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水餃的由來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這些由來,你都聽說過吧?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

  東漢時候,南陽有個張仲景,是個名醫。他醫術很高,不管什麼疑難病症,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稱讚他是妙手回春的醫聖。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那年告老還鄉,正是冬天,寒風刺骨,雪花飄飄。他走到白河岸邊,看到那些為生活東奔西走的窮鄉親們,面黃肌瘦,衣不遮體,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很難受。

  張仲景一到家,登門求醫的人很多,他雖然很忙,可是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他叫他的執事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個棚子,盤上大鍋,在冬至的那天開了張,給窮人舍藥治凍傷。舍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裡煮熬,等煮好後,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的"嬌耳"下鍋。然後分給來討藥的人們,每人給一大碗湯,兩隻嬌耳。人們吃下嬌耳,喝了祛寒湯,只覺渾身發暖,兩耳生熱。

  再說,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的時候,經常為當地百姓治病,受到那裡百姓的愛戴。他告老還鄉後,長沙的百姓想念他,每年推選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帶著鄉親們的心意來看望他。那年,張仲景身患重病,長沙老人說:長沙有一穴好地,想叫他壽終時葬在長沙。南陽的人哪裡肯依?兩下里就為這事爭吵起來了。張仲景說:"我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我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了,你們抬著我的棺材,向長沙方向走,靈繩在哪裡斷了,就把我葬在哪裡算了。"眾人一聽,也不再爭論了。

  那年冬至那天,張仲景離開了人世。長沙來了許多人弔喪,並要把他的屍體運到長沙去。遵照他的遺囑,南陽和長沙的人抬著棺材上路了,走到當年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靈繩忽然斷了。眾百姓忙打墓,下棺,填墳。你一挑,我一擔,川流不息,晝夜不停,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很大。又在張仲景的墳前修了一座廟,這就是現在的醫聖祠。

  張仲景是冬至這天壽終的,又是冬至這天開張舍"祛寒嬌耳湯"的,為了紀念這一天,每年冬至家家戶戶都包餃子吃,並說冬至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

  【民俗】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吃水餃是為了祛病驅寒,在嚴冬裡不凍耳朵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有人表示水餃又叫餃餌,吃水餃是為了祛病驅寒,在嚴冬裡不凍耳朵。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吃水餃主要是希望往後的日子財源滾滾

  為什麼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有人說,吃水餃主要是希望往後的日子財源滾滾。“餃子形狀像元寶,有發財寓意,這是我個人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所以說,這吃水餃取得就是個希望發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