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過敏了怎麼治

  常見的藥物過敏我們都知道的是面板出現症狀,這只是藥物過敏的小反應,那麼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吃藥過敏了的治療方法

  一旦發生了藥物過敏,應立即停止使用致敏藥物,暫無法確定是哪種藥物致敏時,應停用一切可疑的藥物。輕型藥疹一般給予口服抗組胺藥,待皮疹消退後可逐漸減量停藥;一般應請醫護人員處理;如是重型藥疹,必須儘快送醫院急診。

  發生藥疹後,過敏者在飲食上應清淡,忌食魚蝦,多飲水,以便加速致敏藥物的排洩。

  吃藥過敏了的判斷方法

  用藥史

  判斷藥物過敏一定要有用藥史,最常見引發藥物過敏的藥物主要有:

  ①抗生素類,青黴素、鏈黴素、氨苄青黴素、氯黴素、土黴素等。

  ②磺胺類。

  ③解熱、鎮痛類,如阿斯匹林、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等。

  ④催眠藥、鎮靜藥與抗癲癇藥。如魯米那、眠爾通、泰爾登、苯妥英鈉等。

  ⑤異種血清製劑及疫苗等。如破傷風抗毒素、蛇毒免疫血清,狂犬病疫苗等。

  ⑥中藥也可引起藥疹。單味藥引起藥疹的有葛根、天花粉、板藍根、大青葉、穿心蓮、丹蔘、毛冬青、益母草、槐花、紫草、青蒿、防風等;成藥中有六神丸、雲南白藥、牛黃解毒片,銀翹解毒片等。另外,有些複方中藥部分為西藥,使用時更應注意。

  症狀及體徵

  藥物過敏的皮疹形態多種多樣,有固定性紅斑、麻疹樣紅斑、猩紅熱樣紅斑、蕁麻疹樣,多形紅斑樣、紫瘢樣、玫瑰糠疹樣、大皰性表皮鬆解形或剝脫性皮炎型等。皮疹一般伴隨較為嚴重的瘙癢。

  除固定性紅斑和蕁麻疹樣藥物過敏外,其他各類藥物過敏均為對稱和全身分佈,皮疹發紅、色澤鮮豔。有時可有粘膜損害。皮疹一般先從面頸部開始,依次波及上肢、軀幹和下肢,或伴有畏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症狀。輕的停藥後皮疹逐漸消退,病情嚴重者有生命危險。因此,一旦懷疑身患藥物過敏,需及時赴醫院請專科醫生處理。

  潛伏期

  發生藥物過敏前常有一定的潛伏期。首次用藥過敏多在4~20天內發生。重複用藥,則常在24小時內發生。尤其是以前未曾服用過的藥物,服用後經過一定的潛伏期出現過敏則需高度懷疑。

  吃藥過敏的發生條件

  藥物過敏反應的發生需要具備幾個條件:①患者必須有特應性素質,即過敏體質,不具備這種體質的人不會發生藥物過敏反應;②藥物必須有抗原性。有些藥物的抗原性強,因此容易引起過敏反應,這類藥物大多為大分子物質;或本身分子量不大,但進入人體後可與人體蛋白結合而成為大分子量物質,這類藥物稱為半抗原,如青黴素、磺胺類藥物等。有些藥物不具備抗原性,所以不會引起過敏反應,這類藥物多為小分子物質,如葡萄糖、碳酸氫鈉等。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