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詩歌鑑賞練習題及答案

  古詩詞鑑賞作為語文常考考點,是我們學習的要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咸陽城東樓

  【作者】許渾 【朝代】唐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節奏劃分】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註釋】

  ⑴咸陽:今屬陝西。咸陽舊城在西安市西北,漢時稱長安,秦漢兩朝在此建都。隋朝時向東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師長安。唐代咸陽城隔渭水與新都長安相望。

  ⑵蒹葭:蘆葦一類的水草。蒹,荻;葭,蘆。汀洲:水邊之地為汀、水中之地為洲,這裡指代詩人在江南的故鄉。

  ⑶“溪雲”句:溪,指磻溪;閣,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

  ⑷“鳥下”二句:夕照下,飛鳥下落至長著綠草的秦苑中,秋蟬也在掛著黃葉的漢宮中鳴叫著。

  ⑸當年:一作“前朝”。行人:過客。泛指古往今來徵人遊子,也包括作者在內。

  ⑹“故國東來渭水流”:一作“渭水寒聲晝夜流”,“聲”一作“光”。故國:指秦漢故都咸陽。東來:指詩人***不是渭水***自東邊而來。

  【譯文】

  登上百尺高樓,引我萬里鄉愁。蘆葦楊柳叢生,好似家鄉沙洲。

  烏雲剛剛浮起在溪水邊上,夕陽已經沉落樓閣後面。山雨即將來臨,滿樓風聲颯颯。

  秦漢宮苑,一片荒涼。鳥兒落入亂草之中,秋蟬鳴叫枯黃夜間。

  行人莫問當年繁華盛事,都城依舊,只見渭水不停東流。

  【主題思想】

  《咸陽城東樓》是唐代詩人許渾的作品。此詩用雲、日、風、雨層層推進,又以綠蕪、黃葉來渲染,勾勒出一個蕭條淒涼的意境,借秦苑、漢宮的荒廢,抒發了對家國衰敗的無限感慨。全詩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賦予抽象的感情以形體,在呈現自然之景的同時又體現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景別緻而悽美,情愁苦而悲愴,意蘊藉而蒼涼,境雄闊而高遠,神完氣足,為唐人登臨詩篇之佳作。

  無題

  【作者】李商隱 【朝代】唐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節奏劃分】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kān***。

  【註釋】

  ⑴無題: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願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無題”作詩的標題。

  ⑵“東風”句:這裡指百花凋謝的暮春時節。東風,春風。殘,凋零。

  ⑶絲方盡:絲,與“思”諧音,以“絲”喻“思”,含相思之意。

  ⑷蠟炬:蠟燭。淚始幹: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裡取雙關義,指相思的眼淚。

  ⑸曉鏡:早晨梳妝照鏡子。鏡,用作動詞,照鏡子的意思。雲鬢***bìn***:女子多而美的頭髮,這裡比喻青春年華。

  ⑹應覺:設想之詞。月光寒:指夜漸深。

  ⑺蓬山:蓬萊山,傳說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⑻青鳥:神話中為西王母傳遞音訊的信使。殷勤:情誼懇切深厚。探看***kān***:探望。

  【譯文】

  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更是難捨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乾。

  女子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雲的鬢髮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

  【主題思想】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是一首唐代詩人李商隱以男女離別為題材創作的一首愛情詩。整首詩的內容圍繞著第一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句中的設想:但願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全詩以句中的“別”字為通篇文眼,描寫了一對情人離別的痛苦和別後的思念,抒發了無比真摯的相思離別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詩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悶苦,具有濃郁的傷感色彩,極寫悽怨之深、哀婉之痛,並借神話傳說表達了對心中戀人的無比摯愛、深切思念。詩中融入了詩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行香子·樹繞村莊

  【作者】秦觀 【朝代】宋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牆。隱隱茅堂。飈***yáng***青旗、流水橋傍。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節奏劃分】

  樹繞/村莊。水滿/陂***bēi***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牆。隱隱/茅堂。飈***yáng***/青旗、流水橋/傍。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註釋】

  ①陂***bēi***塘:池塘。

  ②徜***cháng***徉***yáng***:自由自在來回地走動。

  ③飈***yáng***:飛揚,飄揚。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譯文】

  綠樹繞著村莊,春水溢滿池塘,淋浴著東風,帶著豪興我信步而行。小園很小,卻收盡春光。桃花正紅,李花雪白,菜花金黃。

  遠遠一帶圍牆,隱約有幾間茅草屋。青色的旗幟在風中飛揚,小橋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著遊興,走過東面的山岡。鶯兒鳴啼,燕兒飛舞,蝶兒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主題思想】

  《行香子·樹繞村莊》,北宋詞人秦觀的詞作。這首詞以白描的手法、淺近的語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萬物競發的田園風光圖。上闋表現的是一處靜態風景,主要是小園和各種色彩繽紛的春花。下闋則描寫流水青旗的農家鄉院以及鶯歌燕舞、蝶影翻飛的迷人春色。上下兩闋的風景合起來,便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宋代農村畫卷。它的獨特之處在於一反詞人其他詞中常有的哀怨情調,變為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從而寫出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給人以輕鬆愉快的美的享受。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棄疾 【朝代】宋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節奏劃分】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huán***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註釋】

  ⑴醜奴兒:詞牌名。又名《採桑子》、《醜奴兒令》、《羅敷媚》、《羅敷豔歌》。唐教坊大麴有《楊下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麴。南卓《羯鼓錄》作《涼下采桑》,屬“太簇角”。《醜奴兒》為雙調小令,殆就大麴中擷取一遍為之。《尊前集》注“羽調”,《張子野詞》入“雙調”。四十四字,前後片各三平韻。別有添字格,兩結句各添二字,兩平韻,一疊韻。

  ⑵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⑶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陳慥《無愁可解》:“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來不識愁味。”

  ⑷“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強***qiǎng***,勉強地,硬要。

  ⑸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⑹欲說還***huán***休: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休,停止。

  【譯文】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

  現在嚐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主題思想】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通篇言愁,上片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卻故作深沉的情態,下片寫出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鬱,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之情。全詞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構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