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困潦倒創業的故事

  能不能創業成功跟學位沒關係,但跟好不好學肯定有關係。好學才能有成長的空間。看看那些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找到成功的創業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90後富二代不啃老種水果建休閒農莊

  和許多做農業專案的人不同,景秀大地生態農莊的“莊主”王博,是一名“任性的”90後。套用一句時髦的話,本來可以靠老爸逍遙快活,他卻偏偏選擇了當“泥腿子”。

  從一開始踏入這一行,很多人就斷定他“玩”不了多久。如今,4年過去了,年輕的他臉龐上滿是風霜的痕跡,給了當初質疑他的人有力的迴應。

  “任性”90後不承父業單幹農業——

  種火龍果20萬學費入門買教訓

  春光明媚的4月,站在蔡甸玉賢鎮松林村的水泥路上,滿眼的蔬果和鮮花,空氣中飄蕩著甜甜的果香。一排排農莊規劃齊整、錯落有致。這是現在景秀大地生態農莊的樣子。四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湖荒地,雜草叢生。

  其實,王博背靠家族企業,父親的公司還是湖北一家行業龍頭企業,接父親的班就有比普通人高很多的起點。但是,大學畢業後,他嘗試走自己的路。賣過房子,做過網路,做過營銷,還在政府部門上過班。“後來接觸到農業採摘園,覺得這一行大有潛力,於是決定從這一行入手。”對於兒子“種地”,開明的父親選擇了默許。“有些喜好是與生俱來的,做過很多事情後,我發現自己熱愛土地,最喜歡農業。”王博對記者說。為此,他在蔡甸拿下1500畝地,開始打造自己的農莊。

  五六年前,他就發現武漢市場上火龍果賣得很好,而且與本地橘子桃子等水果相比,經濟效益高很多。他了解到,正常一畝地火龍果產量可達2000公斤。於是,王博決定種火龍果。

  2011年,他投入20多萬元試水,從山東引進紅心火龍果。“火龍果為熱帶、亞熱帶水果,我當時考慮,山東冬天的溫度比武漢要低很多,在山東能生長按理在武漢也能生長。”為了給幼苗保溫,王博在幼苗上覆蓋了4層保溫膜。但到了年末成熟之時,他發現自己花了大半年心血,卻一個火龍果都沒有結出來。

  懊惱之餘,懂行的專家告訴他,火龍果之所以在山東能生長是因為山東冬天雖冷,但日照時間長,武漢溫度略高,但一下雨就連續陰好多天,影響到植株的生長。要想在武漢種好,必須採取技術措施補充光照和控溫。

  這次挫敗後,王博開始惡補水果種植技術,並請來農業專家坐鎮。

  不僅賣水果,更要賣服務賣健康——

  四季採摘?旅遊休閒農莊具雛形

  近年來,採摘遊成為江城旅遊行業的熱門專案,而農戶採摘往往品種單一,較難形成集聚效應。“何不建設一個擁有多種果品蔬菜供採摘,集餐飲娛樂為一體的觀光休閒農莊?”順著這條思路,在農業專家的技術支援下,2012年起,王博在自己的農莊陸續引進了近百種水果,僅葡萄就有11個品種;桃子包括油蟠桃、水蜜桃、黃桃;石榴分軟籽石榴和黑籽石榴;梨有翠冠梨、圓黃梨等。並保證了每個月都有兩種以上的水果供遊客採摘。比如,11月草莓、冬棗成熟,到第二年的4月草莓下架後又有西瓜、桑葚、櫻桃等,6月份桃子成熟、7月份葡萄成熟,10月份葡萄下架後無花果和石榴也相繼成熟了。

  正如他所預想的,豐富的品種聚集效應,每年為他的農莊帶來幾萬人的客流。

  2014年,除了蔬果採摘,王博開始走觀光旅遊休閒農莊路線,增加了多項遊樂設施,以便遊客來了後能夠停留更久。2015年,農莊全年接待遊客8萬人。“目前農莊還只是一個採摘基地,未來要向景區方向發展,打造華中地區最大的觀光休閒農業採摘園是我的終極目標。”王博信心滿滿地說,“雖然一年接待遊客幾萬人,被很多人誇讚我的水果好吃,但這樣我依然是在賣水果,我要做的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不單純賣水果,還要賣服務、賣健康、賣品牌。”

  二:

  退休老人三沖茶葉創業年入1200萬

  本是到了享清福的年紀,家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鎮的退休老人陶德武卻因為對家鄉茶葉的一片深情,將一家瀕臨倒閉的茶葉公司接手過來。四年來,陶德武四處奔走,找政府幫忙、到銀行借貸,克服重重困難,奇蹟般地把公司盤活了。

  如今,陶德武的三沖茶葉公司在隆林已是家喻戶曉,因為該公司已擁有5000多畝的高山生態茶園,年產幹茶100多噸,年收益1200多萬元,成為了該縣集種植、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退休老人不清閒 痴情茶葉首創業

  開車從德峨鎮政府出發,繞著盤山公路向三衝村方向行駛,十幾分鍾後,在山腰的一處,一棟富麗堂皇的建築出現在記者眼前。記者本以為是一處旅遊景點,沒想到,這棟氣派的建築竟是隆林三沖茶葉公司的辦公樓。在辦公樓左前方,是生產加工車間,著名的三沖茶葉便是在這裡加工的。

