孩子有一個長期充足的語文學習準備,只要注重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那麼語文拿高分指日可待。小編整理了語文學習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1-6年級的小學語文的考試重點,非常簡單,詳情如下:
一年級:識字、拼音、看圖寫話
二年級:字詞、短句、閱讀寫話
三年級:語法、古詩、閱讀寫作
四年級:語法、文言文、閱讀寫作
五年級:文學文、閱讀寫作
六年級:閱讀寫作
由此可見,一到六年級,考試重點都和閱讀寫作分不開。語文基礎常識通常會佔試卷分50%,越到高年級,如五、六年級,基礎知識只佔30%,剩下70%都是閱讀理解和作文。所以,我們語文老師越來越覺得語文難教。語文能力的不斷提高,考察的基本都是平時積累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學素養、甚至是考試時的超常發揮。
即便是把課文裡的生字詞、甚至是課文全部都背了,語文也不一定能拿高分。我們常說的要把語文基礎打好,除了基本的生字詞,更多的基礎是學會應用,學會發散思維,用解題方法做閱讀與理解。還包括會寫作文,平時對基礎的積累,也是對作文素材的積累。
根據1-6年級的語文考試重點,我們平時應該怎麼學?用什麼方法學?才能在考試中發揮正常,使語文能力不斷提高呢?
1、 培養閱讀習慣
培養閱讀習慣是近幾年非常提倡的學習方法,把閱讀理解作為語文學習的重點目標,甚至以此教研出很多解題技巧和方法論。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確實是舉足輕重,閱讀的能力關係到日後文學素養的提高。那麼培養閱讀習慣,不是每天定時定點的拿起一本書讀,而是保持一個持續性習慣。讓閱讀隨時發生,寫完作業的時候,上學的路上,睡覺之前,閱讀可以是多種形態的存在。看電子書、繪本、甚至是聽閱讀。培養閱讀習慣,是在語文學習之外的學習習慣。小學生這6年時光,閱讀習慣是最重要的學習習慣組成,家長們可以不必糾結孩子的語文成績,甚至老師還會過分強調分數,不建議小學生花大量時間進行課外閱讀,認為課外閱讀容易影響學習。可在我的教育實踐中,正式因為培養了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一開始可能成績並不拔尖,隨著孩子的成長,自我約束能力的提高,語文成績進步很快。這都是因為博覽群書的關係,提高了語文綜合能力。
2、 不要總讓孩子寫作業
我們在小學語文低年級段的學習過程中,總是強調讓孩子認真寫作業,高質量完成作業,寫作業成為了小學生密不可分的生活一部分。那些常常在熱搜裡存在的輔導孩子寫作業的視訊,也說明我們的家長有些瘋狂了,把寫作業作為小學生重點的學習任務,有些矯枉過正。
為什麼很多小學生不喜歡語文,討厭寫作文,一提起語文考試就頭疼,甚至牴觸寫語文作業?就是因為沒有讓孩子正確理解語文學習,沒有一開始用興趣激發語文學習,讓孩子們覺得語文學習枯燥無味,又難,不管如何努力也看不到成績進步。而這一切,又會回到寫作業的原點。作文不會寫?每天給我練習寫作文。經常寫錯字?一個字抄寫100遍。語言表達能力弱?演講、詩朗誦、背古詩輪流上。
不要小學生把過多的時間都放在寫作業上,只完成必要的作業內容,能夠多一些時間,多看看孩子們自己喜歡的書、電視、甚至是漫畫,都可以鍛鍊孩子的語文綜合能力。
3、 多讀百科常識性的書
強調了閱讀和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培養閱讀習慣的必要,那麼我們常說博覽群書,是真的什麼書都可以看嗎?作為語文老師,我建議,還是從群書中選擇百科常識性的書進行閱讀。白天,孩子在學校學習,晚上回家寫完了作業,已經非常累了。再閱讀學習輔導類的書,孩子的大腦得不到有效的休息,高速運轉不利於增強記憶力。閱讀百科常識性的書籍,能夠增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也是一個瞭解世界的渠道。同時能夠增長學科類的知識,讓孩子的智力得到了發展。
提高語文:會聽的才是聰明人
