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玉米的技術重點

  玉米如何種植已經是很多種植戶的疑問。玉米的種植需要注意什麼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玉米的種植技術要點,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玉米的種植技術重點

  1、選用抗病親本***制種***或品種

  建議科研單位、制種企業選用對穗腐病具有優良抗性的親本及組合,建立無病制種基地,培育健康種子。同時縣市種子公司、農技中心在玉米新品種引進試驗中,應把對該病的抗性列為鑑選重點,對抗性差的品種不予引種;莊浪縣應在推廣抗病品種的基礎上,積極引進高產、抗病的新品種。

  2、地膜覆蓋,適期早播

  採用地膜全覆蓋或半覆蓋、適期早播可使玉米提早成熟,降低感病品種的穗軸和籽粒含水量,能有效減輕收穫和貯存期的病菌感染。

  3、及時剝掉 苞葉,防雨淋溼受潮

  玉米收穫期多秋雨,收穫後的果穗不要堆集過厚,應及早剝去苞葉,打結成串掛在通風向陽處晾晒,對不能打結成串的果穗應攤薄晾晒,並經常翻動,防止受熱而發病,如有降雨及時遮擋,防止雨淋。折斷病果穗黴爛頂端,防止穗腐病再新擴充套件

  在剝苞葉過程中,對發現有病的果穗,應在發病與健康交接部位折去黴爛的頂端,防止病害進一步擴充套件,增加損失。據試驗觀察:果穗受雨淋不剝苞葉堆積3d,果穗頂端黴爛長度由3cm擴充套件到7cm;剝掉苞葉如不清除病果穗頂端黴爛部分,在脫粒前期,穗腐病還會由5cm擴充套件到15cm;對果穗黴爛部分清除不徹底,脫粒前期,穗腐病還會擴充套件2-5cm;而清除徹底乾淨,穗腐病就不在發展。

  4、早脫粒,防黴變

  收穫後將病果穗挑檢出,儘早脫粒,並在日光下晾晒或在土坑上烘乾,以防籽粒進一步受病菌感染黴爛。處理玉米秸稈,壓低初侵染源。玉米秸稈、穗軸、根茬大量累積是鐮刀菌、 玉米螟越冬的有利場所。所以,必須對玉米秸稈、穗軸、根茬及時採取喂***飼餵家畜***、氨化***氨化飼草***、粉***粉碎餵豬***、漚***漚制肥料或作為沼氣填充料***、燒***燒坑做飯***的辦法徹底處理,減輕病蟲初侵染源。

  5、種子精選包衣

  因玉米種子表面病菌存活時間1a以上[5] ,生產經營單位,在供種前要對種子進行精選,剔除秕小病籽,用20%福?克種衣劑包衣[14],每100kg種子用藥量444.4-800g,或用30%多?克?福種衣劑包衣,每100kg種子用藥量214-300g。

  6、化學藥劑防治

 

  在玉米喇叭口期,用直徑2mm左右水洗河沙5kg與20%氰戊菊酯8-10ml,50%多菌靈WP50g均勻攪拌製成的顆粒劑,每hm2用量60-75kg灌入玉米心葉正中心和組成心葉叢的4-5片葉間隙,避免在結露和卷葉時施藥,據試驗:灌心不僅對玉米螟防治效果達100%,而且對玉米穗腐病、粘蟲、 蚜蟲防治效果達90%以上。同時在玉米收穫前15d左右用50%多菌靈WP1000倍液在果。

  玉米的栽培技術

  播種

  我國玉米產區自然條件差別很大,要根據本地的霜期長短,土壤質地,土壤地力,種植月份,選擇適宜的品種,飼用玉米和馬齒型雜交種產量高。還要注意良種的繁育,適當安排種子田面積。

  溫度:玉米的播種期受溫度,溼度的影響,種子發芽的最適溫度為25~30℃。拔節期日均18℃以上。從抽穗到開花日均26~27℃。春播玉米在7.6cm上層內穩定在15℃為最佳播種期。

