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語錄十則感言

  孔子語錄十則,在中國幾千年的古代歷史上,要說最著名的人物、名氣最廣的人物,非孔子莫非,而孔子之所以揚名幾千年,和他的著作《論語》有關。現在請欣賞小編為你帶來的。

  

  孔孟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同時,孔子提倡和讚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內容。孔孟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課文的幾則語錄,體現《論語》的文學特點。首先,它們全是用當時的規範口語寫成的,明白如話。其次,語言自然流暢,簡約樸實,不事雕琢,不求辭采,卻能表達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們有一種從容不迫、多方啟發的風格,體現出所謂“文如其人”的文章規律,使讀者如同親眼目睹“循循善誘”的師長。最後,《論語》偶爾也有生動的比喻,使讀者耳目一新。

  《孟子》也屬語錄體。《孟子》善於論辯,《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節。課文中“弈秋誨人”的故事,就是一例。這種故事往往成了寓言。這樣的寓言是為了說理,為了辯論。《孟子》的寓言,多有民間故事色彩。《孟子》裡許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戶曉,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長”等。

  孔子語錄十則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3、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5、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6、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7、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8、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9、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0、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個人資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華夏族,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

  孔子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理國家。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修訂《詩》、《書》、《禮》、《樂》,序《周易》,撰寫《春秋》。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論語》。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世界各地都有孔廟祭祀孔子。

  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李學勤先生指出:孔子不僅開創了儒學,也開創了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