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有什麼種植方法

  馬鈴薯又稱地蛋、土豆 、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塊莖。與小麥、稻穀、玉米、高粱併成為世界五大作物。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馬鈴薯的種植方法,一起來看看。

  馬鈴薯的種植方法

  一、馬鈴薯種植方法:地膜種植。

  ***1***整地、施肥。選擇土層肥厚,質地疏鬆,前茬種植禾穀類作物的土地,在種植前結合施基肥進行深翻。基肥的用量為:每畝農家肥1500-3000公斤,碳酸氫銨50公斤,草木灰200公斤。

  ***2***種薯準備。選擇高產的脫毒馬鈴薯,如早大白、東農303、費烏瑞它、尤金及克新6號、克新一號等優良品種,剔除芽眼壞死、臍部腐爛、皮色暗淡等薯塊。一般每畝需備種150-180公斤。

  ***3***切塊。為了保證馬鈴薯出苗整齊,必須打破頂端優勢,方法為從薯塊頂芽為中心點縱劈一刀,切成兩塊然後再分切,每個種薯塊不能少於30克,並保證每塊有1-2個芽眼。切種時為防止病菌從切刀傳染,應備用兩把切薯刀,一把放於高錳酸鉀水溶液中消毒,當遇到病薯時及時取除然後再換經消毒的切薯刀,也可將刀在火苗上燒烤20-30秒鐘然後繼續使用。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環腐病,黑脛病等通過切刀傳染。切好的薯塊用草木灰拌種,既有種肥作用,又有防病作用。

  ***4***催大芽。地膜覆蓋栽培可以直接播種,也可以先催大芽再播種。催大芽可以有效地防治由於土壤溼度過大造成的爛薯現象,增加出苗率。時間是從每年的公曆12月間農戶播種期開始。催芽可以在室內、溫床、塑料大棚、小拱棚等比較溫暖的地方進行。在室內催芽可用兩三層磚砌成一個長方形的池子,如在室外就挖一個20釐米深的坑,然後放2釐米厚溼潤的綿砂土,將切好的著塊擺放一層,再鋪放2-3釐米厚溼潤的綿砂土,反覆擺放4-5層後,將上部用草蓋住,20天左右馬鈴薯芽可達1-3釐米,這時將莖塊扒出,平放在室內能見光的地方,2天后幼芽變成濃綠色則可播種。注意在催芽時經常翻動薯塊,發現爛薯馬上清除。

  ***5***栽種。保持每畝種植5000株左右。用1米寬的地膜種2行,2米寬地膜種4-5行。大小行種植時,大行距60釐米,小行距40釐米,株距20-25釐米***7寸左右***,最好開溝播種,種芽向上栽種薯塊。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再用50公斤15-15-15的硫酸鉀型複合肥做種肥,也可用20公斤磷酸二銨、20-30公斤碳銨再加20-25公斤的硫酸鉀做種肥,施於播穴或播溝內,注意肥料儘量減少與種薯接觸,蓋土厚度控制在8-10釐米,然後覆蓋地膜。蓋時膜要讓地膜平貼畦面,膜邊壓緊蓋實,防止風吹揭膜,以利增溫。如用除草劑時需要注意栽種好一行噴施一行乙草銨除草劑,然後在土壤溼潤的情況下馬上覆蓋地膜可提高效果。為節省地膜成本以2000×0.006毫米或1000×0.006毫米規格為宜。

  ***6***適時放苗。在公曆3月5日前後,當馬鈴薯苗破土出苗在3釐米以上時,要及時在破土處的地膜上劃一個4-5釐米的口子,使馬鈴薯苗露出地膜,並同時在地膜破口處放少許細土壤蓋住地膜的破口,以防地膜內過高溫度的氣流灼傷馬鈴薯幼苗。

  ***7***馬鈴薯病害預防。早熟馬鈴薯易感晚疫病,在3月下旬如遇連陰雨,應及時進行馬鈴薯病害預防,這個時期如天氣晴朗,則必須在4月5日時進行一次防治,這樣晚疫病就很少會發生。防治藥劑常用甲霜靈錳鋅、瑞毒黴、代森錳鋅、百菌清、硫酸銅,防治時任選一種藥劑,如需第二次防治時可再另換一種噴施。

  ***8***收穫。在4月中、下旬的結薯期內,隨時可早採收上市。在漢中平川地區,早熟品種在5月5日前後,中晚熟品種在5月底前後,莖葉由綠變黃並逐漸枯萎,馬鈴薯生長完全成熟,這時應及時選擇土壤適當乾爽時的晴天進行收穫。

  二、馬鈴薯的保育:

  ⑴、溫度調節生長期保持白天16℃-20℃,夜間12℃-15℃。生育前期可在中午開小口排除有害氣體。3月中下旬,當氣溫達到20℃,每天上午9時開始開啟棚膜通風,下午3點左右閉風。進入4月上中旬,當外界氣溫白天在20℃以上,夜間在12℃以上時,進行晝夜全揭膜通風。放風注意順風開口,放風口應由小到大,防止大風口冷風閃苗。另外,放風部位溫度低影響生長,應經常調換放風部位。有霜凍時仍應蓋膜防霜,視天氣狀況及時撤棚。

  ⑵、光照調節生育期間應經常用竹竿振盪棚膜,使膜上水滴落地,增加膜的透光性。

  ⑶、肥水管理因拱棚內不便追肥,應在播種前一次施足基肥,在拆棚後噴兩次0.2%的磷酸二氫鉀。薯塊膨大期要保持土壤溼潤,澆水不要浸過壟頂,保持土壤通氣性,促進薯塊膨大。生育後期不能過於乾旱,否則澆水後易形成炸裂薯,降低商品品質。

  馬鈴薯的形態特徵

  塊莖形態

  草本。果實為莖塊狀,扁圓形或高15-80釐米,球形,無毛或被疏柔毛。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長圓形,直徑約3-10釐米,外皮白色,淡紅色或紫色。薯皮的顏色為白、黃、粉紅、紅、紫色和黑色,薯肉為白、淡黃、黃色、黑色、青色、紫色及黑紫色。

  植株形態

  鬚根系。地上莖呈菱形,有毛。初生葉為單葉,全緣。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奇數不相等的 羽狀複葉。小葉常大小相間,長10-20釐米;葉柄長約2.5-5釐米;小葉,6-8對,卵形至長圓形,最大者長可達6釐米,寬達3.2釐米,最小者 長寬均不及1釐米,先端尖,基部稍不相等, 全緣,兩面均被白色疏柔毛,側脈每邊6-7條,先端略彎,小葉柄長約1-8,毫米。

  傘房花序頂生,後側生,花白色或藍紫色;萼鐘形,直徑約1釐米,外面被疏柔毛,5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長漸尖; 花冠輻狀,直徑約2.5-3釐米,花冠筒隱於萼內,長約2毫米, 冠簷長約1.5釐米,裂片5,三角形,長約5毫米;雄蕊長約6毫米,花葯長為花絲長度的5倍;子房卵圓形,無毛,花柱長約8毫米,柱頭頭狀。

  果實形態

  馬鈴薯圓球狀,光滑,棕色或紫褐色,直徑約1.5釐米。種子腎形,黃色。花期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