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故事
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多不勝數,其中一些蘊含著人生哲理的經典傳統故事值得大家閱讀。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公明儀對牛彈琴
戰國時期,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叫公明儀。他彈奏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受人們推崇。有一天,公明儀看到田野裡有一頭黃牛,心想:“音樂乃天地之神韻,能通宇宙之靈,何不為牛彈奏一曲呢?”於是,他端坐樹下,為那頭黃牛彈起了一支很動聽的曲子。可是那黃牛根本不理會美妙的音樂,仍舊頭也不抬地吃草。公明儀以為它嫌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換了一支通俗一點兒的曲子,可黃牛仍然無動於衷,公明儀很失望。旁邊有人見了,連忙安慰他說:“你不要生氣,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而是你彈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於是公明儀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聲以及小牛的“哞哞”聲。這時,黃牛立刻搖頭尾巴,豎起耳朵,認真地聽了起來。
【感悟】世上萬事萬物無定律,對牛彈琴的故事說明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同樣如此,在學習過程中,青少年不要今天讀這,明天看那,就像瞎子摸象,碰啥算啥。到最後什麼也沒有學好。真正會學習的人,善於取捨,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成效,所學知識能夠在哪個方面對自己有所幫助。也就是說,學習要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李謐青出於藍
南北朝時,李謐18歲就拜當時的大學問家孔璠為師。孔璠知識淵博,為人謙虛,學生們都很敬仰他。李謐拜他為師後,學習非常刻苦。沒過幾年,甚至連孔璠都有不如李謐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讀書時不太理解書中的一段話,就請教李謐:“你看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李謐認真地分析了那段話,然後詳細地回答了老師的問題。有人問孔璠:“你做老師的倒要請教學生,就不怕在學生面前失去威信嗎?”孔璠不在乎地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老師也不是固定的,誰懂得多,誰就可以做老師。”問他的人聽了,信服地點點頭。
【感悟】《增文賢文》中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孔子說:“後生可畏。”李謐的老師孔璠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可見,對於任何一個勤奮好學的人,我們都不能輕視,新舊交替是自然規律的具體體現,前人已一語道破了其中玄機。青少年應該知道:只要別人比我們懂得多,無論他是什麼出身和什麼年齡,都有資格做我們的老師。同時,要端正學習態度,不懂就問,虛心請教,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
三:梓慶鬼斧神工
春秋時,有一個叫梓慶的木匠,他技藝高超,製作出的木器精巧而耐用。這天,他雕琢了一把木頭鋸子。這把鋸子造型美觀,上面的花紋纖巧,從沒有一把鋸子這麼美。每一個見過這把鋸子的人無不歎為觀止。大家都不相信是梓慶做的,都認為只有鬼神才能做出這種極品。
魯國國君聽說後,也跑來欣賞。他很驚奇,也不相信這是人工做出來的,於是問梓慶:“你是不是會法術?這把鋸子是不是用法術做成的?”
梓慶笑了笑,說:“我不過是一個普通人,怎麼會懂法術呢?”
魯國國君不相信他的話,接著又問:“那好,你告訴我他的製作過程。”
梓慶回答說:“做這把鋸子之前,我先養神靜氣。齋戒三天,以獲得內心平靜。在這三天,我使自己摒棄掉對榮華富貴的渴求;然後再齋戒五天,使自己去掉雜念,忘掉技巧;接著再齋戒七天,這時我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已經能做到‘不以物喜’。我的眼中已沒有朝廷和家庭,外界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影響到我的技藝了。齋戒過後,我會去森林中尋找製作鋸子的原料。我仔細觀察各種樹木,以選擇與鋸子外形最匹配的。而這時鋸子的樣子已經成竹在胸了。只要選好木料,鋸子也差不多完成了,只需要加工就可以了。做任何木器,我都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我想這大概就是製作出來的木器好像神工鬼斧製作一樣的原因吧,以一顆純真的心,加上木料的自然天性,製作出精巧的木器也就不奇怪了。”國君聽完,恍然大悟,這才明白何為“鬼斧神工”。
【感悟】這個故事源於《莊子》,旨在告訴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精神專注,摒除雜念,達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成功。故事中的梓慶已達到這種境界,他依次淡忘富貴、美名、自我,所以才能夠做到心靈與自然的契合,製作出好像出自鬼神的鋸子。保持內心清淨,不受世俗的干擾,集中精神專注於自己的事業,這種境界也是為人處事之最高境界,值得我們窮其一生去努力追求。
四:數星星的孩子
晚上,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坐在院子裡,仰著頭,數著天空的星星。奶奶笑著說:“傻孩子,那麼多星星,一閃一閃地亂動,你能數得清嗎?”孩子說:“奶奶,能看得見,就能數得清。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你看,這顆星和那顆星總是離得那麼遠。”爺爺走過來,指著北邊的天空,告訴孩子哪些星組成北斗星,哪顆星叫北極星,還說北斗星總是繞著北極星在轉。為了驗證爺爺的話,這個孩子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繞著北極星慢慢地轉動,這個數星星的孩子叫張衡,是漢朝人。他長大後,成為了偉大的天文學家。
【感悟】但凡做學問或專門從事一門職業的人,都是通過認真學習和小心的求證之後,才能有所建樹。正因為小張衡具有了這種可貴的精神,所以才成為了偉大的天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