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分類特點及功效和作用_茶葉的功效與作用

  很多中國人喜歡泡茶喝,茶葉的分類很多,具體有什麼特點呢?茶葉有哪些功效和作用呢?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下茶葉的功效和作用以及分類特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茶葉的分類特點

  1.綠茶

  綠茶屬於不發酵茶類,是我國產區最廣、產量最大、品質最佳的一種茶類,產量佔我國茶葉總量的70%左右。綠茶的主要特色是綠葉、綠湯。按製造工藝分為四個型別。 一是炒青綠茶:如西湖龍井、碧螺春等。炒青綠茶因乾燥方式用炒幹而得名。炒青茶又分三類:①長炒青,產品形狀似眉毛,又稱眉茶;②圓炒青,外形呈顆粒狀,形圓如珠又稱珠茶;③扁炒青,外形扁平,又稱扁形茶。炒青茶以浙江、安徽、江西數量較多,品質最佳。

  二是烘青綠茶:如信陽毛尖、黃山毛峰、太平猴魁、華頂雲霧等。烘青茶主要產於河南、安徽、浙江、福建三省。除了高檔的嫩烘青綠茶供直接飲用外,大部分用於制各種花茶的原料。

  三是晒青綠茶:主要產於四川、雲南、廣西、湖北和陝西等地。是壓制緊壓茶的原料。

  四是蒸青綠茶:用蒸汽殺青的綠茶,主要產於湖北、江蘇、浙江等地。

  綠茶的外形有十多種,如扁平形、劍形、松針形、方形、雀嘴形、螺形、圓柱形、鉤形、捲曲形等。

  2.黃茶

  黃茶屬於輕微發酵茶類,基本工藝近似綠茶,但是在製茶過程中加以悶黃,其代表品種有君山銀針、溫州黃湯、蒙頂黃芽、霍山黃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等。黃茶產於我國的四川、貴州、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廣東等地。黃茶形狀有單芽形、扁形、雀舌形、蘭花形和環形。

  3.紅茶

  紅茶屬於全發酵茶,紅茶又分為小種紅茶、功夫紅茶和紅碎茶三種。紅茶是我國較大類茶。出口量佔我國茶葉出口量的50%,客戶遍佈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具有代表性品種有祁紅、滇紅、閩紅、川紅等,國際上將紅茶分為葉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種規格。

  紅茶加工過程中,鮮葉的化學成份變化較大,特別是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份。香氣成份由50多種增至300多種。紅茶主要產於我國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廣東、福建等地。

  4.青茶

  青茶又稱烏龍茶,是紅、綠茶加工技術的結合,是半發酵茶類的總稱,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又稱為“美容茶”和“保健茶”。其代表品種有武夷巖茶、鳳凰水仙、安溪鐵觀音、黃金桂等。青茶主要產在我國的廣東、福建、臺灣等地。

  5.白茶

  白茶屬於不發酵茶類。採自大自茶樹的品種叫“大白”,採自菜茶茶樹的稱為“小白”,採自水仙茶樹的稱為“水仙白”。其代表品種有單芽形“白毫銀針”、蘭花形“白牡丹”。白茶主要產在我國福建省。

  6.黑茶

  黑茶屬於後發酵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黑茶壓制成磚茶、餅茶、沱茶等緊壓茶。其代表品種有普洱茶、六堡茶等。是少數民族不可缺少的飲料,主要產在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地。

  茶葉的功效和作用

  近代研究發現,經常飲茶可提神醒腦。茶葉中含有5%左右的生物鹼,其主要成分是咖啡鹼,這種咖啡鹼在泡茶時有80%可溶進水中,飲用後能興奮神經中樞,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心臟功能;並能促進胃液分泌,助消化,解油膩;還能加強橫紋肌的收縮功能,因而能使人解除疲勞,提高勞動效率。因此,每天清晨喝一杯茶,會使人精神振作,精力充沛。

  茶葉還具有消脂作用,我國古代許多醫書中都提到,飲茶具有解油消食作用。如《本草備安》中說,“茶有解酒食油膩、燒炙之毒,利大小便,多飲消脂肪,去油”。所以,古代人們都把茶葉作為消食飲料。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飲茶幫助消化的藥理作用,主要是促進人體脂肪的代謝以及提高胃液及其它消化液的分泌量,增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經常飲茶還有利於降低血壓,防止動脈硬化。茶葉中含有的兒茶素和黃酮甙,具有增加微血管彈性、降低血脂以及溶解脂肪的作用,因而能防止血液中或肝臟中膽固醇和中性脂肪的積聚,對防止血管硬化有一定作用。

  飲茶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一***時代起源說

  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秦漢說

  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3]

  ***二***功能起源說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嘗食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本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

  5.交際說:《載敬堂集》載:“茶,或歸於瑤草,或歸於嘉木,為植物中珍品。稽古分名檟蔎茗荈。《爾雅·釋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採者也。茗又為茶之通稱。茶之用,非單功於藥食,亦為款客之上需也。”有《客來》詩云:“客來正月九,庭迸鵝黃柳。對坐細論文,烹茶香勝酒。”此說從理論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軌疇,突顯了交際場合的一種雅好,開飲茶成因之“交際說”之端。

  >>>下一頁更多精彩“茶葉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