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茶文化的文章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 易等。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茶文化

  日本人喝茶,極有道行講究的,據說,叫作茶道。雖沒在日本人家做過茶客,似乎也知那茶道,像了我家鄉的仿古祭孔樂舞一樣,蘊涵深邃而有條不紊。

  我的喝茶,簡直是吃茶,據說,那挺大的杯子裡,水多高茶多高,不苦不算喝茶。倒是除香茶之外,沒有好壞綠茶之分的。這也像我的抽菸,十塊錢一盒跟八分錢一包都能對付,據說,我這樣的人多是沒個性的,逆來順受,鹹淡都行。這倒也是一種文化,那底蘊,一天半天說不清楚,據說,這就更文化了。

  我相信這對文化的界定。幾年前,跟文化局一位朋友侃天,想來唱戲演節目是文化,辦個展覽櫥窗是文化,新年春節串街遊行,踩高蹺、耍龍燈、舞獅子更是文化了,可見文化比比皆是;你這局也夠累的,想必也管不過來。像茶文化吧,你管也不管,是發茶葉還是賣茶葉呢?文化軟軟地滲透了每個細胞,縱然簡易到沙裡淘金,也淘不盡地球的沙,據說,月亮上還有沙呢。

  於是,放棄了對文化的研究,只是喝我的茶;而我粗劣的喝法,竟也離不了文化的呼啦圈。我們這裡大多隻喝稱作青茶的綠茶。可能是北方天氣的乾燥,過分炮製的茶,喝了就要上火。沏茶與水質常大有關,北方的水鹼性特強;家家戶戶的鋁炊子,都掛了厚厚的、堅硬的壺鹼於殼內;以至倒水時壺嘴幾乎淤塞了,像那賣香油的端子與漏斗的吝嗇。不消多少時日,就須拿了螺絲刀之類,石匠般地雕鑿;不然燒起水來,既費時又費火,得不到許多開水。

  本地人常羨慕南方的水土,據說,那水土極養人,尤其養面板的。南方或者海邊,極好的溫溼度,育出的姑娘小夥,個個江米人兒似的,或洋娃娃,反正賞心悅目,心曠神怡,而北方似乎就多些黑老粗壯。南方的水,是酸性的,據說,人家的炊子裡沒有壺鹼,沏茶也特好喝。像那西湖龍井,怕也多少傍水質而出名;那茶樹,我們這裡是栽不活了,大有江南之桔,過江則為枳之嫌。採來那茶葉,用自家的水一衝,怕也成了運河龍井,或微山湖龍井,味道全無。

  在北京的短訓班上,有位同學是來自蘇州的老大姐,波瀾壯闊地宣傳自己家鄉,比我聽說的還要好些;也說起用江南的水,衝了江南茶葉的宜人。我等北方佬們,本有不可勝數的土特產,像東北三寶、河北雪梨、陝西木耳、山西老醋,怕算起來還是我山東隊更多;而我們城南,湖裡的四個鼻孔的鯉魚,卻也多一層浮土似的,依舊沒江南那般清秀。結業返回各地,老大姐真的寫信來,還有一張影印的知識小品,是她在報上發的、介紹名茶碧螺春的文章。我是不想寫信去索那茶,因為她不能寄江南的水來,等我泡了運河碧螺春,會以為她言過其實了。倒是後一位湖北大哥,寄來了家鄉的茶葉;卻因在郵局呆得太久了,加上一路折騰,我付了兩毛保管費,取來看時,竟大半的粉身碎骨。而那成色,真如他所說,是在茶場採來的鮮貨,極是珍貴的情義,也跟了那茶香盪漾於肺腑。

