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亂髮脾氣怎麼辦

  孩子上了小學以後越來越難管教,一點事情不如他意就會發脾氣。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怎麼教育寶寶亂髮脾氣

  1、公共場合,從長計議,幽默化解

  公共場合孩子發脾氣,很多父母會覺得很沒面子,尷尬。其實這是幾乎所有父母都會遇到的問題,並不意味著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此時,完全可以開個小玩笑,比如說:看起來我們有點家務事得要私下處理下了。如此輕鬆的狀態,既能打消旁邊人看熱鬧的興趣,也好緩解自己的尷尬,帶孩子到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你們倆可以再“從長計議”。

  2、不要在孩子情緒激動時處理問題

  孩子發脾氣的當下,大人不要驚慌失措,或者表現出不安,立馬失去了自己的立場。更不要說教,因為孩子哭的時候,他的注意力在自己的感受上和尋求你的安慰上,對其它並不在意,也沒有精力去在意。

  要知道,一個人有脾氣、鬧情緒的時候,跟他講任何道理,他都是關著耳朵、聽不見的。因為這時他情緒的中樞,和你跟他講道理的那一片大腦皮層的位置是不一樣的。其他的位置都是關閉的,只有那一片情緒中樞是活躍的,所以你講道理根本沒用。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用目光安撫孩子,輕輕觸碰他的臉、手,摟他在懷裡。你的舉動能夠讓孩子體會到,你是明白他和理解他的。等孩子哭完,你可以再告訴孩子,下一步該怎麼辦,或者和孩子商議解決問題。

  3、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2-3歲孩子注意力的維持時間也只有3-5分鐘。遇到孩子執著在一件事情上哭鬧不止的時候,採用注意力轉移的方法通常會有效果。但一定要轉移到另一個新奇和對孩子來說有趣的東西上。

  對於3歲以上、可以用語言清楚表達的孩子,媽媽不妨說:你可以告訴我你堅持要這個的原因,至少3點。

  如果孩子還小,1歲左右的,不能清楚表達,媽媽需要抱起孩子說“寶寶,媽媽帶你看看更有趣的東西”,不要跟孩子說太多道理,他不會樂意聽。

  4、學會轉換語言,多用“我”做主語

  孩子鬧脾氣也跟父母說話的方式有很大關係。孩子說“不吃飯”,父母可以說“那吃口菜吧!”;孩子說“不洗澡”,父母可以說“那衝一下就泡奶喝”;孩子說“買雪糕”,父母可以說“好,過兩天媽媽買給你”等等,學會用另一種方式要求孩子,即我們常說的不直接說不,而是排序。

  比如,當孩子耍性子的時候,父母不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更好的說法是:我很生氣,上了一天班很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安靜一點兒。如果父母真能這麼做,孩子的內心會感受到父母的公平、理性、溫暖與堅定,而且他們會模仿。雖然孩子的變化不會立刻就有,但是隻要父母肯朝向這個方向努力,就一定會看到孩子的轉變。

  孩子脾氣不好的原因

  1、看看是不是父母本身脾氣就不好。

  不少父母本身性格急躁,容易發脾氣,不管是什麼場合,只要孩子不聽話,就會給予訓斥甚至打罵,有時依照自己的情緒來管教孩子,時鬆時緊,這樣不僅對孩子的自尊心無益,而且也讓孩子學到了“情緒失控”。

  這種情況,父母其實首先就是要做自我情緒的管理,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

  2、情緒日漸豐富,而語言表達跟不上

  孩子由於年齡和自身發育的特性所致,有時沒法用正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緒,當大人總是不明白孩子的意思時,他就會著急,因為在他看來,媽媽應該是知道我要幹什麼的呀!而且,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1歲半前後開始,孩子就日益希望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在面對父母的過多限制時,他們不懂的如何用語言表達,就只好通過發脾氣、大哭大鬧的方式去抗爭和尋求自己的權力。

  這種情況,和孩子硬碰硬,教不會孩子自我控制的方法,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倔,或者乾脆退縮。所以共情是關鍵,同時要教會孩子更多表達自己的辦法。

  3、孩子內心有恐懼

  有些孩子,尤其是3歲左右,已經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了,可是父母會發現,某一個情形下,或某段時間內,孩子情緒上出現了“退化”,容易失控,並伴隨出現一些很糟糕的行為問題,如打人、搶東西、摔東西等。

  這極有可能是孩子內心有恐懼。孩子覺得受到了某種傷害,不知道如何面對和處理,於是呈現出失控的狀態。因為內心存在恐懼,更渴望大人的關注和幫助,可是他們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只能通過大哭的方式。因此若父母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便能有效安撫孩子內心的脆弱,幫助孩子疏導不良情緒,排解孩子內在的恐懼感。隨後,孩子才可能信任你,向你伸出求助的手。

  4、家庭教養方式不一

  家庭成員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存在不一致,孩子就會看人來辦。例如孩子在為了某種目的而哭鬧時,如果爸爸不同意就去找媽媽,媽媽不同意就去找爺爺奶奶,利用家庭成員之間的教育分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一次成功了之後,孩子就會一而再、再而三,遇到不滿足的時候,就會情緒失控地哭鬧。這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孩子大發脾氣的原因,他們在試探自己的方法是否可以實現自己的目的。

  對此,當然首先要做的是,解決大人之間的教養衝突,避免有一方過於溺愛,統一教養方式,明確第一撫養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