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收藏如何辨別真偽

  在進行瓷器收藏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去辨別真假,懂得辨別真假就會有助於我們不那麼容易上當受騙,有什麼好的收藏鑑別方法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古瓷收藏辨別真偽的方法

  俗話說:“亂世黃金盛世藏。”隨著收藏市場的日益火爆,古瓷器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收藏界的第一大門類,吸引了眾多收藏者的目光,尤其是近年來高額的利潤回報和不斷擴大的升值空間,更是使古瓷市場人脈迭升。但同時,也使得大量的贗品流入市場,一時魚龍混雜,令人難辨真偽。那麼,呢?

  一是“懂行”。瓷器是由中國古代首先發明並長期燒造後傳遍世界各地的器皿。中國瓷器的製作歷史悠久、窯口眾多,產量極大,除了歷代流傳下來的傳世品外,地下出土物中要數瓷器最為豐富。瓷主要產地有以生產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四大傳統名瓷聞名的瓷都江西景德鎮,有以釉下五彩裝飾美術瓷而聞名的湖南醴陵,有生產雨點釉和發展刻瓷藝術的山東淄博,生產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鄲,生產白瓷的福建德化,生產青瓷的浙江龍泉,生產釉上彩花瓷的廣東潮州,生產仿南宋官窯藝術瓷的浙江蕭山等。古瓷作為商品,價格並非越高越好,這需要認真加以鑑別,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畫功是否熟練、清晰,色澤是否瑩潤、透明,釉下裝飾注重工筆式寫意,必須是手工繪製,不是印花、貼花,而且顏色要光亮。對陳設藝術陶瓷的選購,既要看整體效果,也要仔細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無變形,釉面是否光潔,色度有無異樣。

  二是“慎淘”。大多數古瓷收藏者喜歡從舊貨古玩市場上“淘寶”,其實,這是一種誤區。就整個瓷器收藏界來說,珍貴古瓷數量是較少的,很早以前便受到人們的珍視,如官窯、汝窯、哥窯這些珍品瓷器,目前國內外的存世量幾乎都有數可查,因其十分珍貴,即便收藏大家也不易得之。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燒造較少,當時燒製元青花用進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貴的,民間能用得起這種高檔瓷器的為數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遺存極少。但元青花在20世紀30年代被發現認識以來,聲名遠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貴,所以如果在地攤或舊貨市場上發現了它的蹤影,實屬可疑,收藏者一定要慎之又慎。

  三是“心悟”。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收藏者常常拿著古瓷鑑定理論書籍去“按圖索驥”。目前,古瓷收藏方面的理論書籍和相關資料比較多,仿偽者往往依據這些資料描述的特徵和圖片進行仿製。因此這些書籍只能幫助我們瞭解古瓷的相關知識,於實際收藏活動的指導意義並不太大,收藏者不要受這些書籍和資料的誤導。作為成熟的古瓷收藏者,要學會用心、理性地去品味古瓷,依據自己掌握的瓷器鑑別方面知識,包括看器型、胎、釉、紋飾、老化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去辨識真偽,沙裡淘金。

  四是“求品”。收藏界有句“行話”:“瓷器一破,不值半個;瓷口起毛,不值分毫。”意即瓷器沒有好的品相,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收藏的古瓷要基本完整,不能有衝、炸、磕、崩、掉彩等明顯的毛病。古瓷收藏還講求藝術性,瓷器看上去要有美感,不能是粗糙的、低檔的;製作工藝要精,彩繪紋飾要美觀,色彩搭配要妥當,審美情趣要高雅,這樣才能稱得上是藝術品收藏。

  跳動的窯火鑄造了中華民族智慧的歷史和人類永恆之美。在古瓷這個色彩繽紛的世界裡,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與東方民族獨特的審美意趣得到了和諧完美的統一。可以說,在這樣一個充滿魅力的空間體味收藏之樂,確實是人生一大快事。希望廣大收藏者在收藏活動中學、賞、藏相結合,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豐富自己的收藏人生。

  古瓷收藏的一要三不要

  古瓷器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愛好者甚多。可火爆的市場、高額的利潤,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場。贗品越仿越真,檔次越仿越高,做舊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專家們也真偽難辨。那麼,怎樣才能提高自身的鑑賞能力,避免收藏一些假古瓷呢?這就需要注意以下一要三不要:

