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茶文化的圖片欣賞
明清茶文化,特指中國明代和清代時期的茶文化。這一時期,中國茶業出現了較大的變化,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2
>3
>4
>5
明代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茶興葉茶,促進了散茶的普及。但明朝初期,延續著宋元以來的點茶道。直到明朝中葉,飲茶改為散茶直接用沸水沖泡。明人文震亨《長物志》雲:“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試之法,亦與前人異。然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明人沈德符的《野獲編補遺》載:“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渝便啜,遂開千古茗飲之宗。”泡茶道在明朝中期形成並流行,一直流傳至今。
現存明代茶書有35種之多,佔了現存中國古典茶書一半以上。其中有朱權《茶譜》、顧元慶《茶譜》、吳旦《茶經水辨》、吳旦《茶經外集》、田藝蘅《煮泉小品》、徐忠獻《水品》、陸樹聲《茶寮記》、徐渭《煎茶七類》、孫大綬《茶譜外集》、陳師《茶考》、張源《茶錄》、屠隆《茶說》、陳繼儒《茶話》、張謙德《茶經》、許次紓《茶疏》、程用賓《茶錄》、徐勃《茗譚***、周高起《陽羨茗壺系》等。其中,嘉靖以前的茶書只有朱權《茶譜》1種,嘉靖時期的茶書5種,隆慶時期1種,萬曆22種,天啟、崇禎6種,僅萬曆年間茶書就超過明代茶書的一半以上。
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說:“茶至明代不復碾屑和香藥制團餅,此已遠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又近人遠過前人處。”明中期至明末的上百年中,宜興紫砂藝術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紫砂壺造型精美,色澤古樸,光彩奪目,成為藝術作品。從萬曆到明末是紫砂器發展的高峰,前後出現了“四名家”、“壺家三大”、“四名家”為董翰、趙樑、元暢、時朋。董翰以文巧著稱,其餘三人則以古拙見長。“壺家三大”指的是時大彬和他的兩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時大彬在當時就受到“千奇萬狀信手出”、“宮中豔說大彬壺”的讚譽,被譽為“千載一時”。李仲芳制壺風格趨於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漢方等。此外,李養心、惠孟臣、邵思亭植長製作小壺,世稱“名玩”。歐正春、邵氏兄弟、蔣時英等人,借用歷代陶器、青銅器和玉器的造型及紋飾製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廣為流傳。
明代的茶事詩詞雖不及唐宋,但在散文、小說方面有所發展,如張岱的《閔老子茶》、《蘭雪茶》、《金瓶梅》對茶事的描寫。茶事書畫也超過唐宋,代表性的有沈周、文徵明、唐寅、丁雲鵬、陳洪綬的茶畫,徐渭的《煎茶七類》書法等。在晚明時期.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三個高峰。
明代茶文化的飲茶方式發展
窮奢極侈的宋代飲茶發展到元代已開始走下坡路,因團餅茶的加工成本太高,其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大榨小榨”把茶汁榨盡,也違背了茶葉的自然屬性,所以到了元代,團餅茶開始式微,唐宋時即已出現的散茶開始大行其道。
散茶的真正流行是明代洪武二十四***1391***以後的事,據《野獲編補遺》記載:“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日,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由此“開千古茗飲之宗”,散茶於是轟轟烈烈地登上了歷史舞臺。
明代的散茶種類繁多,虎丘、羅岕、天池、松蘿、龍井、雁蕩、武夷、大盤、日鑄等都是當時很有影響的茶類,這些散茶不再需要碾羅後衝飲,其烹試之法“亦與前人異,然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陳師道記載了當時蘇、吳一帶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沸蟹眼為節,如淡金黃色,香味清馥,過此而色赤不佳矣!”即壺泡法;而當時杭州一帶的烹茶法與蘇吳略有不同,“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其實無論是壺泡還是撮泡,較之前代更加簡便,而且還原了茶葉的自然天性。
