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奇石收藏的種類

  奇石的收藏價值是多方面的。那麼大連奇石收藏種類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天然。奇石的年代比其他任何藝術品更為久遠,已有億年的歷史;奇石是天然形成的,是經過成千上萬年地殼運動、風吹日晒的成果,不具備任何因定的形狀,是唯一沒有經過人類加工的藝術品;任何一塊都是隨機的、偶然的,獨一無二的;奇石收藏應當天然放在第一位。

  石質。主要看這枚奇石的硬度、密度、潤度,硬密度越高品質越優,石質越光潤,越有價值。如瑪瑙、玉質其硬密度就大於灰巖,所以價值就高;一定要質地取勝,最好是含玉或者瑪瑙質地等。

  石色。奇石顏色十分豐富,幾乎所有色彩都有,有的相互穿插,但色彩講究純度,切忌雜質,因此,純度高的紅、綠、紫、黃、白等五色為佳;

  石型。主要看奇石的完整性和造型,如果外型完整無缺、造型又奇特,就是上品之石;

  石圖。石圖,指奇石的圖案畫面,奇石的畫面,千姿百態,或逼真、或豐富、或抽象、或美麗,若這些畫面構圖的物象能一點即破,一挑即明者為上品;

  石意。奇石的象徵立意,是奇石的靈魂,也就是奇石的主題思想,如果立意深遠、主題重大,自然價值就高;

  石紋。奇石有紋理石、流紋石,即使是畫面石,也有線條的勾畫問題。評價標準就是看線紋是否流暢、佈局是否合理、疏密是否有致;

  石彩。指每塊奇石色彩的多少和反差。如果同一石面色彩越多、各色彩之間反差越大越妙;

  石勢。大氣壯闊、神勇威風、凜然豐偉者佳。這種勢並未非一味求大,主要看奇石構圖的豐偉度,一塊小石,若有奔馬、鷹擊、虎嘯之勢,同樣是具有“勢”的品質的奇石;

  石技。奇石也有技巧,不管是造型石,還是畫面石,都有巧的一面。如果巧到以假亂真,豈不是更有價值麼?總之,奇石巧得越稀少、越怪異、越絕妙者越珍貴;

  石緣。每一枚奇石都有一個故事,一段石緣,奇石與發現者的經歷糾葛越複雜、故事越奇特,石品價值就越高,和氏璧只是一塊玉,但有和氏獻璧的故事,帝王爭石的故事,其價值遠遠超出了一塊玉的價值本身。

  從價值角度來分析,奇石每多像一分,其價值則十數倍、數十倍地呈幾何式增長。美石首以石種為貴,價格差異一般多取決於石體大小和質地、色彩、形態等諸種因素,以上只是一個大略收藏什麼樣的奇石最有價值的基本評石標準,當然,奇石還有幾千年來文化傳統賦予它的品格、精神、吉祥、寓意等。總之,奇石的價值首先是豐富、充實了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實際消費意義,才能因供需關係而產生經濟價值,才能在收藏轉讓的市場流動中的價格上來反映出價值來。

  大連奇石鑑別方法

  一、奇石的天然性。奇石是大自然的產物,比之人工,叫做“天然生成”。它不依賴於人的意志和作為,人們關於它所能做的,就是“發現”。它與一切人工的技藝區別開來,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由於長年裸露自然或是泥沙包裹水土浸潤的原因,石的表面已經形成了一層“皮”。如果已經不讓你看那層“皮”的,那就是已經告訴你那不是天然的了。鑑別這層“皮”,要靠經驗和眼力。

  二、奇石的稀有性。奇石所以為奇,就是因為它稀有、罕見、異乎尋常。在其質、形、色、紋方面,奇石都是石中的少數。少到什麼程度呢?罕見。當然,事物的存在是相對的,是比較而言。誰能發這個“言”呢?應該說,是“業內人士”。“外行”看來,石玩都是獨一無二,又相差無幾。可是,奇石之妙,正在於“差之毫釐”的區別上。抹殺這種區別,就會混淆奇石與否的天壤之別。另一方面,由於人們對石玩的不斷採集和基於人們發現的眼光即審美理念的提升,因此,奇石與否,又是一個變化的審美物件。至於從收藏的角度講,“曾經的奇石”如果喪失其稀有性,但是還具有收藏價值,那麼,可以是把它作為石玩的其他種類來收藏,而不再是作為奇石收藏就是了。

  三、奇石的完整性和完好度。只要是天然形成的,什麼樣的奇形怪狀,都不是奇石的缺損。相應地,還會增加它的美感和收藏價值。奇石的缺陷存在於後天的損壞。沒有一個標準可以統一地劃定什麼比例下缺損的奇石會失去收藏價值,因為還要現實地考慮缺損的部位,缺損與作為奇石收藏價值含量的比較。當然,最好是沒有損壞,完好無缺。

