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體書法作品

  顏真卿書法即顏體,在後世影響深遠,除了書法本身成就卓著外,還有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顏魯公為後人樹立了書法、人格、道個統一的典範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書法鑑賞之顏真卿

  一千二百四十八年前,歷史上發生安史之亂,大唐從岌岌可危到重歸和平,歷時七年。為了紀念這一歷史事件,於是由唐代著名文學家元結撰文,盛請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豐功偉績的將軍作書,在山崖之下留下了千古名篇《大唐中興頌》。

  他就是偉大書法家:顏真卿。

  顏真卿,字清臣,家鄉山東臨沂,從名字不難看出,父輩對顏真卿的道德品行方面提出的要求和希冀。

  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範。在顏真卿的眼裡,書法只是一生功業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就是這部分在中國的書法長河中熠熠生輝。

  當然,顏真卿書法的特點與其在戰場上一脈相承。他在戰場的表現出的氣概完完全全呈現在日後的書法創作上。其中,最有名的是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稿》。

  顏真卿在安史之亂中被推為聯軍盟主,大忠大勇,功勳卓著。同時他也付出了失去親人的慘痛代價。叛軍大兵壓境,攻打常山城的戰鬥中,顏杲卿彈盡糧絕、寡不敵眾,和他的兒子顏季明一齊被俘。

  兩年之後,當安史之亂的硝煙散盡,顧不得洗去征塵的顏真卿,就開始四處尋找死難親人的屍骨。乾元元年九月,顏真卿安葬了親人。並設薄酒,祭奠為大唐社稷捐軀的顏季明。此時的顏真卿悲從中來,難以自制,寫下了那篇流傳千古《祭侄季明文稿》,後人稱作《祭侄稿》。

  《祭侄稿》書寫25行,共234個字。祭文情感真切,痛貫心肝,悲壯情懷溢於字裡行間。顏真卿面對親人的亡靈,國難家仇,湧上心頭。撫今追昔,感慨萬端。

  顏真卿享年七十七歲,後人按照顏體的發展將顏真卿的書法創造分為三個階段:小顏、中顏和老顏。

  小顏,是指顏真卿四十四歲至五十歲,這段時期顏真卿的書法主要繼承褚遂良的楷書,初步確立了顏體的面目。代表作有《多寶塔感應碑》、《東方朔畫像贊》。

  中顏,是指顏真卿五十歲至六十五歲,這段時期顏真卿的楷書已經完全成熟,筆畫,結體和布白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與初唐時期的楷書相比:前者側,後者正;前者妍,後者比較粗壯;前者雅,後者宜;前者瘦,後者顯肥;前者法度深藏,後者有法可循;前者潤色開花,後者元氣淋漓。代表作有《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

  老顏,是指顏真卿六十五歲至七十七歲,這段時期顏真卿的書法從成熟加以神奇變化,一日有一日之進境,一碑有一碑之異彩。代表作有《顏勤禮碑》、《自書告身帖》。

  《自書告身帖》是顏真卿晚年之作,用筆橫輕豎重,筆力厚重雄強,結字寬博、方中求圓、氣勢開張、大氣磅礴,不像早期用筆多隸意,而以篆法入楷,易方為圓,與柳公權並稱“顏盤柳骨”。本帖結體相向,盡顯張力,蠶頭燕尾,轉筆不用方筆“內懨法”而用提筆暗過的“外拓法”,顯得雄重豐腴,端莊拙樸,凡386字。

  欣賞: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