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獾如何飼養

  豬獾是鼬科豬獾屬的中型哺乳動物;是雜食性動物。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豬獾的飼養管理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豬獾的飼養管理技術

  豬獾***Arctonyx collaris***是鼬科豬獾屬的中型哺乳動物;是雜食性動物,在夜間活動,主要以植株、水果、根和動物的肉為食。豬獾頭骨顱形較狹長,略平直。豬獾主要分佈於南亞的熱帶雨林中,與獾相似,身體略小,前爪則更大,利於捕食。背毛棕黑色,頸背有一條短寬的白色縱紋;兩頰在眼下各有一樣汙白色條紋。

  豬獾又叫沙獾,體長62~74釐米,尾長9~22釐米,體重6625~7500克。鼻吻狹長而圓,吻端與豬鼻酷似。鼻墊與上脣間裸露無毛。眼小。耳短圓。四肢短粗有力,腳底趾間具毛,但掌墊明顯裸露,趾墊5個。後腳掌裸露部位不達腳跟處。爪長而彎曲,前腳爪強大銳利。尾較長,基部粗壯,向末端逐漸變細。

  它的通體黑褐色,體背兩側及臀部雜有灰白色。吻淺棕色。頰部黑褐色條紋自吻端通過眼間延伸到耳後,與頸背黑褐色毛匯合。從前額到額頂中央,有一條短寬的白色條紋,其長短因個體變異而多有差異,有的個體向後繼續延伸直達頸背。兩頰在眼下各具一條汙白色條紋,但不達到上脣邊緣。耳背及耳下緣棕黑色,耳上緣白色。下頜及喉白色,與四周黑褐色區域明顯隔離而形成白斑,此斑向後延伸直達頸背並匯合,使頸背顯白色。自頸背到臀部為淡褐色,四肢黑褐色,腹部淺褐色。針毛粗長挺拔,毛尖棕黑,基部汙灰色。臀部針毛最長,分三色,毛尖的1/5段為汙白色,中段1/5為棕黑色,基部3/5為汙白色。尾毛較長,全白色。[1]

  頭骨顱形較狹長,略平直。頭骨粗厚堅實,骨縫癒合緊密。鼻骨狹長,眶前區向前下方較傾斜,眶前孔特大。顎骨兩側緣向外略微膨脹。顎骨沿中線稍凹陷,向後延伸達關節窩水平線處,最末端的鉤狀突寬而平直,呈翼狀。下頜髁突明顯高出下齒列水平。聽泡扁平而內陷。

  牙齒的齒式為:3·1·3·1/3·1·3·2=34。上門齒排成馬蹄狀,外側一對寬大,咀嚼面長而側扁,比第二對門齒約長二倍。犬齒粗大鋒利,外側後緣略向內收縮;與門齒間隔較大,為咬合時容納下犬齒的位置,前臼齒髮育不健全,特別是第一對前臼齒極小而退化,第二前臼齒與第一前臼齒相近,前臼齒齒冠依次而大,第三枚單齒峰,第四前臼齒為裂齒,呈三角形,外側原尖強大,後尖較低,後內緣有一小齒突。臼齒近似菱形,具一圓形後葉,外側前尖和後尖較發達,後側的兩個小齒尖形成低而狹窄的嵴,內側基部為一半圓形跟座。第一對下前臼齒僅為一不明顯的小瘤。第二對下前臼齒和第三對下前臼齒的齒尖發達。下臼齒髮展為裂齒,下原尖和下後尖幾在同一線上,下前尖低,後跟座盆狀,邊緣具5個小的齒突。第二下臼齒近似圓形,前內緣低平,後緣具3個明顯的齒突。

  豬獾的生活習性

  全身淺棕色或黑棕色,另雜以白色;喉及尾白色;鼻尖至頸背有一白色縱紋,從嘴角到頭後各 有一道短白紋。從平原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地都有棲居,生活習性與狗獾相似穴居,住巖洞或掘洞而居,性凶猛, 叫聲似豬。視覺差,嗅覺發達。夜行性。食性雜,尤喜食動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蜥蜴、泥鰍、黃鱔、螻蛄、 天牛和鼠類等,也食植物性食物,有時盜食農作物玉米、小麥、白薯和花生等。有冬眠習性。立春前後發情,懷孕 期3 個月左右,於4~5 月產仔,每胎2~4 仔。 獾油治燙傷,對痔和胃潰瘍有一定療效。

