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魚應該怎麼養

  鸚鵡魚或稱鸚嘴魚,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熱帶魚類。因其色彩豔麗,嘴型酷似鸚鵡嘴型而得名。那麼,我們應該怎麼養呢?

  在小血鸚鵡苗出生後,沒有任何血鸚鵡的特色,反而有點像是一般中南美洲的慈鯛魚種。經過約20天的養育,小血鸚鵡的外型會慢慢轉變,頭背部肌肉漸漸地隆起,厚度也開始增加,體色也由條紋黑慢慢變成灰銀色。此時血鸚鵡體內的紅色色素已經開始有累積增生的趨勢,但是此時約3公分的小血鸚鵡體色不是紅的,大約在出生後50天、大小約5公分時,才會顯現出紅色的體色。建議飼主在此時以“揚色飼料”餵食,不但能充分的提供小血鸚鵡營養所需,還可以加速血鸚鵡及早轉成火紅的紅色。在這段時間血鸚鵡在營養上若未得到妥善照顧,體色沒有變紅,也不用期待她有變“天鵝”的一天了,因為此時是決定她一輩子體色的重要關鍵期。

  血鸚鵡另一個特色是渾身圓滾滾的可愛造型,但是並不是因為他吃了很多飼料才造成的,想要培養如此渾圓飽滿的血鸚鵡應該由兩大方向著手:一是在小魚苗階段時提供充足的食物供其發育,其二是飼料的選擇應取蛋白質含量於32%上下的高蛋白飼料***一般產品外包裝皆會註明成份***,如此將能擁有血鸚鵡圓滾且約1:1的標準身材喔!!

  水含氧量不足血鸚鵡第一個喊救命一般市面上的血鸚鵡大致分為三級,分別為特A級、A級、B級。當然會隨著等級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價差,血鸚鵡的壽命可長達4年至5年之久,但是大約三歲的血鸚鵡已經算是高齡了。不過根據親魚的年齡推算,我們評估血鸚鵡應該可以有十年左右的壽命。四、五年的血鸚鵡大約15至20公分,隨著而來的將會是魚只衰老的各種症狀。一般魚兒衰老的症狀大致為體色褪色、脊椎骨彎曲、魚鱗脫落、活動力降低等等,一旦這些症狀出現在血鸚鵡中,飼主應該已經讓這些逗趣可愛的血鸚鵡陪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了。魚是以鰓部和水中氧氣行呼吸作用為主,但因血鸚鵡有著先天呼吸器官的功能缺失,只有半套呼吸器官,進入鰓部的水流大減,因此血鸚鵡在呼吸方面就比其它魚種更顯艱難,一旦水中溶氧不足,血鸚鵡會是第一個感受到的;也就是說要有足夠的氧氣,雖然氧氣的不足,血鸚鵡不會馬上全部死亡,但是她對環境的耐受力與病毒的抵抗力將都會急遽降低,一缸病焉焉的魚,看了也心疼。

  疾病防治:***1***細菌性疾病。細菌性疾病:大致以鰓的潰爛與體表的損傷最常見。症狀是魚只的活動力降低、食慾不振、呼吸急促,病魚無力地漂在水面上無法下沉。這時的鰓其實已經嚴重告急,但是外表卻還是看不出來,惟獨將鰓蓋掀開檢查,方能看到潰爛的組織。嚴重時鰓絲失血發白,眼球暴凸又混濁,腹部腫脹積水,生殖孔及其附近的面板充血且紅腫。治療方法是用15毫升/立方米 。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泡一小時後,徹底換水。兩天後可如此再用一次。同時用藥餌餵魚,按每天每千克魚喂藥5 0毫克的劑量將紅黴素拌在餌料中,連續喂三週

  鸚鵡魚棲息環境

  鸚鵡魚鸚鵡魚喜歡弱酸性且硬度較低的軟水。鸚鵡魚對溫度適應性較強,在2 0~3 0℃的水溫中能自由生活。但是鸚鵡魚又對溫度相當敏感,它在低水溫和水溫劇烈變動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應激反應而導致體色暗淡失去豔麗的光澤,甚至會出現黑色的條紋或者斑紋。飼養過程中最好使水溫保持在2 5~2 8℃範圍內,每次換水前後水溫差不宜超過0.5℃。

  由於鸚鵡魚先天性嘴脣不能閉合,吞吐水流的控制能力較差,經過鰓部的水流較小,靠水流與鰓部交換氧氣的能力較其父本與母本及其它魚類就差得多了。因此,飼養鸚鵡魚的水體必須要有充足的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