一
亞丁不是個笨小孩,而且亞丁看上去也挺“老實”的,但是亞丁的學習成績並不理想。
我對亞丁跟蹤觀察了一個月,基本上把原因找出來了:亞丁不善於聽課。
課堂上只有“聽講的”和“不聽講的”,怎麼還會有“不善於聽講的”呢?咱們一起來課堂上看看——
上課前,亞丁不是那種喜歡在教室裡外追逐打鬧的孩子,他喜歡安靜地坐著出神。但是也僅僅是坐著,並沒有其他意思。
上課鈴響了,同學們陸續走進教室,亞丁慢吞吞地收回目光,開始一樣一樣地從書包裡往外拿各種用品。亞丁的書包很大,裡面裝的東西非常多,要用的總是在最不好找的地方,所以知道老師這邊喊了“上課”的口令亞丁還沒有把自己要拿的東西全部拿出來——慌慌張張地彎著腰一邊在書包裡翻找,一邊抬起屁股離開座位算是向老師行了禮。
老師回禮之後同學們落座了,亞丁的亂七八糟也終於拿齊了。
老師開始講課了,亞丁在收拾自己的書桌;老師讓同學們記筆記的時候亞丁也在記。但是亞丁總是跟不上大家的節奏,經常是大家都記到第三句了亞丁第一句剛寫完,於是整節課就見亞丁辛辛苦苦地寫呀寫的。
轉眼下課了,亞丁又開始出神……
二
翻開亞丁的課本,滿滿的都是字,記的東西倒是蠻多的。但是如果問他批註的都是針對哪些問題的筆記,他卻往往說不上來。亞丁的卷子出錯的都是小細節:錯別字、漏題、寫句子不完整……每道錯題分值都很小,但是積少成多,一算總成績就落後了。
看到這裡大家也許也會發現亞丁“不善於聽”的問題了。亞丁的不善於聽不是他不願意聽,而是他沒時間聽以及他不知道聽什麼。
一般來說,老師從孩子們小學剛入學的時候就在逐步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但是由於這時候學生年齡小,學習習慣在養成的初期階段,所以老師會把需要孩子們預習的內容進行拆分,設計成一個一個的小任務,然後讓小朋友們逐個完成。等到孩子們到了中年級隨著年齡的增長,基礎知識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學習習慣也在漸漸養成中,這時候的學生就應該學會課前自主預習了。
為什麼課前要預習呢?因為只有課前認真預習過課文的學生才能知道自己在即將到來的這節課上哪些“已經明白了”,哪些“還不確定”,哪些“已經關注到了”,哪些“想聽聽別人的看法”,然後在課堂上才能有目的地“聽”。
三
再來看亞丁的做法,是不是折射出很多孩子的影子呢?——課前不知道做好上課準備,這是沒有合理分配利用時間的習慣;剛上課的時候慌慌張張,後來緊趕慢趕,這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筆記記過之後卻不知道記了些什麼,這是因為記筆記之前目的不明確,眉毛鬍子一把抓,結果什麼也沒抓住。
類似亞丁的小朋友要想提高提高成績,我建議從改善聽課習慣入手:
首先,課前一定要預習。什麼是預習呢?預習指的是在學習某種知識之前提前自己學習,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以語文課前預習為例,上課前同學們應該把課文反覆地大聲讀幾遍甚至十幾遍,達到讀課文不丟字、不破句、不錯音、有節奏、有感情的水平,這是預習的第一步。然後藉助工具書把課文中的生字、重點詞語逐個記住音、形、義,會讀、會解、會用,這算實現了預習的第二步要求。第三步要求同學們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並且對課後題進行獨立思考,標註出自己的想法、疑問。“想法”是課堂上要與老師、同學交流的,“疑問”則是課堂上要重點學習的。
帶著問題進課堂的孩子,學習目的是很明確的,聽講效率就會高,各種筆記是有的放矢地記錄,在練習和複習的時候才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除了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以外,還要“學會”聽講。聽講可不僅僅是安靜地坐著聽老師講課,聽講的人一方面要“聽得進”,另一方面要“聽得懂”。
“聽得進”指的是學習態度端正,遵守課堂紀律,不隨意插話、接話,參與討論的時候講禮貌、合時宜。