由於茶葉不再碾末沖泡,前代流行的碾、磨、羅、筅、湯瓶之類的茶具皆廢棄不用,宋代崇尚的黑釉盞也退出了歷史舞臺,代之而起的是景德鎮的白瓷。 屠隆《考般木餘事》中曾說“宣廟時有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瑩白如玉,可試茶色,最為要用。蔡君謨取建盞,其色紺黑,似不宜用。”張源在《茶錄》中也說“盞以雪白者為上,藍白者不損茶色,次之”,因為明代的茶以“青翠為勝,濤以藍白為佳,黃黑純昏,但不入茶”,用雪白的茶盞來襯托青翠的茶葉,可謂盡茶之天趣也。
飲茶方式的一大轉變帶來了茶具的大變革,從此壺、盞搭配的茶具組合一直延續到現代。
茶壺在明代得到很大的發展,在此之前有流、帶把的容器皆稱之為湯瓶,亦謂偏提,到了明代真正用來泡茶的茶壺才開始出現,壺的使用彌補了盞茶易涼和落塵的不足,也大大簡化了飲茶的程式,受到世人的極力推崇。
雖然有流有柄,但明代用於泡茶的壺與宋代用來點茶的湯瓶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明代的茶壺,流與壺口基本齊平,使茶水可以保持與壺體的高度而不致外溢,壺流也製成S形,不再如宋代強調的“峻而深”。明代茶壺尚小,以小為貴,因為“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況茶中真味,不先不後,只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已過,似見得恰好一瀉而盡,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於他茶,亦無不可。”
明代的茶具從材質上來講,以瓷器和紫砂為主。明代景德鎮瓷器在元代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全國的制瓷中心轉移到景德鎮,燒製的青花、釉裡紅、青花五彩等瓷器在元代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改進,而明代仿宋代定窯、汝窯、官窯、哥窯的瓷器也很成功,特別是永樂朝燒製的白瓷,胎白而緻密,釉面光潤,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韾,明如鏡”的特點,時人稱之為“填白”,以“填白”釉燒製的茶盞,造型穩重,比例勻停。高濂在《遵生八箋》中提到“茶盞唯宣窯壇盞為最。質厚瑩玉,樣式古雅,有等宣窯,印花白甌,式樣得中,而瑩然如玉,次則嘉窯心內茶字小盞為美;欲試花色黃白,豈容青花亂之,注酒亦然。惟純白色器皿為合最上乘品,餘皆不及。” 這裡提到的壇盞是指道教做法事時用到的供器,其中嘉靖皇帝在金籙醮事時用的壇盞最有代表性,其內底心通常用青花書“茶”字。
明代散茶的沖泡又直接推動了紫砂壺藝的發展。宜興位於江蘇省境內,早在東漢就已生產青瓷,到了明代中晚期,因當地人發現了特殊的紫泥原料***當地人稱之為“富貴土”***紫砂器製作由此發展起來。相傳紫砂最早是由金沙寺僧發現的,他因經常與製作陶缸甕的陶工相處,突發靈感而創作了紫砂壺。據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載,紫砂器製作的真正開創者應是供春,供春是明正德年間的學仕吳頤山的家僮,吳頤山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時,供春在一旁侍讀,聰慧的他向金沙寺僧學習了紫砂製作技法,製成了早期的紫砂壺,供春遺留下來的紫砂作品廖廖,但他卻是宜興紫砂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人。
明代的紫砂名家有董翰、趙良、袁錫、時鵬,其後時大彬成為一代名手,其制壺“不務研媚而樸雅堅慄,妙不可思。”,因時壺“大為時人寶惜”,當時就有人仿製時壺。時大彬後還出了不少名家,如李仲芳、徐友泉、陳用卿、陳仲美、沈君用等等,紫砂在明代得到極大的發展。
因紫砂土質細膩,含鐵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水性,用紫砂壺來沖泡散茶,能把茶葉的真香發揮出來,無怪乎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提到:“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因此紫砂壺一直是明代及以後茶壺的主流。
- 明代茶文化的圖片欣賞
- 腸胃吸收不好吃什麼藥
- 最經典好聽的少兒歌曲推薦
- 老年人夏季中醫養生的方法
- 六年級學生的評語集錦
-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作文
- 大學生團支書面試自我介紹
- 女生怎麼暖宮女性暖宮食療方法
- 夢見男朋友出軌說分手是怎麼回事
- 關於好書伴我成長廣播稿範文
- 嬰兒打完百白破的不良反應是什麼
- 甘中流書法作品欣賞
- 錯落有致的成語錯落有致的同義詞是什麼及造句
- 霸氣高傲的女生個性網名素材
- 最新好聽的古風遊戲名字_古風很有詩意的遊戲暱稱
- 關於提心吊膽的解釋及造句
- 最霸氣側漏的女生個性簽名
- 屬鼠水瓶座的性格特點怎麼樣
- 高中生兼職面試自我介紹
- 霸氣中考標語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