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四季草莓種植技術

  培育壯苗是設施栽培盆栽四季草莓優質高產的基礎,因此種苗的培育尤為關鍵。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盆栽容器的選擇

  草莓的根系淺而且發達,宜選用透氣性良好的桶式瓦盆栽植,大小應根據具體需要而定,一般用於室內或陽臺擺放的可選口徑為20釐米左右的花盆,若是用於道路或花壇擺放,可選用較大的盆。

  二、培養土的調製

  適宜草莓生長的培養土為中性,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調製時,可用充分腐熟的堆肥3份、菜園土4份、河沙5份,再加上少量腐熟的餅肥、雞糞充分混合均勻,碾細過篩即可。培養土在使用福爾馬林溶液消毒。

  三、品種的選擇

  從觀賞角度出發,盆栽草莓應選擇株形開張、花型較好、花期長、能自花結實、果大色豔、適應性強的品種,比較理想的品種如四季草莓、歐洲四季紅、寶交早生等。

  四、上盆時間

  草莓上盆栽植春、秋季均可進行。試驗表明,秋季栽植比春季成活率高。一般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進行,此時氣溫適宜,新上盆後可很快恢復生長,翌年春天即可掛果。

  五、上盆方法

  上盆前用兩個瓦片把排水孔蓋好,再加上一層河沙,這樣既有利於排水透氣,又漏不掉培養土。上盆時選擇根系良好的健壯苗,剪去受損傷的根,然後將老葉片及匍匐莖去掉,留下2—3片小葉。栽前將草莓苗用多菌靈等殺菌藥浸泡殺菌。用萘乙酸或ABT生根溶液浸根1小時,提高成活率。然後放入裝有培養土的花盆內。栽植時要使弓背朝外,並使其根系均勻分佈,莖稈直立。填培養土時使苗心基部與土表面平齊。若栽植過深,埋沒苗心,易導致幼苗腐爛;若栽植過淺,則新芽外露,易乾枯。為澆水方便,覆土時應留出2釐米的沿口。上盆後澆透水,待水滲下後輕輕將苗向上提一下,以使根、土結合緊密,並把花盆放在半陰處,保持盆土溼潤,當正常生長後,再移到全光照處。

  六、上盆後的管理

  1、澆水與施肥:花盆容積有限,營養面積和蓄水不多,應及時澆水和追肥。澆水應因季節而定,早春與晚秋應在午後4點後澆。草莓喜歡溼潤的環境,在管理上應掌握小水勤澆,保持土壤溼潤為原則。在果實速長期和成熟期,即4、5月份需水量大,要勤澆水,但也不能有積水,以防爛根。肥料直接影響著盆栽的生長結果。在春季萌芽前,以追施氮肥為主,如可噴0.1%—0.3%的尿素溶液2—3次;花芽分化前以磷、鉀肥為主,可噴0.2%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1—2次,促進花芽分化和果實生長,減少無效花的形成;採果後以氮磷鉀複合肥為主,提高草莓的越冬能力。追肥應本著薄肥勤施的原則進行,平均每週施一次。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施濃肥和生肥。

  2、整形修剪:盆栽草莓不許要重修剪,及時除去多餘的匍匐莖、老葉、病葉,以減少養分的消耗。可利用鐵絲或竹籤等做成不同形狀的果架,放入花盆將果穗架起。也可利用匍匐莖按著盆景藝術原則進行造型,提高其觀賞價值。

  盆栽草莓育苗技術

  1 母株選擇

  選擇品種純正、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有4片葉以上、根系發達的盆栽草莓植株作為生產用母株。此外,繁殖用母株應取自繁殖圃內當年繁殖的健壯匍匐莖苗或假植苗,最好是脫毒苗。如果是脫毒苗最好用原種苗,或用1代苗。

  2 整地

  作為繁殖圃,因選擇光照充足、地勢平坦、排灌方便的地塊。要求土質疏鬆,有機質含量豐富,前茬作物未種過盆栽草莓、菸草、馬鈴薯或番茄,以免發生再植病害或共生病害。定植前必須施足底肥,耕耙土壤。施優質腐熟有機肥75 t/hm2,氮磷鉀複合肥750 kg/hm2,過磷酸鈣600 kg/hm2,硫酸鋅、硫酸鎂、硫酸亞鐵、硼砂等微肥各30 kg/hm2,同時施入防治地下害蟲藥。整地前,先把肥料和農藥均勻地撒於地面,然後耕翻耙細、做畦,畦寬2 m。

