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怎麼養

  鵪鶉體長18釐米,體小而滾圓,褐色帶明顯的草黃色矛狀條紋及不規則斑紋,雄雌兩性上體均具紅褐色及黑色橫紋。今天學習網小編就和你們一起了解一下鵪鶉的養成記。

  鵪鶉的介紹:

  鵪鶉肉和蛋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是極好的營養補品,有動物“人蔘”之稱,是宴席上的佳餚。鵪鶉還可作藥用和觀賞鳥,長期食用對血管硬化、高血壓、神經衰弱、結核病及肝炎都有一定療效。據本草綱目記載鵪鶉肉能“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

  養鵪鶉條件有哪些?

  一***溫度

  溫度對產蛋量、蛋重、蛋殼品質、種蛋受精率和飼料轉化率都有較大的影響,保持鶉舍適宜的環境溫度是保證產蛋率和飼料效率的必備條件。鵪鶉喜溫暖,怕寒冷。舍內的適宜溫度為17—28℃,最佳產蛋溫度為24-26℃。因此,冬季應注意保溫。如果溫度低於15℃時,產蛋率下降;溫度低於10℃時,則停止產蛋,有時出現脫毛甚至死亡。鵪鶉對高溫***35—36℃***耐受力強,高溫對產蛋影響不大。但高溫持續時間長,也會使產蛋率下降。鵓舍內溫度的控制主要是靠改變通風量來實現的,在保溫效能良好、高密度飼養的鶉舍內,在春秋兩季一般可以達到適宜的產蛋溫度,但冬季氣溫低,應儘量減少通風量,注意防寒保溫;而夏季要儘量加大通風量,注意防暑降溫。

  二***光照

  產蛋期光照原則為:光照時間要逐漸增加,直至保持恆定,切忌縮短;光照強度不能減弱;光照制度一旦應用,千萬不能變動,如時長時短、時早時晚、時強時弱、時明時暗、晝夜通明等;開關燈最好用電阻器控制,使燈光由弱漸強,由強漸弱。鶉舍內光照一定要均勻。最好的方法是每天早晨補光,或早晚各補1次光。產蛋期內應保持14—16小時的光照時間,照度5—10勒,光色以白色、紅色為宜。所以,要適時開燈、定時開燈。

  三***相對溼度

  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產蛋鶉最適宜的相對溼度為50%—55%,在40%-72%的範圍內,鶉都可正常產蛋。在通風良好的情況下,舍內空氣相對溼度不會太高,通風不良的鶉舍內相對溼度就會超標。如果相對溼度超過72%,鶉的羽毛潮溼汙穢,易發關節炎。相對溼度低於40%時,鶉羽毛零亂,空氣塵埃飛揚,易產生呼吸道疾病,在相對溼度太低的情況下,會引起鶉脫水。在一般情況下,相對溼度對鶉的影響與溫度共同發生作用。在生產上,特別要防止幾種極端情況如高溫高溼、低溫高溼等 高溫高溼環境對產蛋鶉影響最大。它可使鶉體溫升高,採食量減少,飲水量加大,產蛋量降低,而且高溫高溼環境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使鵓群疾病發生率增加: 在低溫高溼環境中,潮溼環境使鶉羽毛溼度加大,又增加了散熱量,鶉體受涼,易患感冒,而且耗料量加大,產蛋率下降。

  四***通風

  鶉舍通風的目的是排除有害氣體,交換新鮮空氣,降低溫度,調節相對溼度。舍內鶉群的呼吸、排洩以及糞便、墊料、飼料等的分解產生一些有害氣體,這些有害氣體濃度升高,容易麻痺或損害呼吸道粘膜,使鶉的抗病力降低,產蛋量減少。一般由人來感覺,當人進入鶉舍內不感到嗆鼻、刺眼流淚、無過分臭味寸,可認為空氣新鮮: 鵓舍的通風要根據飼養密度、氣候、舍內空氣圬濁程度適當進行。在一般情況下,氣流為0.04米3/***只,分***較適宜。

  五***密度

  飼養產蛋鶉密度不能過大,太大會影響正常的釆食,容易引起惡癖。在籠養條件下,每平方米可養20—30只。 總之,環境因素對蛋鵪鶉產蛋的影響是相互作用的,生產中應綜合考慮,儘量給予鶉適宜的環境條件,使鶉發揮最大的生產潛力。

  怎樣養鵪鶉生蛋多?

  鵪鶉產蛋多少與飼養管理好壞有密切的關係。它對飼料、溫度、溼度和光照等環境條件都有一定的要求,品種好壞也是產蛋多少的一個因素。

  一 要飼養當年的鵪鶉,注意選擇體壯無病、食慾強的個體。鵪鶉的壽命一般為兩年,孵化出的母鶉35天~45天開始產蛋,產蛋8個月~10個月後,產蛋量下降。因此,飼養一年以上的鵪鶉應及早淘汰。

  二 母鶉開始產蛋後,食慾旺盛,必須供足優質飼料。粗蛋白質一般應占飼料28%左右。鵪鶉一年中產蛋300枚以上,大量消耗鈣、磷,應注意日糧中鈣、磷的補充供給,因此,應飼餵配合飼料,儘量少喂或不喂穀粒整料,一般配合飼料為:玉米48%、餅類33%、淡魚粉6%、乾草粉5%、貝殼粉5%、骨粉3%、多種維生素新增劑0.3%。

  三 產蛋母鶉對溫度、溼度有一定的要求,如環境溫度低於15℃,產蛋量明顯下降,甚至停止產蛋,適宜的舍溫應保持在18℃以上25℃以下,過高過低要及時調節。適宜的舍內溼度要控制在50%~60%之間,並要保持供足清潔飲水和切碎的青綠多汁飼料。同時光照對母鶉產蛋量有很大影響,鵪鶉喜紅色光。每天24小時內要有15小時的光照,光照不足用電燈光補充紅光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