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孵化的藍星魚幼崽怎麼飼養

  藍星魚的學名為絲鰭毛足鱸***Trichogaster tricho pterus***,臺灣稱為絲鰭毛腹魚,隸屬於攀鱸科***Anaban tidae***。三塊圓斑就象三顆黑色的星星,鑲嵌在藍色的天空中,故被贊為“三星魚”或“藍三星”。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飼養藍星魚的方式,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飼養藍星魚的方式

  原產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尼蘇門答臘、泰國、越南南部以及南亞的印度等地。該魚腹鰭已退化為長絲狀物,故又名絲足鱸。其體側有三塊極其鮮明的黑色圓斑,一個在鰓蓋後,一個在軀部中央,一個在尾柄基部,把魚體裝飾得非常俏麗。

  藍星魚的學名為絲鰭毛足鱸***Trichogaster tricho pterus***,臺灣稱為絲鰭毛腹魚,隸屬於攀鱸科***Anaban tidae***。原產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尼蘇門答臘、泰國、越南南部以及南亞的印度等地。

  該魚腹鰭已退化為長絲狀物,故又名絲足鱸。其體側有三塊極其鮮明的黑色圓斑,一個在鰓蓋後,一個在軀部中央,一個在尾柄基部,把魚體裝飾得非常俏麗。三塊圓斑就象三顆黑色的星星,鑲嵌在藍色的天空中,故被贊為“三星魚”或“藍三星”。1896年由德國人J.F.Umlauff首先記述發表,其英文名為 Blue gourami***藍哥拉美***或Three spot gourami***三星哥拉美***。東南亞一帶觀賞魚養殖者,將其稱為“藍舢舨”***Blue sampan******因其體型與一般“舢舨魚”類似,只是顏色不同而已***。其他中文名還有萬龍魚、藍曼龍、黑斑線鰭魚等。

  藍星魚依體色來區分,則可分為兩種:一種體色比較紫紅,另一種則為光藍色。Lodiges博士發現來自蘇門答臘的種類,體側沒有黑斑,故又稱此種魚為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 sumatranus***藍毛足鱸、藍線鰭魚***。

  藍星魚的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側扁,頭中等大,眼大,位於頭側中央,胸腹部至尾柄末端呈長弧形。腹鰭胸位,已退化為絲達尾部,起觸覺器官的作用。成魚體長約在10~15釐米。

  其通體為藍灰色,腹部為淺黃色,在弱光的照射下身體發出綺麗多彩的紫羅蘭色,其體側有3個黑色的斑點,背鰭、臀鰭和尾鰭灰色,各鰭上有白色珍珠狀的斑點。背鰭短而高,略帶黃色,展開時飄飄如一面小旗。臀鰭很長,自胸部往後一直延伸到尾鰭基部,淡黃色,有鮮麗的橙紅色寬邊,遊動時酷似柔軟的裙邊在迎風飄動。尾鰭淺叉狀,基色淺黃而透明。鰓蓋部閃爍藍色綺麗的光輝。

  藍星魚的生態習性

  1、對溶氧的要求

  藍星魚和麗麗魚、珍珠魚一樣有褶鰓的輔助呼吸器官,位於鰓腔上方,由粘膜狀的複雜皺褶組成,可以在含氧量較少的水中生活,並且當水體缺氧時還可以浮到水面吞嚥空氣,所以它們對水中缺氧不會犯愁。

  2、溫度要求

  這種魚喜歡棲息於不太流動或完全靜止的天然水域中,對水質沒有特殊的要求。需要的水溫比較高,但耐低溫的能力卻較強,有時偶爾也在低溫處***14℃***生存,致死的下限溫度為11.5℃。一般養殖此魚最適宜的水溫為23~26℃。

  3、食性

  屬雜食性魚類,可以接受孑孓、線絲蟲、水蚯蚓、水蚤等多種活餌;也吃人工餌料,甚至吃活的小魚苗,連蝦蟹籽粒也攝食,但不會追逐吞不下的小魚。不過藍星魚還是最喜歡浮在水面上的飼料。

  4、飼養

  由於藍星魚軀體較大,且愛幽靜,所以飼養水族箱宜大些,同時箱內最好種植一些水草,如能同時用美麗的石塊堆成假山,既可供藍星魚藏匿,又能引起“以景襯魚”的作用。

  藍星魚適應能力強,性情溫和,常有規律的游到水面。因其常欺負體型比自己小的魚兒,所以不能和個體特別小的魚如寶蓮燈、紅綠燈、綠蓮燈等在同一個水族箱混養,但可以和體型大小一致的其它品種的熱帶觀賞魚混養。

  藍星魚的雌雄鑑別

  藍星魚在未達到性成熟之前,雌雄特徵不明顯,性別較難區別,仔細觀察才可以比較出來:

