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備考政治複習建議及時間安排

  初三備考政治的過程中,別忘了要安排好複習的時間。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提供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初三備考政治複習建議

  1、要紮實基礎知識,構成知識框架。

  在第一輪複習中,對初一、初二、初三各章節的基本知識點進行科學地梳理,使學生思路清晰,這是熟悉課本內容的基本要求。上新課時,學習知識往往是由課→節→框→目→點,複習時,可由點→目→框→節→課,一來二回,可使課本知識脈絡清楚,當然最好能用圖表形式將零散的知識點簡明而準確地表現出來,使學生構成知識框架,便於鞏固、記憶。

  2、利用例項說明基本觀點,提高綜合能力。

  在學生能較熟練掌握課本知識結構的基礎上,使其能結合例項解決問題:即面對例項,能就事例迅速找到對應知識點,能尋找到知識點在課本中相關的範圍和位置。因此,在第一輪複習中,要有意識地利用試卷集中強化訓練,培養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對課本知識點的反應、查詢、連線的速度與能力。

  3、關注時政,準確聯絡政治觀點

  要結合社會中的熱點,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判斷,連線所學政治觀點加以解決,學會抓住時政中關鍵字、詞、句所傳達出的相關資訊點,才可能做到準確把握、運用得當。所以,老師要有針對性地加以訓練,提高。

  初三備考政治複習安排

  一、第一輪複習***第一週----摸底考試***

  1.第一輪複習,形象的說,這一輪複習叫地毯式複習法、即將全部知識點進行總體的、全面的複習,使學生能夠紮實地掌握所應學知識,以便做到理論知識掌握於心,在考場上能靈活運用地解決實際問題。

  這一輪複習要“過三關”。⑴記憶關。必須做到對基礎知識的領會、記憶,使其系統化。⑵過基本方法關⑶過基本技能關。複習目標要明確,講練做到有的放矢。基本宗旨:知識系統化、練習專題化、專題規律化。

  2.第一輪複習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⑴必須紮紮實實地夯實基礎。中考試題按難、中、易為1:2:7的比例,基礎分佔總分的70%。因此使每個學生對初中政治思想品德知識都能達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應用基礎知識時能做到熟練、正確。

  ⑵中考有些基礎題是課本上的原題或改造、必須深鑽教材、絕不能脫離課本,同時選擇合適的複習方法,根據教材內在聯絡分類比較、歸納總結,掌握相互之間的區別和聯絡。

  ⑶全面瞭解學生的基本情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及時反饋矯正”,“因材施教,分類推進”的原則,緊緊圍繞教材,精心選題,顧全上、中、下的學生,課堂教學實行“低起點、快反饋”的方法。

  ⑷注重思想教育,不斷激發學生學好政治的自信心,並創造條件,儘量保證每一個學生有一次回答問題的機會,從而發現問題,讓學困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二、第二輪複習***五月份***

  如果說第一階段是總複習的基礎,是重點,側重雙基訓練,那麼第二階段就是第一階段複習的延伸和提高,應側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專題複習”。教會學生將社會熱點問題與所學的知識點之間的緊密聯絡。即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間是從第九周開始,估計使用三週時間。在這部分時間裡,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指導學生學以致用。教師主要是教給學生方法,包括分析材料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解題的方法。選取時政熱點問題,就是要及時掌握國內外重大時事政治,分門別類進行訓練,並要和課本的有關內容聯絡起來訓練,注意理論聯絡實際。

  第二輪複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⑴第二輪複習不再以節、章、單元為單位,而是以專題為單位。所以專題的劃分要合理,專題的選擇要準,安排時間要合理。專題選的準不準,主要取決於對課程標準和中考題的研究深不深。

  ⑵以題代知識。由於第二輪複習的特殊性,學生在某種程度上遠離了基礎知識,會造成程度不同的的知識遺忘現象。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以題代知識,特別注重解答後的反思。

  ⑶專題複習的難度要適當拔高。專題複習要有一定的難度,這是第二輪複習的特點決定的。沒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的能力很難提高的。提高學生的能力,這是第二輪複習的任務。但要兼顧各種因素把握一個度。

  第三輪複習***六月份***

  1.第三輪複習的形式是模擬中考的綜合拉練,意在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指導學生查清自己在知識掌握方面欠缺的地方,抓緊時間補遺,研究歷年的中考題,訓練答題技巧、考場心態、臨場發揮的能力等。

  2.第三輪複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⑴精心設計各種型別的試題。在複習過程中,教師要縱觀全域性,精心設計各種型別的試題。編寫試題首先要選基礎,即通過多練使基礎知識在理解和應用上達到運用自如、熟練、準確、舉一反三。

  ⑵選取薄弱環節訓練。①對學生易出問題的知識點或思想認識不夠的方面強化訓練。練得多了,就化難為易。②要重點訓練邊緣生的失分題目。因為邊緣生的學習情況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級成績的關鍵。

  ⑶選型別訓練,要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見多識廣,掌握各種型別題的特點和解題方法,訓練他們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⑷適當的“解放”學生,特別在時間安排上。經過一段時間的考、考、考,幾乎所有學生的心身都會感到疲勞,如果把這種疲勞的狀態帶進中考考場,那肯定是個較差的結果。但要記住,解放不是放鬆,必須保證學生有個適度緊張的精神狀態。實踐證明,適度緊張是正常或者超常發揮的保證。

  ⑸調節學生的生物鐘。儘量把學習、思考的時間調整得與中考答卷時間吻合。

  初三備考政治的重要知識點

  1、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產力。

  2、在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叫生產關係。

  3、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階段。

  4、石器作為人類製作的最初工具,在原始社會很長一段時間裡,有決定意義。

  5、火的使用,畜牧業和農耕業的產生和發展,對遠古人類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

  6、氏族是原始社會人們共同生活和勞動的基本單位。

  7、在階級社會裡,國家的本質是階級統治工具。

  8、奴隸的兩個來源:最初是戰俘,另一種是債務奴隸。

  9、文字的出現,有利於生產經驗和社會知識的繼承、積累和傳播,為科學文化的發展準備了必要的條件,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

  10、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是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

  11、具有世紀曆史意義的資產階級革命,發生在17世紀的英國和18世紀的法國。

  12、最大限度地榨取剩餘價值,是資本家進行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動機。

  13、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

  14、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15、私有制、階級、國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16、原始社會後期,生產力有了新的發展,標誌是金屬工具的出現。

  17、人類社會第一次形成的兩大對立階級是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

  18、為維護統治,地主階級除依靠暴力外,還利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宣揚君權神授,扶植教會勢力,以禁錮勞動人民的思想。

  19、中國封建社會的科技文化成就,代表了全人類在封建時代所達到的水平。

  20、生產社會化的表現:企業規模越來越大;企業之間的聯絡越來越緊密;企業的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

  21、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誌是《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22、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共存和鬥爭,是當今國際社會的基本事實。

  23、殘酷的封建剝削,無法提高購買力,同時,無法解決生產進一步發展所需的市場和勞動力問題。說明封建生產關係已不適應生產力發展了。

  24、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的根本原因在於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

  25、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及其影響表明,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