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分析在語法教學中是重點,現在請閱讀小編整理的一些的內容。

  口訣

  一、 詞類歌訣

  名詞:人和事物各有名,萬千名目可辨清。表示名稱即名詞,具體抽象有不同。時間空間和地點,方向位置有專稱。主賓定謂都可作,名詞具有多功能。

  動詞:世間萬物皆運動,於是動詞相應生。行為動作和發展,存在消失與變更。心理活動及判斷,一概可作謂語用。能願趨向兩動詞,配合謂語意更明。

  形容詞:人有特徵物有形,修飾動名靠形容。事態動作有性狀,描摹性狀用形容。形容詞語極豐富,準確修飾需深功。形容詞語功能多,主要充當狀謂定。

  數詞:數詞即為表數目,確數概數和序數。確數包括整分倍,不定數目是概數。整數前加老第初,排列順序是序數。分數倍數表增加,減少只能用分數。

  量詞:表示單位量詞全,單位各異按習慣。事物行動作統計,物量動量分兩款。量詞數詞相結合,數量短語功能全。動量短語居動後,物量短語在名前。

  代詞:代詞代替人事物,按照作用分三族。人稱代詞我你他,咱們自己和大家。疑問代詞誰什麼,進地性狀數如何。提示代詞這和那,每名某另別其他。

  副詞:副詞修飾動與形,範圍程度與時間。肯否估計與情態,語氣頻率用法全。稍微沒有全都偏,簡直僅僅只永遠,已經曾經就竟然,將要立刻剛偶然,漸漸終於決忽然,難道連續又再三,也許必須很非常,最太十分更馬上,越極總挺常常再,屢次一定也不還。時名副名看加在,名前可加副不來。前很後名都不行,單獨回答更不能。

  介詞:自從以當為按照,由於對於為了到;和跟把比在關於,除了同對嚮往朝;用在名詞代詞前,修飾動形要記牢。

  助詞:結構助詞的地得,時態助詞著了過,語氣助詞啊吧呢,他詞後邊附加義。

  連詞:和同與跟關中間,或者以及帶關聯。介詞連詞難分辨,換位不變才是連。

  二、 句子成分歌訣

  基本成分主謂賓,連帶成分定狀補。定語必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後補。六者關係難分辨,心中有數析正誤。什麼誰稱主,做是怎樣才充謂;賓語動支配,回答謂語什麼誰。前置狀語目***的***時***間***地***點***,意義不變能復位。補語從後說前謂,定語才和後賓配。介賓短語多狀補,不能充當賓主謂。的定地狀與得補,語言標誌定是非。

  三、句子語病修改歌訣檢查語病要細心,先看主幹主謂賓,殘缺搭配是病因;再看枝葉定狀補,能否搭配語中心。下面語病常常見,熟悉現象心有底。是否恰當用詞語,語序是否屬合理,前後有矛盾,更有不統一,替概念,有歧義,句式雜糅使人迷,結構又膠節,語言重複又多餘,多層否定成後語。修改語病法牢記,添、刪、調、換百病醫。

  解析:

  句子成分

  1、主語主語是謂語陳述的物件,指明說的是“什麼人”或“什麼事物”。例如:

  ***1***中國人民志氣高。

  ***2***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事業。

  2、謂語謂語是陳述主語的,說明主語的說明主語“是什麼”或怎麼樣“。例如:

  ***1***滿天烏雲頓時消散了。

  ***2***樹葉黃了。

  ***3***小王今年十六歲。

  ***4***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麼書他都看。

  3、賓語賓語在動語後面,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誰”或“什麼”一類問題。例如:

  ***1***什麼叫資訊?

  ***2***門口圍關一群看熱鬧的。

  ***3***馬克思認為知識是進行鬥爭和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服務的手段。

  4、定語定語是名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名詞表示人或事物性質、狀態、數量、所屬等。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穀,象一壟壟***全黃***的珍珠。

  ***2******三杯***美灑敬親人。

  ***3***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

  ***4******中國***的歷史有***自己***的特點。

  5、狀語狀語是動語或形容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的狀態、方式、

  時間、處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經]走了。

  ***2***咱們[北京]見。

  ***3***歌聲[把王老師]帶入深沉的回憶。

  ***4***科學[終於以偉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戰勝了神權。

  副詞、形容詞經常作狀語,表時間、處所的名詞經常作狀語,一般名詞不作狀語。動詞中除助動詞外,一般

  動詞很少作狀語,介詞短語常作狀語。一般狀語緊連在中心高速的前邊,但表時間、處所、目的的名詞或介詞

  短語作狀語時,可以放在主語的前邊,如,[在杭州]我們遊覽了西湖勝景。

  6.補語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後面的連帶成分,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程度、趨向、

  時間、處所、數量、性狀等。例如:

  ***1***廣大人民幹得〈熱火朝天〉。

  ***2***他寫的字比原來不是好〈一點〉,而是好得〈多〉。

  ***3***他生〈於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顏色是那麼濃,濃得〈好象要流下來似的〉。

  7.獨立成分在句子中不與其他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產生結構關係,但意義上又是全句所必需

  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種成分,用來表示稱謂呼叫,對事物原推測、估計、註釋、補充、感嘆、摹擬語氣等。

  例如:

  ***1***事情明擺著,你看,我們能不管嗎?

  ***2***十分明顯,不大大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四個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

  ***3***啊,多麼使人心醉的絢麗燦爛的秋色!

  ***4***砰,砰,一陣槍聲傳來......

  充當獨立成分的,有的是一個詞,有的是短語,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較靈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復指成分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或短語指同一事物,作同一個句子成分。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書。

  ***2***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這已經成為。擋不住的歷史潮流。

  ***3***這就是朝鮮戰場上一次最壯麗的戰鬥--鬆骨峰戰鬥。

  在句子成份的定義上,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是相同的,只不過古漢語有特殊句式,它改變了成份的位置:文言語法變化不大,只是幾種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與現代漢語不同,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判斷句式被動句式倒裝句式省略句式疑問句式否定句式

  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鑑》***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被動句式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型別:一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誌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裡“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鑑》***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裡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鑑》***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誌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鑑》***這裡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倒裝句式***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王─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

  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說***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實際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型別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餘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亞父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等。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係的句子,表領屬關係的定語則不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還有一種民政部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年矣,而鄉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飢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時一個複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並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物件,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

  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裡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後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

  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於”和“以”常被省略。如:“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於”。又如:“賜之彘肩。”***《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疑問句式

  文言疑問句,一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有時也不用疑問詞。

  另外,還有些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

  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詞有否定副詞***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詞***莫***以及否定性動詞***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