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學好高中化學的妙招

  俗話說:“學無定法,卻也不可無法。”學好化學還是有妙招的。

  妙招一、使用記憶本,強化記憶效果:

  化學是文科性質非常濃的理科。內容多、知識碎,大多是實驗結論,有不少知識只能知其然,而無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記住。甚至不少老師都贊同化學與英語的相似性,說“化學就是第二外語”,化學的分子式就相當於英語單詞,化學方程式就是英語的句子,而每一道化學計算題,就是英語的一道閱讀理解題。事實確實是這樣,化學成績優秀者,必定是準確記住了學過的每一種物質典型的物理、化學性質並能順利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理解並記住了幾個常用的解題方法和基本的實驗操作。而成績一直徘徊在六七十分,甚至為及格而發愁的“差生”,則肯定是在記的方面出現了問題。

  從心理學關於記憶的角度看,學習化學的過程就是對短時記憶進行加工,並使之進入長時記憶的過程。從短時記憶到長時記憶轉換的速度與質量決定了學習的效率。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也告訴我們遺忘的發生是不均衡的,總體上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到了一定程度就幾乎不再忘記。依據心理學的知識內容,我指導學生採用“記憶本”進行記憶。要求每個學生各一個“記憶本”,隨時把要記憶的知識,記在上面,帶在身上,隨時翻閱,反覆記憶。

  一般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記”下要記知識:

  ***1***記下規律性的知識:

  如:稀釋濃H2SO4時要將濃H2SO4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過濾操作的要點為一貼二低三靠。區分膠體和溶液的方法可利用丁達爾效應。有化合價升降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在給定的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性:氧化劑>氧化產物,還原性:還原劑>還原產物。焰色反應中鈉呈黃色,鉀透過藍色鈷玻璃觀察顯紫色。Al、Al2O3、Al***OH***3均可既與強酸反應,又與強鹼溶液反應。Fe2+與Fe3+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Fe3+遇到Fe、Cu等可被還原為Fe2+,Fe2+遇到Cl2、溴水、酸性KMnO4等可被氧化為Fe3+ 。化學平衡狀態的特徵:逆、動、等、定、變。元素週期表的元素性質的變化規律,金屬活動性順序、有機物中烴的燃燒規律等等。這是記的重點,即使會了,也要整理一下。這是各類考試的熱點。

  ***2***、記下特殊的知識:

  可以說,考試一半是考規律,一半是考規律中的特例。如:鈉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淡黃色固體Na2O2。鋁既能與酸反應,又能與鹼反應,均有H2產生。鋁與NaOH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AI+2NaOH+2H2O=2NaAlO2+3H2↑。Fe3+遇到SCN-時溶液變成血紅色,利用這一反應可檢驗Fe3+的存在。SiO2可與HF反應生成SiF4,從而用HF來刻蝕玻璃。CI2與Fe反應生成FeCI3,因CI2具有強氧化性。鐵、鋁在常溫下,遇到濃H2SO4或濃HNO3發生鈍化。氟與水的反應、氫氟酸的性質、氫氧化鈣的溶解度等等。一定要特別注意。

  ***3***、記下頓悟到的知識***大多是“一句話知識”***

  如:鹽類水解的知識點,學生學習上有困難。老師可以把它概括為一句話知識“誰弱誰水解,誰強誰顯性” 。活潑金屬可與不活潑金屬的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氫之前金屬可與酸反應置換出H2,而氫之後金屬不可與酸反應。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有口訣“升、失、氧、還;降、得、還、氧”。濃H2SO4具有吸水性、脫水性和強氧化性。檢測Cl-先加AgNO3溶液再加入稀HNO3;檢驗SO42-先加入鹽酸,再加入BaCl2溶液。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步驟有:計算→稱量→轉移→洗滌→定容→搖勻等等。

  ***4***、記下容易忘記的知識點:

  如:SO2具有漂白性,二氧化氮是紅棕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有毒氣體,易溶於水生成HNO3和NO。實驗室常用加熱NH4Cl與Ca***OH*** 2固體混合物的方法制備NH3,乾燥的NH3用鹼石灰。檢驗氨氣常用溼潤紅色石蕊試劑,並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實驗室常用鋁鹽與氨水反應制備Al***OH***3。構成原電池的條件:兩個活潑性不同的電極,電解質溶液,形成閉合迴路。元素週期律、酸鹼鹽的相互轉化、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有機物中官能團的特徵反應等等。

  例如:去年我教高二4個班的化學,學生人數很多,基礎又特別的差。要參加學業水平考試了,壓力非常大。沒辦法,只能迎難而上,我就是採用記憶本的妙招,來強化記憶效果。結果是成功的,人均分92分左右,合格率100%。

  妙招 二、精練“母題”,強調變化,重視方法,以一當十:

