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茶文化發展出現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我國茶文化的發展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歷史了,它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我國茶文化發展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我國茶文化發展的問題

  通過一些實地調查和問卷調查研究研究,我們發現中國民眾對茶文化的認知程度普遍不高,大家普遍認為現今的茶文化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非藝術,更談不上茶道,感受更多的是茶地悠久歷史,而忽略高雅的精神境界和深層理念。

  另外通過對近年有關中日兩國茶文化出版物的數量,內容的比較,近代中國茶書大體可分為關於茶業經濟研究、茶栽培與種植、茶葉文史、抹茶道文化史、茶道技藝和茶道精神等方面。

  由此可見,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只停留在對過去歷史的咀嚼和關注茶地實用性,而日本茶學從美學、茶道技藝、禮儀等多方面有創新性發展,並已開始對中國茶文化產生文化迴流,越來越多的人對日本的茶道精湛的技藝、高雅的藝術魅力及豐富的精神境界產生興趣。

  我國茶文化發展問題的解決方法

  1.應該從基礎教育做起

 

  在中小學教科書中普及茶文化,涉及內容應包括茶地起源、茶文化的發展過程等,並開展有關茶文化的各類課外活動如茶道的禮儀、茶道的技藝等,激發學生們對茶文化的濃厚興趣。

  2.有關部門應重視茶文化的推廣

  積極舉辦茶文化相關活動。例如舉辦融合高雅茶道技藝與文化的茶會,舉行中國茶文化節等。同時還應該開拓創新,內容有待豐富充實,促進中外茶文化交流。茶文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有待汲取現代科技成果、先進的文化意識,增添當今的時代風采。

  3. 普及茶文化知識,提高茶民文化意識

  作為飲食文化的分支,茶始終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應該運用各種形式,例如利用媒體的宣傳,通過電視、報紙、網路等多種渠道,宣傳、普及茶文化知識,使茶文化真正成為提高中華民族綜合文化素質的重要渠道。

  4.推進茶產業發展,提升茶產業經濟地位

  在許多有條件的省、市,應該潛心茶產業發展的研究,全面提升茶產業在當地經濟結構中的地位,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5. 規範聯誼與自律,維護茶文化持續發展

  各茶人社團、茶藝館舍,應該嚴格自律,拒絕與社會上的汙染場所為伍。茶文化良好社會信譽樹立之日,就是中國茶人深和民心走向世界之時。 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與秉承“念古詠新”的日本茶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東方文化不朽的遺產。

  中國是茶地發源地,是古老茶文化的搖籃。自中唐茶傳入日本以來,日本茶文化從學習模仿階段到堅持創新,直到明代脫離中國茶文化對其的束縛,與本土文化相結合,發展自己獨特的茶文化,形成有著其鮮明特點的茶道體系。總的說來,東方茶文化是中日兩國茶文化不斷融合交流的結果。

  毫無疑問,作為古老茶文化起源地的中國有著優秀的茶文化,但只注重茶地生活化實用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取捨而無多少新的理念提出,現今已進入茶文化發展的衰微停滯階段。因而我們在繼承傳統茶文化的同時,應倡導融入高雅的茶道藝術與深遠的意境,弘揚我們的“國飲”文化,使茶文化這塊瑰寶煥發出新的活力。

  茶文化發展歷史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人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幹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繪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徒,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