  在北京我是鬧了茶荒的。十里堡一帶,我沒找見茶葉。北京的節奏,受不了品茶的悠閒;那些鋪子只賣菸酒冷飲,而有別我家鄉所有商店的菸酒糖茶。幾天的白開或酸奶、汽水,便讓我想家了。那時侯,也還沒有我並不愛喝的礦泉水;喜歡全世界的啤酒,卻又不能像茶一樣的常喝。臨行時,母親在我皮箱裡裝了兩件趕製的西裝了,我謝絕了那些零碎,又不是小學生初入夏令營,不走人總備不停當。一直轉悠到前門,才在商業大廈買了一包綠茶,一塊洗衣皁。怕是不到前門也有得賣,只是我不能上車下車地瞎踅摸;因為在京都擠車,實在是一項體育運動,稍微的躊躇,是永遠沒有下一班的。那時侯,十里堡北里的南口還沒有鑫帝,卻也沒注意這商場現有無綠茶。每去北京都揣上吃不了的茶葉,再兜回來了事。

  回到小城要安逸得多,幾乎沒有耽擱喝茶的忙碌。無論閒居還是串門,都有小型的茶會。我不是濟寧人,卻生長於此。在這裡,喝茶僅次於吃飯的重要。

  舊時的人家,在堂屋正廳設方的八仙桌,兩旁各木椅。考究的人家,會依了北牆安上木的或水泥的棗紅條几,那身價約與當今“畫王”同。客人來了多被讓到上座,若有隨員,多以小板凳伺候。考究的有高杌或椅子,也有時下進口空調的規格;不考究便簡單了,什麼坐具都行,如樹根的小木墩兒之類。喝茶,卻是貫穿始終的。其茶的道行概與全國相似,祕要在於這會談皆由茶上分曉。給客人倒茶分親自動手、子女代勞之別,表重視程度與禮數之等級;用現成的開水,或專意的取火另燒,有相當的奧義。客人須有外交家的慧眼,方能運籌帷幄。倒茶時常蒙“酒要滿,茶要淺”之古訓,意為我只倒一點,希望你喝完尚存喝的必要;若滿得不利端那瓷碗兒,或玻璃杯,便是弄你好看,須小心行是;若溢位杯外,則示你沒有來與不來之必要,咄咄地駭人。主人的壺嘴沖人,則主不吉;有無什麼文化,我說不上,看那茶鏽陰森如莫測黑洞,由視覺及心悟,倒也不那麼吉祥。若主客談得頗攏,定會控幹那喝成“白豪”的茶壺,不撤乏茶,而另新續;若壺底朝天,潑盡壺底乏物,重涮茶具,又抹桌子又磕菸缸,並注之以新茶呈十萬火急狀,便是與你再泡,盤古開天另起頭一樁三百六十回合,是為客茶極尊。當珍之重之,下次再來必如履家門而無邊幅之慮。

  奈何歲月滄桑,星轉鬥移。那茶會的末節,應是客人告辭的時候,將那茶根潑地,是否一種祭奠而多謙恭的內涵,不亞於抱拳稟手;而那時的居室,大多泥地或磚地的平房,那茶文化還使得;現今的小茶會,都轉移至豪華富麗的樓廳,窮人地板也是水泥的,不需灑些多餘的茶或水祭什麼神了。

  我是不太多串門子聊天樂趣的,即使真有事非去不可,也懼怕踩人家地磚,或鞋不常晒襪又不常洗,而毀了另一種高尚的文化。七八十年代,見面常問“吃飯了嗎?”,現在確實有文化了,進門先問要不要換鞋。主人真心邀了入室,又覺這家裝修得太像會議廳什麼的,頂莊嚴頂神聖,坐在裡面總想著為公家上班,不認真不行什麼的;以至開不得玩笑,侃不得大山,更吹不得牛皮;竟也喝不下那上等的茶,急欲逃之夭夭,找個破沙發橫躺豎臥地看一陣電視。

