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理的經典小故事

  兒童故事對於兒童語言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發展幼兒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強化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幼兒欣賞美的能力,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閻王和窮鬼的對話

  眼見逃荒的人越來越多,王老六背起自己的全部財產,一袋紅薯,也加入到逃荒的隊伍中來。

  走到半路,老六碰到餓得只剩一口氣的父子二人,父親背上也揹著一個很重的袋子。

  那人見老六揹著那麼多紅薯,便向老六討要一個給孩子吃,老六不肯。

  那人便說:你賣給我行嗎?說完把自己背上的一袋銀子全倒在地上。

  老六的眼睛直了,因為他窮了一輩子,做夢都沒見過這麼多銀子。

  老六揹著一袋銀子上路了,他怕那父子二人反悔,加快了腳步往前趕。

  幾天後,老六再也走不動了,因為他一路上買不到任何東西吃。

  買他紅薯的父子二人,很快就趕上了他。

  老六望著那個男人背上的紅薯,開始後悔了,他走上前去要把紅薯買回來,那人無論如何也不肯賣。

  老六失望地跌坐在地上,抱著他的銀子,在飢餓中死去……

  老六去見閻王。

  閻王說:本想給你一個發財的機會,沒想到卻要了你的命。真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呀!

  老六說:我前世窮怕了,今生不想再當窮人了。

  閻王說:其實你前世也命不該窮,那紅薯只要賣一半,也就不叫窮了,誰叫你全部賣了呢?今生的事,好說。我且問你,今生你有兩個去向,一個去向是一萬個人供養你一人,另一個去向是你一個人供養一萬個人,你願意走哪條路?

  老六一聽,不加思索就答道:肯定是一萬個人供養我一個人了!然後,千恩萬謝地高興而去。

  30年後,老六又回到閻王面前,大說閻王騙他。

  閻王笑道:怎麼就說我騙你呢?

  老六說:聽了您的話,我做了一輩子的乞丐。

  閻王說:那就對了!一萬個人供養一個人,指的就是乞丐呀!你不能怪我,只能怪你自己貪心!

  老六一聽,便對閻王說:閻王老爺,我接下來的一世,求您一定得讓我過點好日子啊!

  閻王說:這個好說,現在有兩份好差事:一份是看守一座金山,一份是看守一片土地,你選哪份呢?老六這回仔細地想了想,覺得還是看守金山的好。

  閻王看著老六遠去的背影說:這人生就是個窮命啊!眾小鬼問為什麼?閻王說:這看守一片土地的差事,實際上是在一個地方當個大官;而那個看守一座金山的差事,實際上是當只老鼠,守一座穀倉啊!

  生活,是你自己過出來的。

  同樣的路,有人漫步,有人奔跑,有人駕車……

  方式不同,結果就會不同。

  同樣的命運,有人笑著抗爭,有人哭著哀求,有人靜默地承受……

  態度不同,結果就會相異。

  沒有誰能規定你的生活模式,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

  人,性格不同,選擇就不同;選擇不同,命運就跟著不同。

  2: 有功遜讓一分

  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格豪爽,很有正義感。

  有一年夏天,下了很多場暴雨,子路擔心會引發洪水。於是,子路一馬當先,帶領當地的老百姓和軍隊,一起疏浚河道、修理溝渠。

  當時是大夏天,老百姓頂著烈日,泡在汙濁的河水裡,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自然非常辛苦。心地善良的子路,實在看不下去。於是,他拿出自己的俸祿,給老百姓買來了許多食物。

  這件事情,很快就傳到孔子那裡。孔子聽後十分著急,連忙派了另外一個弟子子貢去制止子路。

  子貢趕到後,向子路說明老師的勸告。子路聽完,十分生氣。他那犟脾氣又上來,一股勁就衝到孔子那裡去,怒氣衝衝地說:“我是因為下了大雨,擔心會出現水災,才帶領百姓修築這些水利工程的。我看到他們一個個的十分勞苦,有的甚至都餓得沒有力氣,我才給他們弄了一點粥喝。誰知,老師您卻讓子貢來制止我,那豈不是要讓我不去做仁義的事情嗎?您經常教導我們,為人要做到仁愛,您今天這樣來阻止我,豈不是不讓我實行仁義?我今後再也不聽你的話。”發完這通脾氣,子路轉身就要走。

  孔子趕忙叫住他,說:“我知道你是在實行仁義,可你要真是可憐這些老百姓,那你為何不去向國君報告,讓國君用國家的庫糧來幫助他們呢?”

  “你知道嗎?你現在用自己的糧食來幫助老百姓,是在向百姓們傳達這樣一個資訊,那就是他們的國君還不如你對他們好呢。也就是說,老百姓會因此認為,你是一個大好人,國君卻不管人民的死活。”

  “你仔細想想,假如你的國君知道老百姓這樣看待他,他會怎樣對你呢?”

  聽完老師的話,子路恍然大悟:原來老師阻止自己,是在勸告自己做事不要越位。

  於是,子路就停止了向老百姓提供食物,也因此避過災禍。

  3:怎樣讓猴子不吃香蕉

  據說科學家們做了一個實驗。

  第一天,找四隻猴子,在它們能看見的地方放一堆香蕉。猴子愛吃香蕉,樂壞了,去搶,科學家立即過來一頓胖揍,揍得猴子吱吱亂叫。

  第二天,還是這四隻猴子,仍然在它們看得見的地方放一堆香蕉。猴子記吃不記打,又去搶,又捱了一頓揍。

  第三天,還是這四隻猴子,還給它們備好香蕉,還不讓吃,誰吃誰捱打。

  如此這般過了半個月,四隻猴子形成條件反射了,看見香蕉就怕,送到嘴裡都不敢吃了。這時候科學家又找來兩隻新猴子,讓它倆跟四隻老猴子生活在一起。您猜怎麼著?新猴子只要一吃香蕉,就會挨老猴子的打,打得新猴子也不敢吃香蕉了。

  一個月以後,科學家撤走老猴子,留下那兩隻新猴子,它們不捱打了,可是仍然不敢吃香蕉。科學家又送了一隻新新猴子進去,每當新新猴子要吃香蕉的時候,那兩隻已經不新的新猴子就像過去老猴子打它們一樣打新新猴子,直到新新猴子也不敢吃香蕉……

  人不是猴子,但人跟猴子有兩大共性:第一,都有條件反射;第二,都懶於思考。上一代有了條件反射,會傳給下一代,下一代再把它傳給下下一代,傳不了三代,就成規矩了,就成傳統了,人人在傳統面前都懶於思考,都不假思索地當它是天經地義。

  據我推測,宋朝陝西吃麵條不嚼,豫東農村吃撥魚兒不嚼,極可能是因為某個或者某幾個老祖先在飢餓時代生活了一輩子,天天跟人搶飯吃,終於總結出了“不嚼才能比別人多吃”的妙訣,於是鄭而重之地將其傳給了後代,後代再將其傳給更遠的後代,傳得越久,越沒有人質疑。

  後代們未必捱餓,未必要跟人搶飯,可是老祖宗都說不嚼為好,那一定是有大道理的,咱就別叛逆了,也跟著愣吞吧。

  
的人還:

1.68個經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

2.68個經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

3.68個經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

4.68個經典勵志小故事大道理

5.經典哲理小故事