  目前的考生逐漸走入了一個“多多益善”的誤區。如果我們備考的時間是無限的話,那麼“多多益善”似乎是對的。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既然時間“有限”,而真題“無限”。為了最大限度地節省考生的寶貴時間,經過幾輪的反覆比對後挑選出來的經典題目,這些試題更具有代表性,即具有“母題”的功能特性,作為母題,在精闢講解的基礎上拓展、提高和深化,發散、延伸到子題,並通過解題方法和技巧的遷移,觸類旁通,使每個知識模組的基礎知識、基本題型和基本方法實現網路化、結構化,體現章節內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達到以一當十、以少御多的目的。

  如何精煉“母題”呢?首先是“一分為多”。因為母題往往是由多個層面的小題綜合而成,故當遇到一個“母題”,首先應該分析清楚,他由幾個什麼小題組合而成。

  第二:要分析清楚“考什麼”? 也就應弄清楚該題出自哪個章節知識,從而及時回顧相關的內容。

  第三:認識解這類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對每個小題依次解答然後合而為一,即整體解完。

  第四:尋找變化。要從知識層面、技能方法層面分析,找出該“母題”可能變化的形式,熟悉“變式一”、“變式二”等。通過這一步一步的分析,總結。即可以完成“母題”一類題的解法和記憶。這樣通過精煉“母題”,達到熟悉該類題的特徵、基本解法、變化趨勢,從而記住一題,即可熟悉一類。

  今後當它無論何時出現,以什麼便式出現,學生都能認出它來,至少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同時在精煉“母題”時, 學生通過問題,回頭鞏固知識。又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方法。這是一種動態的學習過程。既鞏固了知識,又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可見精煉“母題”可以做到以一當十,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稱取兩份鋁粉,第一份加入足量的濃NaOH***aq***,第二份足量的HCl***aq***,如果放出等體積氣體***在同溫,同壓下***,則兩份鋁粉質量之比為*** ***

  A. 1:2 B.1:3 C.3:2 D.1:1

  解析:首先該題,由Al與NaOH反應和Al與HCl反應兩個小題組合而成。考Al的重要化學性質,出自必修1的第三章知識。本題有以下兩種解法。方法一***計演算法***:略。方法二 ***推斷法***:不論是與NaOH***ap***反應,還是與HCl***ap***反應,均是Al失去電子:Al-3e==Al3+,還原產物都是H2,則都有如下關係:2Al——失6e-——3H2 。因此,雖然兩種反應不同,但是隻要放出H2的體積相同,消耗Al的質量就相同。***答案***D***點評***推斷法比計演算法更為簡捷,省去了依照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的麻煩。

  變式一:用Al箔包裝4.6克金屬鈉,用針扎出一些小孔,放入25ml水中,完全反應後並滴入幾滴酚酞試液,用排水法收集產生的氣體,下列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有氣泡產生 B. 收集到2.24L氣體***標況***

  C. 溶液變紅 D. 將Al箔在反應後溶液放置表面有氣泡產生。

  變式二:既能與鹽酸反應又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物質是*** ***。

  ①Al ②NaHCO3 ③Al2O3 ④Mg***OH***2 ⑤Al***OH***3

  A. 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

  妙招三、科學把握學習的“五環節”:

  專家們發現,因純智力問題而導致高考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少之又少, 90%以上都是因為不良學習習慣和方法積習已久,才導致高考失利。高中學習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預習、聽課、作業、複習、總結五大環節,少了哪一步都會影響知識的學習效果,高中生應當儘早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按部就班地跟著課程進度學習,穩紮穩打才能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優秀生學習的方法雖然各有自己的特點,但據教育家調查發現,多數優秀生的學習都抓住以下五個基本環節:

  ***1***、預習:在瀏覽教材的總體內容後再細讀,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理清哪些內容已經瞭解,哪些內容有疑問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點、難點***分別標出並記下來。等老師上課時重點聽這些。

  課前預習的方法:

  ***1***、閱讀新課:瞭解教材的基本內容。

  ***2***、找出難點:對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

  ***3***、溫習基礎:找到本節內容與前面已學知識的聯絡,溫故而知新。作為學習新課的知識鋪墊。

  ***4***、發現問題,準備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聽課。有意思的解決問題。

  ***2***、聽課:聽老師講課是獲取知識的最佳捷徑,提高課堂效率是尤為重要的,那麼課堂效率如何提高呢?聽課時,思想上必須與老師講解的思路保持一致,聽老師對事物是怎樣分析、推理;聽老師解決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技巧;聽老師對問題有哪些提問和解釋。這樣才能把握住聽課的重點。聽課中,要把自己在預習中的理解,和老師講解的相比較,看自己和老師有哪些相同點和區別點。通過這種比較,—是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二是加強自己的思考、認識與提高;三是能發現自己在預習中的錯誤原因。聽的過程始終伴隨著思。只聽不思,那是傻聽,只思不聽,那是走神。聽思結合,同步進行,才叫會聽。聽到的與想到的相契合,想法就得到了印證;聽到的與想到的相矛盾,就要進一步去聽個究竟,弄清到底為什麼。思而不得,聽不明白,就不能輕易放過。在聽課的過程中學會記。聽用耳,思用腦,而記則要動手。合理地利用筆記本。