  舊時的茶的文化,已衰落了。在我來說,今天的這茶文化,比前面的文化更有感冒發燒的不適,便時常想起不大喝茶的北京了……。

  2

  南北茶文化

  說出這個題目來,又覺得有點大,對於我這個對飲茶、品茶連略知一二也談不上的茶館“門外漢”來說,何論茶道,又怎能品評南北茶文化?不過,幾經南方茶館及北方茶場參觀考察,後多次拜讀周作人的《喝茶》、秦牧的《弊鄉茶事甲天下》、陳元麟的《閩南功夫茶》,也拜讀了我經常保持聯絡的著名作家、書法家馬識途的《四川的茶館》,才對南北茶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馬識途老先生是準四川人,他寫的《四川的茶館》,就把四川茶館的功用說的很詳盡,我又通過與他多次交流,才慢慢領悟到: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大家庭,是茶的故鄉,茶葉是中國的國飲。茶樹的種植地在中國南方,如雲南、貴州、福建、四川、江浙等地區,茶的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被人稱為:荼、檟、苑、茗、蔎,唐代開元年間,正式在《開元文字音義》中出現了茶字,將“荼”變為“茶”,一直到現在,又經歷了悠長的歲月。茶的飲用是從南方進入中原地區,從中原地區慢慢滲透到北方。也就是說,南方飲茶歷史比北方悠久。

  我第一次領悟南方茶文化是1999年,是在海南的熱帶雨林植物園學習考察時,順便了解到這裡的茶道文化,一看擺著的正宗的全套茶具,我就感受到了南方茶文化的底蘊深厚。接下來,走過來兩名穿著很時髦的海南本土姑娘,舉手投足十分典雅,很有禮節性地立在茶桌的兩旁,用近乎純正的普通話講述著南方的茶道文化,並在現場用優雅的動作演示給我們看,十分流利地介紹飲茶分為幾道茶:第一道茶,稱為洗茶,洗完後要倒掉,第二道茶才算是上等茶,最好用80度左右的水來砌茶,並且倒茶的藝術都很講究,一會兒“高山流水”,一會兒“韓信點兵”,喝茶也分為“品茶”和“飲茶”,姑娘一邊講,一邊砌茶,動作竟如此嫻熟。我一邊聽,一邊喝,一邊想,聽起來津津有味,這是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喝起來茶香四溢,也是過去沒有品過的。想起來縱橫馳騁,引領我進入了飲茶的至深境界,我驚歎南方的茶道文化竟如此深奧,我們一行品嚐了海南姑娘給介紹的“鐵觀音”、“蘭貴人”等,覺得茶味飄香,為了不虛此行,每人帶回了兩盒。海南歸來,我寫了一篇《海南紀行》,發表在當時的《平度日報》上,較大篇幅寫到了南方的茶道文化。忽一日,有幸與市人大副主任陳穎一起座談交流,她說是也剛從海南學習考察回來,我寫的文章,深有同感,並一起談論起了南方的茶道文化,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是我對南方茶文化的第一次親身體驗。

  而真正領悟南方茶道的內涵,還是秦牧的《弊鄉茶事甲天下》才知曉的。在南方,到處可見喝茶的,常見有小作坊,小賣攤的在路邊泡工夫茶,農民工餘時常幾個人喝工夫茶,甚至上山挑擔子的農民在路亭休息時也有端出水壺茶具,燒水泡茶的,飯前飯後喝茶,更是習以為常的事了,南方人喝茶就像北方人喝酒一樣,太平常,太講究,使我感到有點驚訝。

  我覺得南方人喝茶重內涵,很講究,北方人喝茶重形式,不太講究,對茶具、茶池、茶葉等,都不是太考究,而南方的工夫茶對茶具、水、茶葉、衝法都大有講究。標準沖茶方式要高衝,要衝出茶味來,滿屋飄香,低斟,壺嘴要緊貼杯麵,防止茶香飄溢,我覺得很有道理。北方人對茶的研究也是浮在面上,去年,臨沂一位朋友給我捎來一盒“紅運當頭”的茶膏來,名曰國內外唯一的“上投茶”,就像我說的北方人重形式,在包裝上就體現出來,包裝了一層又一層盒子,都是紅色包裝,最後,開啟一看,裡面只有一個紅色小壺,裝著幾十粒茶膏,茶葉的品質也是選擇了雲南臨滄、普洱喬木大葉種茶葉,茶葉的沖泡也是改變了特有的茶藝,只是要那種感覺、品味,在精美的包裝上印著:“在沖泡時,先放水,後放入茶膏,且茶膏始終漂浮於水上,茶膏的顏色呈雲霧狀向下飄散,極具動感,似天賜福運,是祝福,也是期盼。”我在想,這哪是在品茶,彷彿是搞魔術表演,似乎缺失茶藝和茶興了。