  合理間距:每畝播種量3一4kg,每畝4000一6000株。 飼用玉米的種植方式。單播,從種植到收穫便於機械操作。和大豆、襪食豆、豌豆、毛葉苕子間作,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的蛋白質產量。

  種子:我們所種植的玉米種子都是雜交種子,通俗的說法就是一年種***不能留種***,主要是利用它的***優勢,來提高玉米的產量、品質以及它的抗病性和抗逆性,選種不要選擇隔年種,主要是發芽低。

  營養:基肥的作用主要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狀,疏鬆土壤,有利於微生物的活動,及時供應苗期的養份,促進根系發育,為培育壯苗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管理

  玉米植株高大,籽粒和莖葉產量高,要求管理精細。施肥、灌水、化學鋤草及防治病蟲害等是玉米高產栽培管理中的關鍵技術措施。要獲得高產優質的玉米,播前每畝施 2000—3000kg優質廄肥作為基肥。播種時施4—5kg/畝硫酸按,15—20kg/畝過磷酸鈣, 2一3kg/畝氯化樹作種肥在拔節、孕穗、抽雄、開花灌漿期追施氮肥。全生育期施氮素10一20kg/畝。N:P:K為1:0.5一0.8:0.8。玉米喜半乾旱氣候,但對水分十分敏感。開花期一株玉米每天耗水約2kg,每畝每天耗水3—4m3 ,全生育期耗水 250—350m3 。不同生育用玉米對水分的需要不同。抽雄前10天至抽雄後10天是玉米一生中需水最多,對水分最敏感的時期,稱為“需水臨界期”。這個時期要進行灌溉。玉米一生中一般要澆水3—4次,依不同地區,具體情況而異。灌水方法,我國目前多為溝灌、畦灌,最近發展利用噴灌、滴灌,後兩種方法,既節約用水,又灌溉均勻。玉米不耐 澇,在地下水位高及南方雨量大的地區,要注意排水或採取壟作、合田的栽培方式防止澇害。

  病蟲害防治

  玉米病蟲害有30多種,經常發生 葉斑病、 絲黑穗病、 黑粉病、 黑條矮縮病、 青枯病、小斑病、大斑病、 圓斑病、 燈蛾、 病毒病、 莖腐病、 鏽病、 炭疽病、黴斑病、矮花葉病、普通 花葉病等病害及 粘蟲、 玉米螟、 螻蛄、 地老虎、 蠐螬等蟲害。應注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合理輪作及藥劑防治等措施及時防治病蟲害青枯病,通過選用抗病品種和加強管理預防之。

  一、玉米大斑病

  症狀:玉米大斑病主要為害玉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鞘和苞葉,先從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病,後向上擴充套件。病斑長梭形,灰褐色或黃褐色,長5-10釐米,寬1釐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嚴重時葉片枯焦。天氣潮溼時,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黴層。此外,有一種發生在抗病品種上的病斑,沿葉脈擴充套件,為褐色壞死條紋,一般擴充套件緩慢。夏玉米一般較春玉米發病重。

  發病規律:病原菌在田間殘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兩種形態***,為第二年發病的初侵染源。發病適溫20-28℃。條件適宜時,病菌繁殖迅速,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力傳播。此病流行程度除與玉米品種感病有關外,主要由環境條件***雨水、溼度***決定。

  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良種;***2***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3***發病初期用50%可溼性多菌靈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託布津800—1000倍液,每畝用藥液50~75公斤,隔7~10天噴藥一次,共防治2~3次。

  二、玉米小斑病

  症狀:自苗期到後期都可發生。自下部葉片開始,出現褐色半透明水漬狀小斑,逐漸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時最多。病斑擴大後呈黃褐色紡錘形或橢圓形,邊緣常有赤褐色暈紋。後期嚴重時,葉片枯死。在潮溼時病斑上產生黑色絨毛狀物。

