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信陽茶文化作文

  千百年來,信陽人以茶為媒,在生產與生活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信陽茶文化,成為中華茶文化的組成部分,成為信陽燦爛文化的重要品牌。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信陽茶葉

  我很喜歡喝茶葉茶,特別是信陽毛尖茶,每次喝茶要多放一些茶葉,沒有怎麼衝就倒掉換新茶。於是爸爸媽媽決定讓我瞭解一下茶葉的製作過程,藉機要我改掉浪費的換毛病。爸媽趁放假之際報了旅遊團,準備帶我去茶的故鄉——信陽,讓我親身體驗茶葉的製作過程。到信陽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和一大群遊客來到了茶山。

  放眼望去,山坡上一片碧綠,空氣也格外清新,。茶樹都差不多高,葉子生長茂盛,一簇一簇的,散發出一陣陣清香,一看就知道又是一個豐收年。我發現茶葉樹上還結一些小果子,不大,綠色的,挺好玩的 。“爸爸,這是什麼?可以泡茶嗎?”不懂的事我總要聞問一問。爸爸告訴我那是茶果。“真好玩,這麼小的茶樹竟長出這麼可愛的小娃娃來。”我興奮極了。我們開始摘茶葉了,管理員簡單介紹了一些注意事項,就由遊客來親自操做。一開始我總是把茶葉揪成兩半,怎麼也揪不好,看看周圍的人興致勃勃,我有點灰心了。這是媽媽走過來安慰我:“沒關係,只要有耐心就能學會。看我教你。”媽媽耐心地反覆示範,終於我摘了片完整的,便向一旁的爸爸炫耀。爸爸讚許地點點頭,我信心倍增。我們三個你追我趕,摘了一上午,我得籃子仍然沒有滿,看看爸媽的籃子慢滿滿的,我真羨慕。媽媽給***擦汗,看看我的“成績”,微笑著說:“恩,不錯,夠你喝一上午的。”摘茶這麼難,我真是領教了。下午我們又要去炒茶房炒茶了。

  炒茶房是一間平房,裡面有好幾十口大鍋,整個房裡充溢著茶的清香。剛進去一位老爺爺家呆了我們。老爺爺指導著我們把剛採的茶葉倒進一口大鍋裡,然後不停地用手翻炒,一邊翻一邊向我們介紹炒茶的技術,主要講了一些注意事項,當聽到炒茶的火候很重要時,我睜大了眼睛。老爺爺說,火不能大,也不能小,要恰到好處。“怎麼才能恰到好處?”我腦子裡不停地想著,哎呀,炒茶還有這麼多的學問,可真難呀。茶葉終於炒好了,老爺爺幫我們裝進袋內,看著他那長滿老繭的雙手,我心裡真不是滋味。晚上休息的時候到了,勞累了一天,我們都有點吃不消了。好在有新茶葉品嚐,大家興致又來了。

  媽媽端來開水,把新茶葉沏上,頓時滿屋飄香,沁人心脾,我都陶醉了。我小心翼翼地端起茶杯,品了一小口,呀,真爽!清香,甜滋滋的,還有點苦頭。真是苦中有樂呀。有了這次的採茶經歷,我再也不浪費茶葉了。並且我明白了,任何東西背後,不知有多少感人的經歷,或者不能浪費的理由。

  2

  信陽飲茶

  信陽是名茶之鄉,盛產白毫細嫩、湯色碧綠的上乘“信陽毛尖”。信陽人愛喝茶、會喝茶,茶喝得可謂盡心盡意而又家常至極。

  信陽飲茶的最大特點是普及。無論男女老幼,朝野雅俗,無論為文的為商的為官的為民的,也無論有身份的無身份的錢多的錢少的,幾乎人人皆有嗜茶之好。人稱茶為“國飲”,但唯有到了信陽才能真正體味到什麼叫飲茶。如若要研究信陽的民俗學,首先要論及的則應是信陽的茶道。見客先上茶,這是信陽人一般的家庭禮俗。不倒茶,主人便覺無法顯示熱情,愧對來客;不飲茶,客人又會手足無措、言語不暢。如果來客是位煙君子倒還好,若不會抽菸便更覺無趣。

  在信陽,不倒茶意味著逐客,客人阻止倒茶或續茶,則表示片刻即走。往往是一杯熱茶捧著,親朋好友的敘談才親密無間,氣氛融洽。茶成了好客的信陽人交友的重要儀式和內容,客人來請喝茶,客人走了要送茶,對遙遠的友人,信陽人還喜歡寄一包新茗送情誼。茶,在信陽友情的錦緞上,猶如織錦的金梭,往返穿行,運載著縷縷情絲和綿綿厚義。

  信陽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悠久的製茶、種茶歷史,使茶葉很早就成為勤勞樸實的信陽茶區人民的生活支柱,且千百年來,信陽人以茶為媒,在生產與生活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信陽茶文化,成為中華茶文化的組成部分,成為信陽燦爛文化的重要品牌。

  3

  走進信陽,感受不一樣的茶文化

  位於河南之南的信陽市是著名的綠茶之鄉,信陽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悠久的製茶、種茶歷史,使茶葉很早就成為勤勞樸實的信陽茶區人民的生活支柱,且千百年來,信陽人以茶為媒,在生產與生活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信陽茶文化,成為中華茶文化的組成部分,成為信陽燦爛文化的重要品牌。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製茶技術逐漸精湛,製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民國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陽本沒有茶,鄉親們在官府和老財的欺壓下,吃不飽,穿不暖,許多人得了一種叫“疲勞痧”的怪病,瘟病越來越凶,不少地方都死絕了村戶。一個叫春姑的姑娘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為了能給鄉親們治病,她四處奔走尋找能人。

  一天,一位採藥老人告訴姑娘,往西南方向翻過九十九座大山,趟過九十九條大江,便能找到一種消除疾病的寶樹。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過九十九座大山,趟過九十九條大江,在路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盡,並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倒在一條小溪邊。這時,泉水中飄來一片樹葉,春姑含在嘴裡,馬上神清目爽,渾身是勁,她順著泉水向上尋找,果然找到了生長救命樹葉的大樹,摘下一顆金燦燦的種子。

  看管茶樹的神農氏老人告訴姑娘,摘下的種子必須在10天之內種進泥土,否則會前功盡棄。想到10天之內趕不回去,也就不能搶救鄉親們,春姑難過得哭了,神農氏老人見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兩下,春姑便變成了一隻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渾身長滿嫩黃色羽毛的畫眉鳥。小畫眉很快飛回了家鄉,將樹籽種下,見到嫩綠的樹苗從泥土中探出頭來,畫眉高興地笑了起來。這時,她的心血和力氣已經耗盡,在茶樹旁化成了一塊似鳥非鳥的石頭。不久茶樹長大,山上也飛出了一群群的小畫眉,她們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葉,放進得了瘟病人的嘴裡,病人便馬上好了,從此以後,種植茶樹的人越來越多,也就有了茶園和茶山。

  固然,這只是個美麗的神話,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但信陽毛尖確有著悠久的歷史。

  信陽毛尖是信陽的名片,國人由此知道了信陽,外人由此瞭解了信陽,信陽因茶而名,茶農因茶而富,茶山因茶而綠。信陽茶見證了信陽大地的滄海桑田,造就了信陽人的生存資訊和文化秉性,在新的階段正在成為帶動信陽發展精神核心和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