  前幾年,我實地參觀考察了南方、北方茶場的種植、加工、包裝等,我發現南方的茶場大多仍是原始的加工方式、加工工藝,都是南方姑娘一個工藝、一個工藝的親手加工,並抓著茶葉讓我們現場泡著品嚐,渲染著品茶的氛圍,好像進入茶鄉的感覺。而北方的茶場與南方茶場的種植、加工不同,顯得比較粗燥,缺少南方茶場現場那種神祕的生動感和韻味。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南北差距縮小了,南北茶文化也拉近了,現在,北方人喝的最多的也是南方茶,也深入研究種茶、養茶、製茶,各類茶店也比比皆是,茶文化把南北方的距離拉近了,人們在品著同一種茶,共同享受著茶道文化,這就是茶道的功能。

  3

  潤心茶道-茶者,悠然於天下

  【茶語】茶,清心寡慾之物,常喝除了能養胃健脾、明目潤心外,還能幫助你聰慧情志、成就人生偉業。

  古今縱覽幾千年,但凡叫囂著看破俗塵、飄然於世而與酒為伍者,其最終並未真正能求得解脫;而唯有喜茶者,才當之無愧是真正的“靜者”、“智者”與“力者”。

  李白與諸葛孔明的隱修之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當讀到這首《將進酒》時,我們似乎感覺到李太白是一個看破俗稱、飄然於世之人。而實際上,其卻是一個終生懷才不遇、狂放不羈嘆悲涼的痛苦之人;以至於最後因窮愁生恨、跳入江中捕月而了卻一生。

  相比詩仙,中國歷史上有眾多有志之人,他們不僅胸懷天下,而且也懂得如何自我深修。

  三國時期的臥龍先生,雖也曾遠離塵世,但卻終日與茶為伴,潛心研讀、自我靜修,終於等到了縱橫江湖的一刻。

  茶與酒,自古以來都是有志之人的御用品;但選擇的不同,註定了結果的不同。

  茶,更代表著身懷高遠之人的處世哲學: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清澈純淨的茶湯猶如明朗大氣的性格,迎波不揚、沉穩快樂;且能在動盪環境中冷靜觀察周遭、捕捉機會,這才是豁達的人生、機敏的生命。

  今人靜修之道-心悅則功成

  有人說,在今天,成功之人比比皆是,因為腰包的鼓漲通常可以代表一種成功。

  但仔細觀察周圍,快樂者卻並不多。

  有的人雖獲取了財富,卻得不到愛情;有的人雖擁有愛情,卻失去了健康;而健康之人又常常為身外之物長吁短嘆。

  如果按照“成功”的定義來界定今天的人們,我們會發現幾乎沒有成功者。

  因為“人生的成功”是一個綜合概念,其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快樂、幸福。

  不快樂之人不配談“成功”。因為在他的世界裡,成功便是一堆哀怨加嘆息;而撩盡歲月,我們突然會發現,那些浮在表面的東西不過就是一閃即逝的煙火;唯有內心的淡定、對快樂的體驗才是我們永留心中而永不會消散的光影。

  “老焦茶館”是新時代下應運而生的一位茶語者。

  “老焦茶館”裡的老焦,和所有人一樣,走過了最毛躁的青春、最浮華的人生;而臨近中年,驀然回首時,卻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許多人生最珍貴的東西。於是,他開始建立茶文化傳播微信平臺【茶言觀世】,並同期搭建與茶相關的產品銷售平臺【老焦茶館】。

  工作之餘,他將自己多年的人生體驗寫成文章發表於平臺上;他還組織各種各樣的茶藝表演、交流學習活動;他還將物美價廉的優秀茶產品推薦給大家。

  如今,平臺上與老焦志同道合的朋友已經超過十萬粉絲;老焦還成為了十大普洱茶品牌之勐庫戎氏的品鑑顧問***全國只有三名***。

  老焦常說,我們是到了該自我反思的時候了。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如果連快樂都無從獲得,奮鬥的價值與意義又從何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