  發病規律: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病株殘體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絲髮育適溫為28-30℃,孢子萌發適溫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區病害流行的關鍵時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氣溫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連茬種植,土壤肥力差,播種過遲等易於發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抗病雜交品種有鄭單 2號、商單 4號、丹玉 6號等;自交系有吉 63、遼1311、自330等。

  ***2***實行輪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連作,秋後深耕土壤,深埋病殘體,消滅菌源。在玉米播種前及早處理完秸稈。

  ***3***加強栽培管理 早播早管,增施有機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強中耕、排水等田間管理,以增強植株抗病力。

  ***4***藥劑防治 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90%代森錳鋅800倍液,每畝用 50-75千克,隔 7-10天噴1次,共防2-3次。

  三、玉米圓斑病

  1.症狀:玉米圓斑病為害果穗。苞葉、葉片和葉鞘。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達穗軸。病部變黑凹陷,使果穗變形彎曲。子粒變黑、幹批。葉片上病斑散生,初為水浸狀,淡綠色或淡黃色小斑點,以後擴大圓形或卵圓形,有同心輪紋,病斑中部淡褐色,邊緣褐色。苞葉上病斑初為褐色斑點,後擴大為圓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輪紋,表面密生黑色黴層。

  發病規律:由於穗部發病較重,所以帶菌種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種子不能發芽而在土中腐爛,有時引起幼茵發病或枯死。遺落在田間或秸稈垛上殘留的病株殘體以及果穗子粒上潛存的菌絲體均可安全越冬,成為第二年田間發病的初侵染源。越冬病菌第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抱子傳播到玉米植株上,萌發侵入。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

  3.防治辦法:

  ***1***加強檢疫 應特別注意不從病區調種,並選用抗病品種。我國發病嚴重的主要是吉63自交系。

  ***2***藥劑防治 可在玉米吐絲盛期進行,重點噴灑果穗。每畝用2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100克兌水50-75公斤噴霧,一般連噴2次,間隔7-10天。

  四、玉米紋枯病

  症狀:主要為害玉米葉鞘、果斑為圓形或不規則形,淡褐色,水浸狀,病、健部界線模糊,病斑 連片癒合成較大型雲紋狀斑塊,中部為淡土黃色或枯草白色,邊緣褐色。溼度大時發病部位可見到茂 盛的菌絲體,後結成白色小絨球,逐漸變成褐色的菌核。有時在莖基部數節出現明顯的雲紋狀病斑。病株莖稈鬆軟,組織解體。

  發病規律: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莖基部葉鞘上發病,逐漸向上和四周發展,一般在玉米拔節期開始發病,抽雄期病情發展快,吐絲灌漿期受害重。玉米連茬種植,發病重;高水肥、密度大,田間溼度大、通風透光不良,發病重。7-8月份降水次數多,降水量大,易誘發病害。

  防治辦法:

  ***1***種植抗病品種 葉片大小適中並向上傾斜生長的品種,田間通風透光好,發病輕。

  ***2***加強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排灌,降低田間溼度,提高抗病力。在發病初期,剝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葉鞘,可減輕發病。

  ***3***藥劑防治 在發病初期,每畝用5%井岡黴素100-150毫升,或20%粉劑25克,或農抗120水劑150-200毫升,加水50-60千克莖葉噴霧。

  五、玉米黑粉病

  症狀:黑粉病為區域性侵染病害。在玉米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生。玉米的氣生根、莖、葉、葉鞘、雌***雄***穗均可受害。病組織腫大成瘤。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紅色,以後逐漸變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最後外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通常葉片和葉鞘上的瘤較小,直徑僅l-2釐米或更小,一般不產生黑粉。莖節上和穗上病瘤較大,直徑可達15釐米。一株玉米可產生多個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長出囊狀或角狀小瘤,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僅個別小花受侵產生病瘤,其它仍能結實;全穗受害可成為1個大病瘤。

