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如何辨別真偽

  我們平常買翡翠時怎樣用肉眼辨別翡翠的真假。我們不是礦物學專家,沒有精密昂貴的儀器,但照樣能買到貨真價實的A貨。如果你仔細看過之前寫的種分特徵,翡翠貨別的辨別,記清了其中假貨的特徵,相信即便是初級的翡翠愛好者也可以分辨翡翠的真假了。

  翡翠辨別真偽方法具體如下:

 之,首先來說B貨,B貨是指酸洗漂色入樹脂的假種水翡翠,用肉眼辨別時有如下規律:

  1. 顏色是否正常?經過漂色的翡翠顏色比較鮮豔不夠自然及有帶黃的感覺。如果一塊翡翠上同時有綠色和白色部分,會讓人感覺其綠色與白色界限分外分明,綠色部分擴充套件不自然,這是由於地太乾淨造成的。

  上排A貨顏色較暗,下排B貨顏色鮮豔

  2. 光澤—主要看反光的強弱。同樣質地的A貨翡翠反光較強,而B貨則較弱;B貨通常具蠟狀光澤或樹脂光澤,而A貨則呈玻璃光澤。

  上排A貨,反光強,晶粒明顯;下排B貨,反光差,晶粒不明顯

  3. 透明度是否正常。這要取決於你對翡翠種分的熟悉程度,什麼樣的種分,透明度是什麼樣的?待鑑別的翡翠透明度是否跟種分相符。

  4. 用放大鏡選一個觀察點。看看在翡翠的表面是否有由於酸洗而形成的酸蝕網和由於入樹脂而形成的不規則裂紋—龜裂、凹坑***砂眼***。

  依次為A貨翡翠表面,B貨表面龜裂,酸蝕凹坑,酸蝕網+龜裂

  5. 在透射光下,用放大鏡觀察內部的鐵染現象。深色翡翠往往存在有鐵染的現象,就是翡翠的自然裂縫中存在黃色的鐵染現象,證明這塊翡翠沒有經過漂色,否則不可能有鐵染存在。但有時可能會做成黃色的假象,但經漂染的翡翠比較乾淨

  6. 晶體結構是否被破壞。還記得上個帖子中的B貨翡翠被破壞的結構圖片嗎?粒狀結構***質地比較粗糙***的翡翠主要觀察其晶粒是否明顯。天然翡翠結構邊界明顯,而經酸腐蝕注膠的翡翠邊界不明顯。對於纖維結構***質地細膩高檔的翡翠***的翡翠成品,一般比較容易觀察。其顆粒細長,晶體排列受破壞,纖維狀晶體失去方向,顯得雜亂無章。

 

  之C貨是指經人工染色的假色翡翠,肉眼辨識規律如下:

  1. 顏色的色調—自然色或者綠色偏藍,還是紫色偏紅,後兩種都不是天然的顏色。

  2. 找裂紋—如果有裂紋,看看裂紋中有沒有染色劑

  裂縫中的染色劑

  3. 顏色的分佈是否合理,種與色是否吻合?

  4. 用放大鏡做透光觀察—主要看晶體與顏色之間的關係。往往晶體內部顏色較淡的,染色可能性大;晶體與晶體之間邊界顏色較淡,不存在染色劑。對於紫色翡翠,看紫色與晶體的關係,如果是白色包圍紫色就是天然紫;如果是紫色包圍白色就是染色。

  下面均為染色紫羅蘭

  5. 用查爾斯濾色鏡來觀察綠色翡翠。顯示紅色的有可能有染色;顏色不變的就沒問題。對於紫色翡翠,我前面說過了,需要配合紫外燈慘能看到橙色至粉紅色的熒光。

  之染綠色的C貨,顏色不正,呆板

  B+C貨是指假種水+假色的翡翠,辨識方法與B貨大致相同,另補充以下幾點:

 

  1. 肉眼觀察時,染成的綠色往往過於鮮豔,很不自然,比B貨鮮豔的多,比單純染色的翡翠也鮮豔。這是因為“底”經過酸洗,非常乾淨,再加色會顯得更不自然,很容易感覺出來。染紫色的,可見紫色均勻分佈。色、種關係不符合自然的翡翠色、種關係,很難恢復其原來的種色。

  2. 用濾色鏡觀察時,只有個別染綠色的B+C貨顯示紅色。因此這個方法只能作為輔助鑑別B+C貨的方法。

  3. 用放大鏡觀察時,與觀察B貨和C貨時的方法一樣。尋找有無微裂隙,顏色分佈是否集中的裂縫中。其次,在翡翠飾品比較薄的部分觀察是否有染色的跡象,染色劑是否填充在顆粒空隙中,顏色是否呈網狀分佈。無論染綠、染紫,如果見到顏色分佈是由顆粒邊緣向中心顏色深到淺,可證明是染色的證據。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染紫色時,白光燈管下觀察才能呈現真正的效果。