小童同學和亞丁的情況就不一樣。小童是個活潑外向的孩子,下課跟同學們追呀跑呀那叫個生龍活虎,不管在哪裡都能聽到他的聲音。
課堂上小童也很活躍,特別喜歡回答問題,有時候舉手了老師沒有請他,他就直接插話。可惜小童也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所以小童回答問題的次數雖然多,但是有見地的想法並不多,甚至有時候想法還是不正確的。
然而小童沒有把老師的提醒放在心上,每次老師講課他仍然在下面接話。老師重複重點詞句好幫助同學們把筆記記完整,他的聲音比老師還大,老師說一遍他搶著說一遍。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他說的跟老師說的不一樣,是錯的,可是由於他的聲音大,竟然有好幾次同學們把他的錯誤說法當筆記批註在書上了!
時間長了,同學們對小童就有意見了,覺得他太影響其他同學學習。小童自己的成績也不好呀,他的問題在於課堂上聽不進去,只是憑藉著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想向外“輸出”想法,卻不懂得“吸收輸入”新的知識,怎能獲得進步呢?
所以,課堂上雖然講究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但是一定要合乎時宜地發表看法,教養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別人感到你的存在令人舒服嘛,希望課堂上同學們也會感覺你的存在令人期待。
最後來說說“聽得懂”。經常有家長會在接孩子的時候悄悄問“老師上課講的你聽得懂嗎?”其實有時候家長也不明白什麼叫“聽得懂”什麼是“聽不明白”,可能大多數人認為問一問心理上會覺得踏實些吧。
“聽得懂”正確的理解應該是能抓住老師課堂所講的重點,能用自己的話複述解答課堂重點內容。
所以,課堂筆記和練習作業都不應該是負擔、擺設,而是應該作為資料而常讀常悟常新。
鳴鳴是我的得意門生,雖然已經畢業好幾年了,但是我經常想起她。鳴鳴讓我時時想念的原因不僅是她優異的成績,還有她超強的組織能力。鳴鳴會在早讀前就把同學們組織進教室,領著同學們讀課文、讀課後題、讀練習冊,有時候同學們讀的不整齊,鳴鳴會批評,問道“老師當時是這麼講的嗎?”那樣子活像一個小老師。
對於有的同學回答錯誤、筆記不完整的,鳴鳴會主動幫助他們糾正過來。在幫助別人的同時,鳴鳴自己也鞏固了知識,所以畢業的時候鳴鳴因成績優異能力突出被光榮地評選為“市優秀少先隊員”。
鳴鳴的優秀在於她不是一味地埋頭苦學,也不是學完就忘,而是學習的時候抓準重點方向,常常溫故知新。就好像一個茶壺,不僅能接受新水注入,而且經過浸潤醞釀還能輸出新的生成,這不正是學習上舉一反三的能力嗎?這才是真正“聽懂了”呀!
四
從課前預習到課後舉一反三,中間不可忽略的關鍵環節是“聽”的過程。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過:“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寥寥數語,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聽”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學家對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動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在人們的各種交往方式中,聽佔45%,說佔30%,讀佔16%,寫佔9%。一連串的資料告訴我們,人有約一半的時間在聽,聽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
所以,會聽的才是聰明人。
把“改善學習習慣,學會聽講”這個建議送給亞丁,也送給也許有同樣問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