  發病規律: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殘體上越冬,春季條件適宜時,萌發產生擔孢子,隨氣流傳播,陸續引起苗期和成株期發病。孢子萌發適溫26—30℃。玉米植株密度過大,偏施氮肥,組織傷口處有利於病菌人侵。菌源多、降水多、溼度大,發病較重。

  防治辦法:

  ***1***種植抗病品種 因地制宜地選用當地抗病雜交種。

  ***2***消滅侵染菌源 玉米收穫後,秸稈不要在地頭堆放,作堆肥時需經腐熟,並及時消除田間內的病殘體,以減少越冬菌源。

  ***3***改進栽培措施 實行輪作倒茬,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防治玉米螟,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此外,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時摘除銷燬,減少田間傳播為害。

  六、玉米絲黑穗病

  症狀:玉米絲黑穗病在雌、雄穗抽出後表現症狀。發病早的植株,果穗和雄穗均受害,發病較晚的常果穗受害。病果穗較健穗短,頂端尖,不抽花絲,整個果穗變成病癭,後期苞葉張開,內部黑粉散落後,殘留絲狀的寄主維管束組織,似亂髮狀。雄林早期受害,整個花序變為厚垣孢子團。

  發病規律:玉米絲黑穗病一年侵染1次,無再侵染。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糞肥和種子上越冬。厚垣抱子在土壤中遇到適宜條件萌發產生菌絲,由玉米幼芽入侵,最後進人雄花和果穗,產生大量厚垣孢子。玉米播種後至五葉期,土壤溫度溼度是否適宜,一是影響病菌入侵的主要因素。

  防治辦法:

  ***1***選用品種 選用抗病自交系,種植抗病雜交種。

  ***2***拔除病株 發現病株,及早拔除,要做到早拔、徹底拔,並帶出田外深埋。

  ***3***農業措施 重病區實行3年以上輪作,施用淨肥,秸稈肥要充分堆漚發酵。深翻土壤,加強水肥管理,增強玉米的抗病性。

  ***4***藥劑拌種 選用15%粉鏽寧或羥鏽寧可溼性粉劑,或50%甲基託布津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3%-0.5%拌種。

  七、玉米莖腐病

  症狀:為全株表現症狀的病害,玉米乳熟至臘熟期為顯症高峰期。一般由下部葉片向上逐漸擴充套件,呈現青枯狀。有的病株在雨後出現急性症狀,全株急驟青枯。病株莖基部變軟,內部空鬆,遇風易倒折。剖莖檢查,髓部空鬆,根、莖基部可見到紅色病症。

  發病規律:玉米莖腐病田間以病株殘體、病田土壤和種子帶茵為初侵染源。越冬病菌在玉米播種後至抽雄吐絲期陸續由根系侵人,在植株體內蔓延擴充套件。玉米灌漿至成熟期的氣候條件,特別是雨量與發病關係密切。高溫、高溼有利於發病。

  防治辦法:

  ***1***加強栽培管理 選用抗病自交系,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等,以增強玉米的抗病性。

  ***2***實行輪作 深翻土地,清除病株殘體,秸稈充分發酵後再施用等,以減少土壤茵源。

  八、玉米幹腐病

  症狀:玉米生長期均可被害,以生長後期被害較重。為害莖稈和果穗。莖稈基部和果穗處的莖稈生褐色、黑褐色、紫紅色大病斑,嚴重時莖稈從病部折斷。病果穗穗軸變鬆,易折斷,病穗下部子粒變褐色無光澤,粒間常有白色菌絲體,病穗與苞葉粘連,不易剝開。

  發病規律:玉米幹腐病以菌絲及分生抱子器在病株殘體和種子上越冬,玉米生長季節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高溫多雨有利於病原菌的浸染和發病。種子帶菌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播種後降水多、土壤溼度大,溫度低,幼苗長勢弱,容易發病。