  有的奇石是組石,兩枚、三枚以至於多枚配合為一組。比如那些“歲寒三友”、“十二生肖”等的組石。得其中的部分,就是不完整的。

  四、奇石的賞玩價值。核心地講,奇石的收藏價值與其賞玩價值是密切相連和呈正比例關係的。奇石的賞玩價值大,則收藏價值亦大;奇石的賞玩價值決定其收藏價值。奇石的賞玩價值,是以其質、形、色、紋、勢的物的存在形式展現,並由人們去品其奇、巧、怪、美、韻的味,由此獲得玩石的審美體驗和美的享受,並由此奠定了奇石的收藏價值。奇石的品味,有極強的個體差異性,這種差異,就是奇石收藏價值大小的分別,是由奇石審美的理念來說明的。

  五、奇石的體量和硬度。作為收藏的奇石,雖然有其或大或小的個人偏好,但是至大,也要區別于山峰,也不包括那些只能存在於大自然中的奇形怪石。因此,作為收藏的奇石首先要滿足於天然地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形式,和不因環境的變化喪失“奇”的特徵的屬性。通常的情況,奇石的收藏要選擇適度的和適合個人收藏條件的體量。

  作為奇石的硬度,則是奇石收藏必須考察的一個指標。奇石的硬度是奇石的質所決定的,它決定其抵抗外力刻劃、壓入、研磨的能力,直接關係到奇石收藏的保藏價值。奇石的硬度高,則石的密度大,質感好,賞玩價值亦大。硬度高者概括為一個“堅”字。奇石質堅,給人的質感是:細、潤、光、潔。硬度是一個地質學的概念,其指標,從一至十級,級別越高硬度越大。作為收藏的奇石,硬度起點應是4度***以螢石為參照系***至於以上,是奇石收藏的基礎要件。

  六、奇石收藏的人文因素。同很多的收藏品都有這個附加值一樣,奇石收藏也要看原收藏者或是使用人,奇石收藏也離不開收藏的這個基本規則。一件奇石,會因收藏者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含量多少的附加值。當然,這需要有相應的記載。於奇石本身,是不能“附加”的。因此,考察以往的藏石,會有很大的難度。這在當代,有了攝影和出版,為今後鑑別奇石收藏凝結的人文價值提供了歷史的幫助。

  奇石收藏的知識

  1、買賣時必須賣家先開價。賣家不開價,買家絕不會給價。這是防備貨主打著賣奇石的幌子摸行情估價。另外,賣家開價太高,買家有權不還價。如果買賣雙方因價格分歧沒有成交,賣家另找下家洽商仍未成交返回第一買家時,第一買家一般也不會購買了。

  2、內行的商家和藏家對容易損壞的奇石都不會手遞手傳看,而是要等對方將石放置在固定物體上之後才拿取觀賞,萬一物品損壞責任自明。不同的奇石有不同的拿法,如果發現對方上手方法不合規矩便被視為外行,行家不會拿出其他石供其欣賞,也很難再進行交流或交易了。

  3、如果商品被買方損壞,自然包賠,但價格會有商量,貨主也會作出適當讓步,但不會低於成本價,破損商品歸買方所有。

  4、買賣雙方進行交易時不應有第三者在場,不懂行規的勸其離開,懂行規的會主動迴避。因為交易資訊被洩露極易造成各種糾紛和誤解。

  5、奇石交易不單純是價格上的較量,更重要的是知識和眼力上的較量。無論是買家買錯了還是賣家賣漏了,一般不能退貨或找後賬。因為奇石交易憑的就是眼力和實力,外行不懂也不該買,敢買必須要懂。買家也許買錯買貴,賣家也許賣漏賣低,買賣雙方都承擔著一定的風險。奇石行很忌諱買方退貨與賣方找後賬。“退貨或找後賬”此風一長,勢必影響其在業內的聲譽***當然有言在先另當回事***。

  6、石商之間在購買奇石時存在競爭,在售賣奇石時卻不存在競爭。原因是每件奇石都有其獨特性,購進的渠道和價格也不一樣,其可比性就小多了。

  7、買家只能詢問石的賣價,不能打聽其買入價格,賣方只能報賣價,絕不會洩露自己的進貨價格。

  8、行內的商家和藏家都不會向對方詢問奇石的來路和進貨價格,因為這些商業資訊是對外保密的。

  9、奇石商之間有時會合夥買貨,但一定是在互相熟悉和信任的前提之下合作。買後約定銷售價格、利潤分配比例,並委託一方負責銷售。

  10、石商的強項是能識別奇石的真假,準確評估價格,但是辨偽知識和價格資訊都不會輕易透露,因為這些是他們生存的重要手段。

  11、當有買家將看中的商品拿在手中與賣方商談時,其他對此商品也有興趣的買家不能在旁發表任何意見,也不能參與競買,應保持適當距離等待。如交易未成,商品被放回原處後方可上手與賣方商談。

  12 、石商和收藏愛好者絕不與偷盜、強買強賣、欺行霸市及不遵守行規的人做任何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