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飲茶的方法是什麼

  我國有數千年的飲茶史,人們的飲茶方法隨著製茶技術和飲茶實踐的發展進步,有過較大的演變。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飲茶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飲茶的方法

  新茶並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於新茶剛採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症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此外,新茶中還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鹼以及多種芳香物質,這些物質還會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有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應適量飲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時飲用。正確方法是放置半個月以後才可能使用。平時情緒容易激動或比較敏感、睡眠狀況欠佳和身體較弱的人,晚上還是以少飲或不飲茶為宜。

  另外,晚上喝茶時要少放茶葉,不要將茶泡得過濃。喝茶的時間最好在晚飯之後,因為空腹飲茶會傷身體,尤其對於不常飲茶的人來說,會抑制胃液分泌,妨礙消化,嚴重的還會引起心悸、頭痛等“茶醉”現象。另外,隔夜的茶是不能喝的。

  茶文化飲茶的演變

  第一個階段:煎飲法當我們的祖先還處在原始部落時期,由於生產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當他們發現茶樹的葉子無毒能食的時候,採食茶葉純粹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葉的色、香、味,所以還不能算飲茶。而當人們發現,茶不僅能祛熱解渴,而且能興奮精神、能醫治多種疾病時,茶開始從食糧中分離出來。煎茶汁治病,是飲茶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裡,茶是藥。當時茶葉產量少,也常作為祭祀用品。

  第二個階段:羹飲法從先秦至兩漢,茶從藥物轉變為飲料。當時的飲用方法,正象郭璞在《爾雅》注中所說的那樣:茶“可煮作羹飲”;也就是說,煮茶時,還要加粟米及調味的作料,煮做粥狀。至唐代,還多用這種飲用方法。我國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飲茶的習慣,故他們至今仍習慣於在茶汁中加其他食品。

  第三個階段:研碎衝飲法此法早在三國時代就已山現了,唐代開始流行,盛於宋。三國時代魏國的張揖在《廣雅》中記載:“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跡,搗未,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筆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這裡說得很明確,當時採下的茶葉,要先制餅,飲時再搗未、衝沸水。這同今天飲磚茶的方法是一樣的,應該說是衝飲法的“祖宗”。但這時以湯衝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類拌和,可以看出從羹飲法向衝飲法過渡的痕跡。唐代中葉以前,陸羽己明確反對在茶中加其他香調料,強調品茶應品茶的本味。說明當時的飲茶方法也正處在變革之中。純用茶葉沖泡,被唐人稱為“清茗”。飲過清茗,再咀嚼茶葉,細品其味,能獲得極大的享受。宋人以飲沖泡***淹茶***的清茗為主,羹飲法除邊遠地之外,己很少見到。

  第四個階段:泡飲法飲茶的第四個階段,可叫做全葉沖泡法。此法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以來。唐代發明蒸青製茶法,專採春天的嫩芽,經過蒸焙之後,製成散茶,飲用時用全葉沖泡。這是茶在飲用上又一進步。散茶品質極佳,飲之宜人,引起飲者的極大興趣。為了辨別茶質的優劣,當時已形成了審評茶葉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代研碎衝飲法和全葉沖泡法並存。至明代,製茶方法以制散茶為主,飲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葉沖泡為主。這同今天大多數人的飲茶方法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