  要長些陶瓷學問。我國的陳設藝術陶瓷,分陶和瓷兩大類。陶主要產地有以紫砂壺和花盆著稱的陶都江蘇宜興,有以陶塑人物和動物造型見長的廣東石灣,還有生產唐三彩的河南洛陽,生產黑釉陶罐的山西渾源,生產刻花陶器的四川榮昌等;瓷主要產地有以生產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四大傳統名瓷的瓷都江西景德鎮,有以釉下五彩裝飾美術瓷而聞名的湖南醴陵,有生產雨點釉和發展刻瓷藝術的山東淄博,生產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鄲,生產白瓷的福建德化,生產青瓷的浙江龍泉,生產釉上彩花瓷的廣東潮州,生產仿南宋官窯藝術瓷的浙江蕭山等。陳設藝術瓷作為商品,價格並非越高越好,這需要認真加以鑑別,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畫功是否熟練、清晰,色澤是否瑩潤、透明,釉下裝飾注重工筆式寫意,必須是手工繪製,不是印花、貼花,而且顏色要光亮。對陳設藝術陶瓷的選購,既要看整體效果,也要仔細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無變形,釉面是否光潔,色度有無異樣。選購陳設藝術陶瓷要在白天光線好的地方,燈光往往會出誤差,對瓷質可輕輕彈叩,聽聲音是否清脆響亮,沙啞聲音有裂紋的,再好看也不值錢,而且有裂紋的陶器不易儲存。

  一不要總想從舊貨古玩市場買到珍稀名瓷。珍貴古瓷相當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們的珍視,如官窯、汝窯、哥窯這些珍品瓷器,目前國內外的存世量幾乎都有數可查,因其十分珍貴,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燒造較少,當時燒製元青花用進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貴的,民間能用得起這種高檔瓷器的為數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遺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紀30年代被發現認識以來,聲名遠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貴,即便地攤小販亦知其貴重。若能輕易廉價買到元青花,實屬可疑,當慎之又慎。

  二不要受古瓷鑑定理論書的誤導。收藏者往往依照古瓷鑑定理論書中的特徵,按圖索驥,往贗品上湊。目前,有些理論專著是研究我國瓷器藝術成就和歷史的,書中的論述物件往往選擇最能代表當時成就的名品。這方面的資料比較多,仿偽者往往依據這些資料描述的特徵和圖片進行仿製。在民間收藏活動中,一輩子也難碰上一件珍品,所以這些書籍只能幫助我們瞭解歷史上各時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於實際收藏活動的指導意義並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卻有很多特徵與書本上相符,如果按圖索驥,便最容易上當。再有一種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興起的收藏熱,編輯出版一些指導購藏的圖錄,常常為了給書本增色,便不惜抄錄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間流傳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圖片,隨意地標上參考價格,使人產生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現而被廉價購走的錯覺。

  三不要把收藏定位放得太高。對所處地區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種缺乏認識,不從實際出發確定收藏品位,這是許多愛好者的通病。對那些有收藏價值又有條件買到的古瓷不屑一顧,只想買那些沒有可能出現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製售贗品者的圈套。這種不切合實際的收藏定位觀,主觀上便拉開了接觸珍品的距離。

  當代藝術陶瓷挑選方法

  1、就算當代藝術陶瓷的價格不如古陶瓷那樣高,也不怎麼會有贗品出現,一定的眼光以及修養還是必要的。正因為沒有贗品,所以對於陶瓷的造型、創意以及對於藝術的獨到性都要考慮進去。

  2、要看器形有沒有變形,釉面是不是光潔,釉色的色度是不是一致等等。

  3、果然是青花或者彩繪,就要格外地關注它的顏色,不能過深也不能過淺,不能過豔也不能過暗。

  4、不要購買有列印輪廓、草草勾勒填色的藝術陶瓷,這類陶瓷都是流水性生產的,沒有什麼太大的藝術價值。

  5、仔細觀察瓷器,必要的時候輕輕彈扣,要注意瓷器上不能有裂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