  夜行性

  性情凶猛。當受到敵害時,常將前腳低俯,發出凶殘的吼聲,吼聲似豬,同時能挺立前半身以牙和利爪作猛烈的回擊。能在水中游泳。視覺差,但嗅覺靈敏,找尋食物時常抬頭以鼻嗅聞,或以鼻翻掘泥土。

  有冬眠習性。通常在10月下旬開始冬眠,冬眠之前大量進食,使體內脂肪增加。入蟄後有時也在中午氣溫較高時出洞口晒太陽。次年3月開始出洞活動。

  雜食性

  主要以蚯蚓、青蛙、蜥蜴、泥鰍、黃鱔、甲殼動物、昆蟲、蜈蚣、小鳥和鼠類等動物,也吃玉米、小麥、土豆、花生等農作物。

  早春發情交配

  受精卵有滯育現象,於翌年春季3—4月間產仔。每胎產3一4仔,哺乳期為3個月。幼仔2歲達到性成熟。壽命大約為10年。狗獾對農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需要加以控制。但在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豬獾的人工養殖

  場圈建設

  選地勢平坦,背風向陽,安靜,排水良好的地方建舍。在環境較僻靜的地方建一個15~20平方米的園地,周圍用石頭或水泥磚砌2米高的圍牆。牆內用石頭做成假山,假山周圍壘砌若干個洞穴,洞穴上端要嚴實,以防漏水。洞內放些柔軟的乾草或樹葉等,圈舍面積、假山大小及洞穴數量的多少視飼養獾數量而定。內設食盆、飲水器,由於獾生活能力強,不需嚴格保暖,只需防風雪、雨淋和太陽直晒,舍上加蓋棚蓋即可。

  飼養飼料

  獾是雜食性動物。植物性飼料有:花生、大豆、玉米、穀子、瓜幹、各種薯類及瓜果、蔬菜等;動物性飼料有:各種畜禽肉、青蛙、鼠類、昆蟲等。在飼料來源的選擇上,應根據當地實際以植物性飼料為主,適當新增動物性飼料,在滿足營養需要的前提下,五穀雜糧,食品加工下腳料,都可作為獾的口糧原料,價格越便宜越好。在飼餵時,最好將植物性飼料與動物性飼料合理搭配使用。在獾的非配種期要以碳水化合物飼料為主,適當配些蛋白質飼料即可。但在入冬前要增加蛋白質飼料的次數,使獾的軀體達到較好的肥度,以利其安全過冬。當獾進入配種期時,因公、母獾性慾衝動,交配體力消耗大,蛋白質飼料應占飼料的40%,碳水化合物飼料應占50%,蔬菜佔10%,還應補充一點麥芽、酵母、維生素之類。母獾進入妊娠期後,營養質量應提高,蛋白質飼料增加到50%左右,而且還要做到新鮮和多樣化,以保證胎兒在體內的生長髮育和母獾的身體健康。

  豬獾的科學飼餵

  做到"三定":一定時。每天喂1次,一般為下午6~8時;二定量。隨日齡變化而變化,成獾每日喂300克左右;三定水。供足清潔水,讓獾自由飲水。

  配種繁殖

  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母獾在1歲左右,公獾在1.5歲左右即達到性成熟。每年繁殖一次,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交配,第二年3~4月產仔,妊娠期210~240天,每胎產仔3~4只,仔獾初生重15克,體長13釐米,尾長3釐米。初生仔獾被毛呈白色,33~38日齡睜開眼睛,與母獾在洞穴裡同居3~4月,到秋季幼獾基本長大,體型與母獾相同。

  加強對仔獾的飼養

  主要把好"四關":一是溫度關。仔獾出生一般在4月,雖然已進初夏,但北方天氣與仔獾要求的溫度不適應,因此,要保持產仔箱內溫度達到25℃~30℃;二是母乳關。由於仔獾靠母乳生長髮育,而且仔獾生長又快,為此,一定要增加母獾的日糧營養水平,動物性飼料最達達到50%~55%,以避免母獾叼仔吃仔現象的發生;四是分群關。仔獾生長快,初生時全身無毛,6日齡體重達60克左右,10日齡達100克,14日齡達135克,60日齡可獨立生活,因此,仔獾60日齡與母獾分開飼養。

  嚴格管理及防疫

  獾抗病力較強,在管理上應作到預防為主,防疫結合。一是投料要新鮮無汙染物;二是要經常打掃飼養場地,保持乾燥衛生,並定期消毒;三是飼養場要保持安靜,防止生人進入。同時還要防止家狗和野狗的侵襲。四有病早治。獾免疫力強,但在人工馴養條件下,已發現常見病如腸炎、肺炎等,一經發現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