   左邊一粒為浸酸入樹脂B貨,右邊兩個顏色太鮮豔,為入色入樹脂的B+C貨

  左邊的兩個是C貨入色處理的紫羅蘭,右邊的兩個透明度高是入色入樹脂的B+C貨紫羅蘭

  以上是對用肉眼觀察三種假貨時需要注意的地方。排除了上述可能後,就可以確定為A貨了。那麼我們在挑選A貨時,要從哪幾方面來看呢?這裡先大致地介紹一下:

  1. 透明度,比如玻璃種的最好,不透明的最差;

  2. 顏色,特別是綠色的正、陽、濃、勻;

  3. 純淨度,無雜質、無髒為好,反之就差;

  4. 結構越緻密越好,越粗越差;

  5. 無綹裂為好,綹裂多為差;

  6. 造型、做工、題材寓意好,藝術性高,品味就高,反之則差。

  這裡只進行一下概述,什麼樣的A貨翡翠為好,據有收藏價值,我們以後還會講到。

  下面就要介紹一些簡單易行的鑑別方法和一些必備的小裝置了:

  裝置:

  1. 放大鏡:個人認為10倍的放大鏡和1個40/50倍的放大鏡是常備的,用來觀察酸蝕紋,龜裂,坑,是否有染色跡象等非常有用;

  2. 顯微鏡:這個不是必備的,因為顯微鏡的作用基本上跟放大鏡差不多。我們沒辦法做切片的時候,顯微鏡的作用不那麼大,基本上一個40/50倍的放大鏡就夠了;

  3. 濾色鏡:個人並不推薦濾色鏡。有些染色翡翠加了滅熒光粉後,濾色鏡的作用就不大了,而且市面上,比較有名的查爾斯濾色鏡,價格不低,都要在百元左右;

  4. 熒光燈/驗鈔機:用來觀察入樹脂的翡翠的熒光。但有時A貨翡翠也有熒光,B貨也有沒有的時候。雖然熒光不同,但對於初學者來說還是比較難以辨別。

  綜上所訴,在辨別時針對每種假貨的主要特徵來看:B貨看酸蝕紋,龜裂,坑;C貨看染色跡象,基本上一個放大鏡就夠了。對於初級愛好者來說也沒有必要置辦那麼多東西,拿個放大鏡看去唄,多看看肯定能找到感覺。掌櫃有一個廉價顯微鏡和一個50倍的放大鏡,現在主要用放大鏡。

  下面就是一些簡便易行的鑑別方法了:

  1. 用眼睛做第一印象觀察。

  1*** 翠性。表面迎著光時能看到的翅狀閃光,未經拋光的比較明顯,拋過光的不明顯但也能看到片狀閃光;

  2*** 特性。翡翠表面橘皮狀的起伏顯現。

  3*** 光澤,翡翠表面具有玻璃光澤,質量越好越突出,種差的則為蠟狀光澤,染色的則比較幹,缺乏水汽。

  4*** 顏色。C貨外觀暗沉偏藍,色浮在表面;鍍膜的表面光滑,顏色過於整齊而不自然。

  2. 用10倍/40/50倍的放大鏡觀察,看看翡翠的結構是緻密還是粗糙,找一找有沒有B貨C貨的特徵。

  3. 用一個小電筒在暗處照一照翡翠較薄的地方,看透明度好不好。有經驗的行家注重水頭,他們在鑑定時會以聚光手電筒照進翡翠料的深度來衡量其透明度,有約定俗成的叫法:三毫米深叫一分水;六毫米深叫二分水;九毫米深叫三分水。這是主要用在原料透明度鑑別時的方法。但用於成品翡翠雕件時,也能很直觀的看出透明度的高低。

  4. 刻劃法。用翡翠製品去劃玻璃,能刻劃玻璃的就是翡翠;或者用小刀或鐵釘劃一劃翡翠玉肉的地方,看能不能劃出痕跡。翡翠的硬度是6.5-7,鐵刀只能划動5度以下的石頭。

  5. 掂量法。把翡翠放在手裡掂一掂,感覺重量。翡翠比一般的仿品比重大,手感較沉,同等大小的仿品因其比重小而較輕,有發飄的感覺。這種方法常用於鑑定中等大小的雕件、小掛件及手鐲。另外翡翠製品拿在手裡有清涼的感覺,如是玻璃仿品就沒有這種效果。

  6. 敲擊法。這種方法常用於鑑定翡翠手鐲或切片的A貨和B貨。A貨在敲擊之下發出的聲音清脆響亮,而B貨則沉悶暗啞。

  7. 水泡法。把翡翠放入開水中泡幾分鐘,水變了顏色,且翡翠帶色的部位產生強烈的褪色現象,就能肯定這是經過染色處理的C貨。如果水面上有漂浮著的膠狀體,那就是經過填充處理的B貨。或者用丁烷氣體打火機燒後表面有粘糊糊的現象並伴有異常的焦糊味,那也是B貨。如果這幾種現象都有,那就是B+C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