  ***3***、作業:及時完成作業,對於學好數理化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統計結果表明:成績不理想的同學,99%與此有關。做作業前,認真回顧當天所學的內容。對於不熟悉的知識點要及時回讀深問,將遺忘的知識補上,將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最後才進行作業。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培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知能並舉的目的。

  ***4***、複習:不是任何複習都能同等的良好效果。複習的效果與其說決定於複習的次數,不如說決定於複習的合理組織。

  ①正確合理地安排複習時間。首先要及時複習。遺忘規律指出,識記後最初遺忘較快,以後逐漸減慢。針對這一規律,識記後應及早加以複習。其次是間時複習***即在複習中間有休息***比不間時複習的效果好。越是較難的材料,間時複習的效果越比不間時複習的好。

  ②複習中的嘗試回憶。研究證明,在複習過程中,拿全部時間複習,不如只拿部分時間複習,而用另一部分時間去進行嘗試回憶。嘗試回憶與識記交替進行,一方面通過嘗試回憶,及時瞭解自己的學習成績,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通過嘗試回憶瞭解材料的難點,從而使下一次複習更有目的性,以便在難點上多下功夫。

  ③整體複習與部分複習。 對於不太長的材料,整體複習比部分複習效果好。但若材料很長,部分複習又比整體複習效果好。

  ④複習的形式多樣化。運用多種多樣的複習形式能提高複習效果。如把新舊材料加以對比來複習;儘可能利用多種分析器的活動,把看、讀、寫、聽結合起來複習;把所學材料加以系統地組織,自己編寫提綱等等。

  我們在教學中要正確引導學生複習。例如學生在背誦古文時,讓學生看幾遍以後就試著背,比用全部時間來回地讀記憶效果好得多。在複習外語單詞時,採取聽、說、讀、寫多種方法比單純用一種方法要有效。

  ***5***、總結:有的同學不知道怎麼總結,我指導學生從兩個反面進行總結。

  第一:學到了什麼知識,重點、難點。

  第二:如何運用本節知識去解決相關問題。比如烯烴這一節,我們可以大致按乙烯的結構、乙烯的物理性質、乙烯實驗室製法、乙烯的化學性質、乙烯的用途等方面進行總結。

  以後,每一節都按這個模式。這樣,每天都總結,記憶的效果就好。知識點就記的牢固。

  總之,只要學習方法正確,相信同學們會輕鬆地把化學學好的。並且通過指導學生掌握“五環節”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習更主動,更有計劃性。他們越學越愛學,越學興趣越濃,學習效果也得到顯著提高。例如:我以前教高一331班化學時,針對學生剛進高中,初中學習的化學知識有限,學生的學習方法還不成熟,我就引導他們 節來進行。剛開始時學生不太適應,後來慢慢的在學習方面顯示出了效果。每次大考、小考331班成績都比其他班高出很多,還受到了校長的表揚。

  妙招四、加強課外閱讀,拓展知識層面: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學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書的框框,那麼無從說起他對知識有穩定的興趣。”為此學生除了精讀課本外,為了拓展知識視野、歸納知識內容、提高解題技巧和掌握解題方法,訂一份質量高、導向性準、實用性強的同步輔導材料很有必要。例如《中學化學教學參考》、《中學生數理化》、《課堂內外》等雜誌和科普讀物,它們的內容緊扣化學教學大綱和教材,其針對性和適用性很強,配合教學進度,指導解析疑難,注意智力開發,重視能力培養;它們的題材廣泛新穎,內容豐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動活潑,圖文並茂。它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方法,透徹理解教材,靈活運用知識,培養探索精神,它們是學生的好朋友。

  例如:對於課堂上學生聽不太懂的知識點,課後就可以及時請教課外閱讀資料,它是你的第二位好老師。對於課堂上重要的知識點和難點,也可以通過再看課外閱讀資料,來進一步加深理解和記憶,便於做題和考試。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豐富你的知識面,因為其中有很多知識,書上沒講,或者講的過於簡單,但高考又往往要考或者要求知道。另外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有利於整個高中化學的學習。我個人認為每個學生至少要有一本課外閱讀資料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我每年的教學都是如在完成的,學生們的收效都很好。

  對科普報刊上的文章,除了自己特別有興趣的可以精讀外,一般只要泛讀就可以了。在泛讀中可能遇到一些自己讀不懂或讀得不太懂的問題,這不要緊,從閱讀中知道有這麼一回事,也是有益處的,這種閱讀的主要意義在於擴大你的知識面,活躍你的思維。課外閱讀的方法:選擇閱讀;上網查詢;注意摘錄。

  綜上所述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體會,每一處都在教學中實踐過。結果證明,“差生”之所以差,“優生”之所以優,關鍵是學習習慣和方法上的差和優。“差生”要轉化為“優生”,關鍵是要轉變學習習慣,掌握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無定法,卻也不可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