  3 母株定植

  3.1 定植時間

  一般在春季土壤解凍後秧苗萌芽前及早進行定植。各地區季節不同,一般春季日平均氣溫穩定達到10 ℃以上開始定植。

  3.2 定植規格

  繁殖用母株的栽培密度因所繁殖品種抽生匍匐莖能力的強弱和土壤肥力水平而異。一般每株秧苗留有0.5 m2的繁殖面積,繁殖能力強的品種在肥水管理水平高的情況下可留有1 m2的繁殖面積。2 m寬的畦每畦可栽植2行,行距1 m,株距0.5~1.0 m,平均栽植母株9 750~19 500株/hm2,可產盆栽草莓苗45萬~60萬株/hm2。

  3.3 栽植方法

  盆栽草莓栽植技術的關鍵是栽植深度,適宜的栽植深度是“深不埋芯,淺不露根”。栽植過深,埋住苗心輕則導致緩苗慢、新葉不能伸出生長慢,繁殖係數低,產苗量下降,苗木規格小,重則導致秧苗腐爛死亡;栽植過淺則根系外露,易使母株乾枯死亡,會降低栽植成活率。此外,栽植時還應使根系舒展,以利於其生長髮育[1-2]。栽植後要立即澆1次透水,水下滲後及時將倒伏的秧苗扶正,並將裸露的根系用泥土埋嚴,將埋住苗心的土壤去除,並用清水衝淨。

  在同一地塊栽植1個以上品種時,相鄰2個品種之間的行距應適量加大,以免2個品種的匍匐莖相互交叉,造成品種混雜。栽植前應對秧苗進行整理,摘除老葉、枯葉,每株秧苗留2~3片心葉即可。

  4 苗期管理

  4.1 土壤管理

  苗地土壤肥沃空間大,極易產生雜草,繁殖圃土壤管理的主要任務是中耕除草[3-4]。因此,需要反覆多次剷除雜草,結合除草,進行中耕保墒。也可進行化學除草,用48%氟樂靈乳油進行地面噴灑。盆栽草莓根系分佈淺,植株小,為保證植株正常生長,提高匍匐莖的抽生能力及分苗率,地表經常保持溼潤,盆栽草莓喜溼不耐澇,也不耐旱。因此,暴雨過後需及時排水,以防土壤積水。當土壤水分低於田間持水量的60%時需及時澆水以保持土壤溼潤,有利於母株紮根生長,多發匍匐莖。

  4.2 肥水管理

  栽植成活後應適當煉苗、蹲苗,使苗矮壯。雨季前應注意見幹澆水,小水勤澆,保證秧苗正常生長髮育,在植株旺盛生長初期,每隔10~15 d施1次肥,施尿素150 kg/hm2,連施2次,當匍匐莖大量發生期追施氮、磷、鉀複合肥300 kg/hm2,施後灌水。匍匐莖發生後期停止氮肥的施用,以防止秧苗徒長,影響花芽分化。此期可葉面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有利於秧苗健壯和花芽分化。

  4.3 植株管理

  栽植成活長出新葉後要及時摘除老葉,摘除老葉的工作越早越徹底越好。在匍匐莖發生前需及時摘除老葉、病葉,以減少營養消耗和病蟲危害,應在整個繁育期內不斷進行。隨著新葉的發生和秧苗的生長,每個母株均會很快吐露多個花序。花序和花蕾的生長髮育會消耗大量水分和養分,嚴重影響母株的營養生長、匍匐莖的抽生和子苗的產量,因此當母株秧苗吐序現蕾時應及時摘除已吐露的花序。實踐證明,與不摘花序母株相比,摘花序母株的匍匐莖苗產量可增加50%左右。

  4.4 引莖壓蔓

  當匍匐莖長至30~40 cm時,應開始引莖壓蔓。引莖可使匍匐莖分佈均勻,避免交叉重疊,影響子苗生長。當每株有40~50株子苗且子苗已經達到繁殖係數即可對匍匐莖進行摘心並將匍匐莖剪斷,使子苗獨立生長。壓蔓可促使匍匐莖苗的生長。壓蔓到母株分生子苗40~50株時停止,以後再抽生的匍匐莖應及時摘除,以減少養分消耗,促進已形成的匍匐莖的生長,提高匍匐莖苗的質量。

  4.5 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

  當母株達到生長旺盛期時噴施1~2次赤黴素,可促使母株秧苗早發、多發,增加匍匐莖苗產量。

  5 病蟲害防治

  5.1 主要病害

  盆栽草莓黃萎病,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噴霧防治,也可用20%甲基託布津500倍液灌根進行防治。盆栽草莓紅中柱根腐病,可用58%甲霜靈、60%防毒礬500倍液防治。盆栽草莓褐色輪斑病,可用2%農抗120水劑200倍液、27%高脂膜乳劑200倍液混70%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防治。

  5.2 主要蟲害

  紅蜘蛛可用20%殺蟎淨1 5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5 0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可用10%蚜蝨一遍淨3 000倍液、3%啶蟲脒乳油2 000倍液噴霧防治。根據各時期盆栽草莓苗發生病蟲害情況及時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