  說起當初退休後為何還要創業,陶德武告訴記者,是一份牽掛。原來,陶德武在退休之前是一名鄉鎮幹部,主抓當地的茶葉生產工作。“幹了幾十年,對原來主抓的隆林三沖茶葉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三衝村海拔1680米,地勢高峻,山嶺連綿,峰巒起伏,溪流縱橫,土壤肥沃,常年雲霧繚繞,“晴時早晚遍山霧,陰雨成天滿山雲”,素有“雲霧三衝”之稱。在這裡,種植的茶葉因得益於地形和氣候的優勢,成為當地的一大農業特色。

  1996年,由於市場的原因,原來經營三沖茶葉的那家企業業績下滑,產品賣不出去,資金短缺,一些農戶也申請退出。當時主抓三沖茶葉的陶德武憂心忡忡。通過聽取專家意見和自己反覆思考,他建議企業採取統一收購農戶茶葉、統一採集、統一管理、先囤貨等方式,使得企業渡過難關。2005年7月,陶德武退休。當鄉鎮領導詢問他今後的打算時,他跟領導說,他想把那家三沖茶葉公司盤下來自己做。“很多人都私下議論開了,反對的聲音很多,說我年紀一大把了,有福不好好享,盡瞎折騰。”

  盤下三沖茶葉公司後,陶德武每天都很忙:走基地、進車間、跑市場,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每次碰到熟人,他們都說,看你在公司忙裡忙外,跑不停,哪裡像退休的人哦!”

  兩起兩落不灰心 力挽狂瀾救公司

  2007年,茶葉市場出現波動,普洱茶被炒得虛高,其他品牌的茶葉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三沖茶葉也不例外。

  “茶葉賣不出去,大家都很灰心,不想做,想退出。”雖然自己也很著急,但看著大家低落的心情,陶德武還是咬牙堅持,並逐一找員工談話,做他們的思想工作。為了帶動員工和農戶的積極性,陶德武創新了企業發展模式,成立茶葉合作社,將肥料免費供應給農戶,待到茶葉收成時,按市場價收購。經過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幾乎瀕臨倒閉的三沖茶葉公司死而復生。

  2009年,陶德武的三沖茶葉再次面臨危機:市場上瘋狂搶購茶葉,提高茶葉價格,導致公司出現資金鍊斷裂。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經營的公司又一次面臨倒閉的危險,陶德武這次是鐵了心也要挽救。“不貸就死,貸了還有機會挽救,賭一把!”陶德武稱那次的路走得特別艱辛,他將自己多年來的積蓄拿出來補進去,還找銀行貸了20萬元。“真的是把老本都賭上了,當時我的行為很多人都不理解,家人也反對,但我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做了。”

  幾個月後,公司的效益重新好轉起來,陶德武心中那沉重的石頭終於落了地。“當時的壓力是很大的,還好挺了過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陶德武仍感慨不已。

  兩次的堅持,讓陶德武對三沖茶葉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也特別感激曾經幫助過他的人。為此,他在做強做大公司的同時,也懷著一份感恩的心,帶動三衝村的村民種植茶葉走上致富路。“我們跟農戶籤合同,我們提供技術指導、免費發放肥料,收購農戶茶葉,請農戶幫忙採摘茶葉,工錢一天100元。”陶德武告訴記者,剛開始只有30多戶加入,後來隨著公司經濟效益越來越好,信譽度越來越高,更多的農戶加入到種茶行業。“到現在為止,已經有500多戶加入。”

  “現公司擁有5000多畝高山生態茶園,有524戶農戶種植茶葉,形成紅、綠茶一系列產品的生產線,年產幹茶100多萬噸。去年,公司的總收入有1200多萬元,今年的收入會更高些。”陶德武說,隆林三沖茶葉現已經走出隆林,走出廣西,賣到了廣東、浙江、湖北、河北等地。

  女承父業挑大樑 希望走出新天地

  公司做大做強了,陶德武開始思考今後公司的發展。“我現在年紀也大了,跑不動了,想找個接班人來替我管理公司。”陶德武膝下一兒一女,本來他打算讓兒子接班,但是畢業於廣西醫科大學的兒子對此不感興趣,於是他就把希望寄託在自己女兒身上。“我女兒陶思藝剛好是學商務的,算是專業對口。”陶德武告訴記者,他女兒2011年畢業,畢業後就跟著他在公司學習。“她學得很快,兩年的時間就懂了很多,還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產品的設計和包裝。”

  2013年,陶思藝成為了公司的法人,對外營銷全部由她負責。也就是在這一年,三沖茶葉“翅東”牌金毫紅茶獲得了第三屆廣西名優特“中心產品”金獎。在記者採訪當天,陶思藝正從南寧準備上北京參加茶葉展銷會。之後,記者電話採訪了陶思藝。她告訴記者,她學的商務專業知識對她的幫助很大,此外,由於到各地進行營銷,也使得她視野開闊了很多。“我想在父親制定的公司發展模式上進行新的嘗試和發展,走出新特色,讓公司能夠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