  防治辦法:

  ***1***農業措施 選育選用抗病品種。實行2-3年輪作,秋季深翻士壤,清除田間病殘組織,減少侵染來源。加強栽培管理,適時播種,增施有機肥等,培育壯苗,提高抗病力。

  ***2***藥劑防治 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4小時。浸種後用清水沖洗即可播種。抽穗期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或5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 1000倍液噴霧。重點噴果穗及下部莖葉,隔7天再噴1次。

  九、玉米螟

  十、玉米蚜蟲

  玉米的生長環境

  溫度

  玉米是喜溫作物,全生育期要求較高的溫度。玉米生物學有效溫度為10℃。種子發芽要求6—10℃,低於10℃發芽慢,16—21℃發芽旺盛,發芽最適溫度為28—35℃,40℃以上停止發芽。苗期能耐短期-2-- -3℃的依溫。拔節期要求15—27℃,開花期要求25—26℃,灌漿期要求20—24℃。不同玉米品種對溫度的要求也不相同,我國早熟品種要求積溫2000--2200℃;中熟品種2300 一2600℃;晚熟品和25OO--28OO***3000***℃。世界玉米產區多數集中在7月份等溫線為21--27℃,無霜期為120—180天的範圍內。

  光照

  玉米是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8--10小時***條件下可以開花結實。光譜成分對玉米的發育影響很大,據研究白天藍色等短波光玉米發育快,而早晨或晚上以紅色等長波光發育快。玉米為C4植物,具有較強的光合能力,光的飽和點高,一般玉米光合強度為35--80mgCO2/dm2·葉·小時。

  水分

  玉米的植株高,葉面積大,因此需水量也較多。玉米生長期間最適降水量為410—640mm,於旱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一般認為夏季低於150mm的地區不適於種植玉米,而降水過多,影響光照,增加病害,倒伏和雜草危害,也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的提高。雖然玉米需水較多,但相對需水量不太高,蒸騰係數240—370,比大麥***280一400***、燕麥***340一500***、紫花首清***831***、三葉草***797***低,耗水量較為經濟。玉米有強大的根系,能充分利壤中的水分。在溫度高,空氣乾燥時,葉片向上捲曲,減少蒸騰面積,使水分吸收與蒸騰適當平衡。

  土壤

  玉米對土壤要求不十分嚴格。土質疏鬆,土質深厚,有機質豐富的黑鈣土、慄鈣土和砂質壤土,出在6一8範圍內都可以種植玉米。玉米苗期能生長在含NaCl0.21%的土壤中,大於植株死亡。玉米植株含有16種元素,除C、H2O2來自CO2。和都要從土壤中吸收。需要量較大的有N、P、K、S、Ca和Mg等,需要量較少的有Fe、Mn、Zn、Cu、Ba和Cl2等。玉米從抽雄前10天到抽華後25—30天是玉米於物質積累最快、吸肥最多的階段,這個階段吸收佔總吸肥量 70—75%的N、60—70%的 P和 65%的K。每生產 100斤玉米籽粒需 NI.75一2.22kg、H2PO40.59--0.85kg和K2o1.5—1.84kg。三要素的比例為2.6:1:2。

  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有預防腫瘤的功效,玉米含有賴氨酸、微量元素硒,還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煙酸等,對保護神經傳導和胃腸功能,預防腳氣病、心肌炎,維護面板健美是有效的。

  玉米中還含有大量鎂,鎂可加強腸壁蠕動,促進機體廢物的排洩。

  玉米中含有維生素E,有促進細胞分裂,延緩衰老的主功能,還能一定程度減輕動脈硬化和腦功能的減弱。

  玉米可清除血液中有害的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玉米含胡蘿蔔素的量是大豆的5倍多,對致癌物也有抑制作用。

  由於玉米易被黴菌汙染產生致癌物質,所以玉米應儲存在乾燥、通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