  ***1***體色:雄魚色澤比較鮮豔,而雌魚則比較黯淡;

  ***2***背鰭和腹鰭:雄魚背鰭比較大,背鰭和臀鰭後端呈尖狀,而雌魚背鰭比較小,背鰭和臀鰭後端則較圓鈍;

  ***3***腹部:雄魚腹部不飽滿,而雌魚腹部則較飽滿;

  ***4***絲狀胸鰭:雄魚絲狀胸鰭基部呈明顯桔紅色,而雌魚絲狀胸鰭基部不具明顯的桔紅色。

  當受驚恐時,雌雄魚體上都會呈現不規則傾斜的條紋

  藍星魚的繁殖準備工作

  1、親魚選擇

  藍星魚一般經過6~7個月的生長就可以達到性成熟,最好選擇體長10釐米左右,月齡在12~20個月之間的魚作親魚,因此時其繁殖力最強***月齡太大的魚繁殖不理想***。同時,要挑選體質健壯、無病、體色鮮豔,雄魚個體必須比雌魚大,而且雌魚必須腹部明顯膨大的個體,否則繁殖不一定能成功。

  2、繁殖水族箱

  繁殖水族箱要大,規格可為50×35×35釐米;水溫比平時略高1~2℃,以26~28℃為宜,水的pH值為6.8~7.2,水的硬度為120~150ppm。繁殖時無需充氣增氧,保持環境安靜最為重要,更不能用過濾裝置。其餘佈置和條件與養魚水族箱相同。

  將經過仔細挑選的親魚按雌:雄=1:1的比例投入繁殖箱後,經生活一段時間,即開始產卵繁殖的準備活動,雄魚具有築巢的行為。

  3、發情與築巢

  雄魚在繁殖水族箱找到合適位置後,即開始不斷浮至水面,吞嚥空氣,築造浮性泡沫魚巢。由於藍星魚產卵前有築泡沫浮巢的習性,因而最好在水面上放一些漂浮的大葉水草,也可放一塊塑料泡沫板,使其築巢容易些。其築的泡巢比較大且鬆弛***一個直徑為5~15釐米***,鬆弛是因其巢常不含雜枝或碎葉。在雄魚築巢過程中,雌魚一般在旁靜止不動,但也不時遊近泡沫巢,似乎在鼓勵。

  藍星魚的繁殖與育苗

  1、交配與產仔

  築巢完成後,雄魚就開始追逐雌魚。此時的親魚尤其是雄魚的體色變化很快,經常在數秒時間內從豔藍變成墨綠色。倘若受到人為的驚動,又會馬上恢復到平時的藍色調。雄魚此時會全身痙攣,以各種舞姿向雌魚求愛,引誘雌魚進入泡沫巢,共同執行生產的工作,雄魚彎曲身體擁抱雌魚,雌雄魚身體都彎成“C”形,雄魚用頭觸雌魚腹部,在雙雙激烈的幾次擁抱翻滾之後,雌魚興奮中將卵排到浮巢裡,雄魚則隨即射精,使卵受精。受精卵白色透明,粒粒懸浮於泡沫魚巢中。雌雄魚如此翻滾產卵運動重複多次***7~10次***,持續時間約1~2小時,雌魚才能把全部卵子排空。

  藍星多為體型較大的熱帶觀賞魚,而且是多產的魚類,產卵數量較多,雌魚每次可產卵800~1200粒,因此在其屬魚類中,其價值並不昂貴。

  2、護卵

  雌魚產卵完畢,便遊離魚巢,藏身於繁殖箱的一偶,在隱身場所休息,不愛遊動。雄魚有照顧孵化卵的習性,可以讓其留在繁殖水族箱裡守巢護卵。偶見受精卵從浮巢中掉下來,雄魚小心翼翼地用口接住,吐回浮巢。雌魚如此時遊近魚巢,雄魚也會驅趕,不允許雌魚靠近浮巢,並且會去咬啄雌魚,甚至將雌魚咬傷咬死。因此,一旦產卵完畢,須立即將雌魚撈出另養。

  3、育苗

  產卵後第二天,受精卵出現眼點,第三天孵出仔魚,剛孵出的仔魚體色晶瑩,游泳器官尚未完全發育,無自由游泳能力,只能附在泡沫巢內,靠體內有帶油球的卵黃囊維持。第四天油球消失,第五天仔魚就會在水面下游動了。

  由於藍星魚的仔魚個體只有0.4釐米,明顯小於其它熱帶魚***0.7cm***,開食仔魚最好先喂洄水,第一星期供給纖毛蟲類與蛋黃,第二星期供給纖毛蟲、豐年蟲無節幼體和幼小水蚤。如幼魚數量過多,可分箱飼養。

  4、日常管理

  仔魚期間,因藍星魚的鰓發育未全,或因培育水體中個體密度高,易發生缺氧,此時可微微充氣。在油球消失後開始在水面下游動的一週內,一般不加水,不換水;一週後加少量水。

  當仔魚長12~17天時,飼養要特別小心,因在這個時候,仔魚的附屬呼吸器官正在開始成長,如遭遇到水面上冷空氣的突擊,則會患上“肺炎”症而死亡。總之,在這個時候,小魚的死亡率非常高,但在該屬魚類中,藍星魚的小魚算是很健壯的,屬於容易飼養的熱帶觀賞魚類。

  七、藍星魚的變種

  藍星魚屬於卵生魚類,作為觀賞魚種類,其變種稱為Cosby gourami***藍線鰭魚、藍曼龍魚***,其生物學特性已較穩定,外形特徵與藍星魚相似,不同的是全身散佈著雲石狀淺藍色斑紋,體側沒有圓黑斑,只具有一些不規則的黑斑紋,常呈現在胸鰭後部至尾柄之間,但後2塊圓黑斑則較為明顯。在集約方法的繁殖下,藍星魚體上的黑斑也會逐漸消褪或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