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如何養殖海蜇

  海蜇的養殖方法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的,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海蜇的人工養殖方法。

 

  海蜇的人工養殖方法

  海蜇的人工養殖:池塘選擇

  選擇離海邊比較近,進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換水***的池塘。

  池塘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資源以便調整水的鹽度。

  池塘的大小在20畝以上為宜,越大越好。

  水深在1米以上,1.5~3米為最宜。

  岸邊的坡度應該是越陡越好,如坡度太緩應該在岸邊水深0.5米處加圍網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搶灘死亡,所以要注意了。

  海蜇的人工養殖:水質管理

  在池塘養殖海蜇時, 為了保持池塘的水質, 水體必須經常換。通過換水, 不僅為海蜇的生長提供足夠的餌料生物, 而且可以保證水體肥活嫩爽, 對海蜇的生長起到刺激、促進作用。換水必須堅持少換、勤換, 避免大排、大灌。池塘中的海藻對水質的保持也非常重要, 應該定期清除養殖池中的海藻。研究表明, 可以通過人工接種小球藻培養池塘優勢種群, 改善池塘環境, 培養海蜇的天然餌料, 降低養殖成本。

  海蜇的人工養殖:放苗

  放苗時間應該選擇在天氣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無風、無陽光直射的天氣。

  放苗的密度應該嚴格控制在300只/畝以下。密度過大會造成缺氧、生長緩慢、長不大等現象。具體的放苗密度應該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質情況及換水條件等相聯絡,條件好的密度可以大一些,條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否則可能導致養殖失敗。

  蜇苗運輸時應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溫。

  放苗時把苗倒進一個比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內的水,讓苗適應一段時間***10~20分鐘***後再放入池中。

  最好將苗直接運到池塘中間,均勻、緩慢的潑灑入池內,操作不可急躁,以防傷苗。

  海蜇的人工養殖:日常管理

  海蜇養殖基本上採用的是不投餌的方法,因此換水***補充水體的天然餌料***對海蜇養殖非常重要。

  放苗後如果天氣正常,水質條件正常,7天之內不需換水,7天之後可少量換水***每次不超過20%***

  海蜇養殖前期***10~20天***換水條件好的池塘可每天換水,應該遵循少換、勤換的原則。進、排水最好不要大排大灌,那樣會對苗產生傷害***如苗粘在網上而導致死亡***,尤其是在海蜇的傘徑長到5釐米之前。

  遇到壞天氣如大風、大雨,最好不要換水,以免環境變化太大而對海蜇的生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換水前應該對所要換的新水的溫度及鹽度進行測量,和池子內的差別不能太大,鹽度變化幅度不能超過10‰,超過這個數量不能換水。

  池水的鹽度最好能保持在20‰~30‰之間,對於那些附近有淡水資源的池塘,應該充分利用淡水調整池水的鹽度。在適宜的區間內保持相對比較低的鹽度對海蜇的生長是很有利的。但淡水的注入要均勻,不能因為區域性鹽度過低而造成海蜇的死亡。

  隨時觀察海蜇的活動及生長情況,監測水質變化及水中浮游動物的量。

  海蜇的養殖技術

  形態特徵

  海蜇身體分為傘部和口柄部。傘部高,呈超半球形,中膠層厚。傘體中央向下為圓柱形口柄,其表層佈滿刺細胞團,起捕食與防禦功能。吸口是胃腔與外界的通道,兼有攝食、排洩、生殖、迴圈等功能。

  胃腔大,橢圓形。由中央胃向傘緣伸出6條輻管,輻管側生若干分支小管,終端由一條環管連線,形成複雜的網管系統。胃腔向下延伸並向口腔和肩板分叉形成腕管,與吸口相通。生殖腺由胃腔內傘壁的內胚層形成,位於傘體腹面生殖下穴的上方,在胃絲外側,褶疊形成,寬5毫米~10毫米,共4個。生殖腺的一端***向心端***與膠質膜相連,另一端遊離,與膠質膜之間形成生殖腔隙。無生殖管,性產物經由生殖腔隙通向胃腔,再經吸口排出體外。體色多樣,多數呈紫紅色、乳白色、淺藍或金黃色。傘部和口柄部顏色相似。

  生殖與發育

  行世代交替生殖,水母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無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過橫裂生殖產生水母型,水螅型營固著生活,水母型營浮游生活。通常所說的海蜇是指水母型成體。

  海蜇雌雄異體,秋季性成熟。傘徑為500毫米的個體懷卵量4000萬粒~5000萬粒。精子頭部圓錐型,長約3微米;尾部細長,長約40微米;卵圓球形,長約80微米~100微米,懷卵量數千萬粒,分批成熟排放。海蜇卵子是在脫離卵巢後在海水哺育下完成成熟分裂的。

  受精卵在適宜溫度下,發育成浮浪幼蟲,呈長圓形。幾天後多數可變為早期螅狀體。螅狀幼體營固著生活,從秋季到翌年夏初的一段時間裡,每個螅狀體能形成許多足囊,當水溫升高到一定的溫度時,足囊以無性繁殖的方式形成許多新的螅狀體,然後產生碟狀體,最終變為幼蜇。兩個月後,傘徑達到1釐米-4釐米,體重6千克-20千克,成為性成熟的成蜇。

  海蜇的養殖要點

  1.海蜇放苗

  放苗前準備:池塘蓄水後使用漁水旺?速肥型***每桶10~15畝***或漁水旺·093***800~1000g/畝***進行快速肥水,培養有益藻類。

  放苗:山東、遼寧沿海地區一般為5月中旬,池塘水溫一般在18~20℃,放苗前1天使用水自然?解毒專用***每瓶3畝***進行水體解毒,配合益倍康?應激專用***每包2~3畝***和益倍康?免疫專用***每包2~3畝***潑灑。

  2、水質調節

  養殖初期:保持池水水質相對穩定,一般情況下,放苗後7~10天之內無須換水,保持水深0.7 米左右;放苗一週後,保持每天加水250px,直至池塘最高水位。水體透明度控制在40~50釐米,使水色呈黃綠色***矽藻和綠藻的混合色***。若水色清淡,可添、換20~30釐米的新鮮海水,並使用漁水旺?速肥型***每桶10~15畝***或漁水旺·093***800~1000g/畝***進行快速肥水,培養有益藻類。

  養殖中期:每天換水20~30釐米,定期使用水自然?EM***每桶8~10畝***,底益淨?降解型***每袋10~15畝*** 改良底質,調控水質。底質發黑發臭時,使用底益淨?除臭型***每包3畝***進行處理。

  養殖後期:加大換水量,定期使用水自然?解毒專用***每瓶3畝***、水自然?EM***每桶8~10畝***解毒調水,底益淨?降解型***每袋10~15畝***或底益淨?除臭型***每包3畝***改良底質。勿使水溫、鹽度等理化因子變化過大,防止區域性水體鹽度過低而造成海蜇死亡。

  3、餌料投喂

  餌料投喂方案1:雜魚蝦磨漿後,新增水自然?腸康專用***10~15毫升/公斤飼料 ***密封發酵6~8小時,配合使用漁水旺?速肥型***每桶10畝***,一方面培養輪蟲、滷蟲、橈足類等小型浮游動物,另一方面為海蜇補充餌料。

  餌料培養方案2:早晚弱光時,少量多次的使用漁水旺?速肥型***每桶15畝***配合酵母***每畝15克***、益維多利·091***每包2~3畝***均勻潑灑,直接培養輪蟲、滷蟲、橈足類等小型浮游動物,間接地為海蜇補充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